摘要: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程是党性教育,也是高校党支部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历史和现实证明,党员干部的坚强党性离不开党员的自身努力,更需要组织的持续培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维立体的育人机制要求高校在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协同育人的视角,围绕着党性教育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立足于全方位育人视角,教学与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要实现全方位育人就必须在培训的各个方面贯穿党性教育;立足于全过程育人的视角,全面开展党性教育,实现全过程育人。党建工作和“三全育人”在新时代要有机融合,能有效提高党建工作的质量、效率及管理科学性。本文探讨了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必要性,在基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了“三全育人”体系下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党建;党支部;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D267.6;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1-0157-04
作者简介:华国春,四川大学规划建设处处长,副教授,博士。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面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将教育纳入生产和实践,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弥补社会实践教育的短板,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搭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平台。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党建工作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合能有效提高党建工作的质量、效率及管理科学性。搭建“三全育人”党建模式,是增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势而进、因时而新”的具体体现,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一、构建以共建为主要途径的“三全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高校基层党支部“三全育人”体系是指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共建为主要途径,从支部、社团与社区三个不同维度出发,全方位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功能,从而形成“组织育人”“实践育人”“课堂育人”的多维体系。通过校内、校外育人环境,拓展高校学生党支部“三全育人”的新路径。作为完善党建育人体系的着力点,党支部、社团、社区三者之间的互联共建,能够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和水平,既拓展了党建工作的场域和维度,也对红色基因进行了重新编程。高校基层党支部“三全育人”体系从党组织内部到党组织外部、从校内到校外,充分发挥“组织育人”“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之间协同作用,达到“三全育人”目标。
1.支部与支部共建有助于搭建沟通桥梁
學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的共建可以充分发挥高校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党员教师优秀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党员能够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党员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高校中不同学科党支部共建的切入点是“差异碰撞”,各学科间学生党支部的共建有利于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此外,由于学科差异导致不同支部主题实践活动相关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共建能够扩大党员实践的范围,加强对党员干部认知能力和主体性作用的提升。
2.支部与社团共建能够实现协同发展
社团是高校中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学生组织,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集中在社团中,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理性信念。社团共建的切入点是“全面育人”,一方面党支部对于社团能够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另一方面提升社团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将“实践育人”和“组织育人”融合实现协同发展。
3.支部与社区共建能够锻造党员工作能力
支部与社区共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有话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的要求。社区共建的切入点是“志愿服务”,社区党支部的志愿服务基地将“实践育人”与“组织育人”有机统一。党支部与社区共建,一方面可以缓解社区党支部人手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回报社会。
二、“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组织建设缺乏活力,支部建设与组织生活需进一步创新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组织建设缺乏活力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的组织阵地作用。一是支部建设不规范、制度落实形式化。部分党支部的党员活动场所使用率不高,组织活动记录不规范或无记录,部分支部发展党员工作不严谨。二是组织生活模糊化、形式单调。有的师生党员未能真正理解“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的本质。文件学习是组织生活的主要内容,支部党员的积极性不容易激发。三是组织活动同质化、效果不理想。有的支部开展活动都是针对任务而开展,缺乏创新性,导致党建活动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2.思想建设不够牢固,师德师风及学生党性修养需进一步加强
党的基础性建设是思想建设,在经济社会转型、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的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亟须实现转型升级,这就给思想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部分教师群体存在轻思想政治信仰的问题,育人意识不强,认为对大学生开展党建育人是组织部门的事,与所教课程无关。二是大学生党性修养的课程质量堪忧。部分学生党员对于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从深层次把握党的理论内涵。
3.队伍建设尚未专精,党建工作人才队伍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党的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党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但目前学校党建工作队伍力量整体还比较薄弱。一是专职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明显缺“专”。党建组织员往往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又缺少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对党建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了解不深。从事高校党务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而且学生党务工作人员更新比较快,无法有效衔接。二是支部书记缺“精”。很多高校在教工党支部实行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模式,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专心推进党建和育人工作。学生支部书记几乎是由辅导员担任,而辅导员往往疲于应对每天繁杂的学生工作,加之辅导员队伍缺乏知识的系统有效补给,难以把支部建设做“精”。
4.高校党建与“三全育人”相对独立,两者的凝聚力需进一步强化
学校的党建工作与“三全育人”之间的合力有待加强。一是未形成全员育人党建融合机制,党建工作与“三全育人”相对独立的局面导致党务工作中育人功效关注度与重视度较低。二是全过程的党建育人缺乏有效衔接。三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党建融合方式缺乏。党建育人实效除了党课等第一课堂外,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之外的育人措施还需要不断完善。
三、“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路径
建立“三维共建”党建育人体系的核心是发挥“组织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之间的协同作用,从不同维度上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育人作用的最大化。
1.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提升基层党组织育人活力
其一,创新支部建设,严抓制度落实。学校在支部建设上以提升支部活力为目标,鼓励教工支部围绕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党建育人等方面创新支部建设,跨教研室设立党支部,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背景的优势,提升育人活力。学生党支部跨专业和年级设立党支部,有效衔接学生党员毕业后支部工作的断层,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其二,运用新媒体技术,盘活组织生活。高校党建工作要紧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将思政教育同信息技术融合,努力把互联网的无序性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增量。用自媒体技术提升组织生活效率,要有效利用党建App、微信“微”平台、视频会议等,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组织生活党建大格局,激活组织生活,增强党建育人的实效性。
其三,丰富组织活动,提高育人效果。一是重视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培养党员,实行“师资共享、课程共建、考核同标”。二是全员参与强化育人聚焦。以高校立德树人为基础,站在育人起点上,分类、分层持续优化路径。发挥各级党员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教师党员重视学科发展、师德建设,机关管理部门党员注重转变工作作风、提质增效,学生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引领学风、互学互促。三是全域协同推动党建工作区校共建。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把立德树人理念深化到共建体系中,通过学校和社区“共建组织、共办活动、共享阵地”激活全盘,打造区域党建共同体,有效实现区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互促互进。
2.加强教师及学生党性修养,汇聚思想育人的凝聚力
其一,抓牢思想建设关键主体,强化对师德师风的督导考核。把师德师风建设的开展情况和教学实施绩效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等评价体系,让评价硬起来、实起来。
其二,抓深思想建设受众群体,严把学生的党性修养关。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严抓学生的党性教育,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入党”。重点加强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严把党性修养关,汇聚思想育人的凝聚力。
其三,全面覆盖与有效拓展并进,创新党建育人模式。学生社团和大学生党支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集中体现,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内外育人平台的培养和锻炼中,树立思想作风正、综合素质强、德育素质高的学生党员榜样,并通过校内外的育人平台辐射到全体大学生中去,形成全员育人。以学生为本体现在活动形式和切入点的选择,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近、因势而新。
3.加强党建工作队伍与阵地建设,提高党建育人队伍的战斗力
其一,加强学校党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基层党支部书记应由党性修养高、业务精的党员担任,进一步实行专业化。同时,对新提拔新上岗的党建组织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水平。
其二,集中统筹与分众创新并举,规范党建阵地建设。立足党组织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的整体综合功能,强化党组织建设,创新活动场所内容建设,力求使全校“共产党员之家”做到设置规范合理又各具特色。
4.整合高校党建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党建育人的合力
其一,顶层设计与分层落实并立,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完善框架性制度,从总体上指导党支部建设怎么建、怎么评;细化工作性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在理念、路径、方法、评价上下功夫,从局部到全部,从工作的量化要求到基本程序再到效果的监督考核等不断放大育人效果。
其二,搭建全过程的党建育人平台。党建育人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最关键的是抓好每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成长侧重点。
其三,建立全方位党建融合平台。学校应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空间、通过多种手段建立立体完整的德育模式,强调育人的系统性和多样性。高校党建与“三全育人”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整体质量与水平和党建育人的有效合力。
其四,结合共建理念深化黨建改革目标。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高校党的建设,促进高校党建成果惠及广大师生,使党建成果成为社会共享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使高校党的建设促进高校改革,推动高校向质量更高、效益更大、持续性更强的方向发展,又要努力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科学性、合理性,不断激发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通过党建资源共享和机制共享,提高大学内部、校际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共享度,从而带动办学经验、信息和渠道的深度共享。共享驱动共建,注重创新系统设计,增强师生对共享发展的认同。
“三全育人”是一个重大命题,它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的变革。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制机制,要将场合、载体、方式等有机融合,立足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领域,努力提高育人的高度、力度和有效性,增强主体集中育人的实效性,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和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
[2]许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
实习编辑:庞子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