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汉民不仅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追随者、宣传者,也是早期三民主义的创立者和践行者。反清与反帝国主义侵略相结合的民族观、推翻清政府与建设民国并举的民权观和主张“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同步的民生观是胡汉民早期三民主义的主要观点。研究胡汉民早期三民主义观的内涵、产生对了解三民主义意义重大。
[关键词]胡汉民;早期;三民主义观
[作者简介]蒙乃希(1982-),男,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执政党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1-0010-04
中国共产党曾多次提及三民主义,并从理论和实践上继承、发展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精神。有学者认为,新民主主义就是在继承新三民主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科学理论的。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毛泽东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①
胡汉民,祖籍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延福乡青山村人,1879年出生于广东番禺县,先后任同盟會本部秘书、《民报》编辑、广东都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长等重要职务,是国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和理论家,是孙中山进行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胡汉民不仅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追随者、宣传者,也是早期三民主义的创立者和践行者,他虽然不是三民主义的首创者,但是从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编辑以来,他在《民报》上发表了许多如《民报之六大主张》《排外与国际法》和《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极有份量的论文,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三民主义的宣传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胡汉民早期的三民主义观
胡汉民早期②三民主义观是积极的、革命的。在早期,为了广泛宣传三民主义,反驳保皇派的言论,他在《民报》《中兴日报》等刊物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章,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胡汉民早期的三民主义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胡汉民早期围绕着反清与反帝国主义侵略相结合的民族观、推翻清政府与建设民国并举的民权观和主张“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这三点,阐述了他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认识与见解。
(一)反清与反帝国主义侵略相结合的民族观
胡汉民早期信仰以民族为本位的三民主义,始终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民族的生存是当务之急,三民主义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民族求生存。生活在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中国身处着内部清政府昏庸无能、外部列强瓜分的内忧外患境地。胡汉民认为,中国要想摆脱这种痛苦,首要的就是要进行反清与反帝国主义侵略相结合的民族革命。因此,这个时期他的民族观是比较激进的、革命的。
1、必须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政府
胡汉民在《民报之六大主张》中就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推翻满清政府是“造端之事业也”,认为排满“为独立计,为救亡计也”。胡汉民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任由列强瓜分,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闭关锁国,反言之,如果要想拯救近代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他反思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迟迟不能崛起的现状,认为仅仅是通过清政府内部的改革调整,是不能改变中国糟糕的现状的,所以,他不赞同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相对温和的方法去改造清政府。因此,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政府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唯一选择,也是剪除清恶劣政府根源的唯一手段。“恶劣政府之根源在于种性之恶劣,无可剪除,无可增饰,虽有伪改革,其恶劣如故,即使亟亟然袭用欧美之宪章成法,其恶劣亦如故。③
2、反满不是杀尽满洲人
胡汉民的反满情绪虽然偏激,但是对于满洲人民问题上,他一直是理性的。“民族革命,非尽戮满族五百万人之谓,倾覆其政府,不使少数人握我主权为制于上之谓也”,“若必计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称量以为施报,此狭义的复仇主义,非吾人所取”。④他认为,反满中的“满”是指昏庸无能的满清政府,而不是指向具体的满洲人民。推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民族革命之需,而杀尽五百万满人则是民族报复。对于满洲人民,胡汉民采取的是争取和团结的态度。如在争取革命力量时,他认为军队当中有很多满洲人也是明理之人,也会看到清政府的腐败堕落,这部分人可以争取到革命的阵营当中;军队中还有部分满洲人受过相当的教育,了解社会革命的意义,这部分人也会积极站到革命的队伍中去;最后,在华人华侨中,也有很多热爱祖国的满洲人,他们不仅见多识广,而且有一定的财力和影响力,这部分人也是革命所必须争取的。总之,反满不是杀尽满洲人,在革命中,应该争取满洲人民的支持,而不是实行激进的民族复仇主义。
3、反满要和反侵略相结合
《民报之六大主张》的后三点,胡汉民论述了中国革命与外交的关系。在论述到均势,特别是日俄在中国领土上公开实行瓜分斗争时,胡汉民说,“中国之形势利便,非意希之比,列强或挟野心,而为我助,其事已可畏,或者藉以为干涉之口实,而召变瓜分”。可见,他是看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而且是非常痛恨这些压迫的行为的。然而,由于革命派刚成立不久,力量也非常单薄,他们只能借助国际法或是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要求世界列国赞成中国革新之事业。这也充分表露出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两面性,一方面从心底渴望要将反满和反侵略相结合起来进行,另一方面,又害怕世界列强的干涉,用牺牲民族的利益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二)推翻清政府与建设民国并举的民权观
胡汉民早期的民权观的独到之处在于既谈破坏,又谈建设,而且是“先有建设之预备而后动”。 既谈破坏,又谈建设。也是他认为三民主义民权观与无政府主义民权观的重要区别。
1、旧君主专制政府必须倾覆和改造
胡汉民相信,以当时国民的素质程度,无政府是行不通的,但是旧的君主专制政府必须予以倾覆和改造。他认为,君主专制政体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衰落了,其文明程度早已落后新产生的政体。“夫君主专制政体之不宜于今世,……以为其文明程度之高下,然则二十世纪,苟创设新政体者,必思涤除专制惟恐不尽。”他通过列举了历代的改朝换代,说明之前中国之所以屡起革命,但效果甚微的原因在于没有改变君主专制政体。改变旧君主专制政府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倾覆,如清政府;另一种是改造,即改造之后可以保种而竞存。
2、民主立宪是最适合中国的政体
胡汉民认为,按照普通的政治学理论,与君主专制相反的是共和政体,并把共和政体分为贵族政体、民权政体和民权立宪政体。在《民报之六大主张》的第二点中,以反驳“中国历史无有民权之习惯”和论述“立宪之先,必有开明专制时代”说明了民主立宪是最适合中国的政体。首先,他认为,立宪最大的难题在于平民战胜君主贵族之两阶级者。在中国,贵族自秦汉而来就已绝灭,而时下中国的经济阶级也不明显,所以,在中国立宪是不难的。其次,中国在汉唐盛时就存在开明专制时代,这些都是民主立宪的有利条件。正是中国存在着民主立宪的有利条件,因此他提出了“而一度革命,更不可不求至公至良之政体,而留改革之遗憾”。⑤可见,在胡汉民看来,民主立宪是最适合中国的政体。
3、推翻清政府與建设民国并举
胡汉民早期的民权观始终是强调既要“破”又要“立”的。不管是在《民报之六大主张》、还是在《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文章中,他都认为推翻清政府与建设民国是一样重要的,反对破坏之后放任不管的无政府。“有破坏而无建设,曰无意识之破坏,抑吾人也。然所谓建设者,决不可以后时,故先有建设之预备而后动,不可以无政府。”⑥
(三)主张“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同步的民生观
胡汉民早期对民生主义研究较为深入,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文章。而早在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时,他比较有异议的也是民生主义。“革命本素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俱丝毫无疑义矣,惟民生主义,犹有未达之点。”在经过孙中山的点拨以及自己后续的深入研究后,胡汉民对民生主义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而主张“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可以说是胡汉民早期最主要的民生观。
1、土地国有
在《民报之六大主张》中,胡汉民一开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近代文明国家患病的根源不在于政治阶级,而在于经济阶级,为了让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实行土地国有。他还论述土地国有的大致方法,并把丰厚的土地利用于民政种种设施之用。对土地国有问题论述的更为详细的是他在跟保皇派论战的文章《告非难民生主义者》中。首先,他认为土地落在少数人的手中,是造成贫富悬殊、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解决的方法 “欲解决社会问题,必先解决土地问题,解决土地问题,则不外土地国有。使其不得入于少数人之手也。⑦而解决土地国有的具体措施是国家定价收买。土地国有的结果就是国家成为国内唯一合法的地主,而国内人人都只是租地者。土地国有的意义在于由国家来掌控土地,以土地利用之于民政的方法避免土地私有制造成的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社会问题之源。
2、节制资本
在胡汉民看来,节制资本跟土地国有一样,都是避免贫富差距拉大的手段之一。在反驳梁启超关于粤汉铁路集股这件事时,胡汉民看到了中产以下的小股东和大股东在集股时付出和回报是不公平的,小股东花掉几乎自己所有的家产却只够买得小小的股份,而且是否能盈利或是几时盈利未知,大股东不用倾尽家产却成为了大股东,并且不管粤汉铁路运营如何,大股东几乎稳赚不赔。这种“有钱人越容易有钱,没钱人越难以赚钱”的垄断性社会分配方式终究会将社会的财富都落在少数人之手,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祸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胡汉民提出了“节制资本”的办法,即“惟用土地国有主义,使全国土地归国有,即全国大资本家亦归国有。”⑧他设想沿用土地国有的方法,把全国的大资本家也归为国有,以节制资本家的方式解决垄断性竞争带来分配不均的社会公平问题。胡汉民关于节制资本的想法虽然源于孙中山“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又要“避免其种种弊端”的主张,但是他能在孙中山主张的基础上提出如此独到的见解,足以见其眼光之独到。
3、在土地国有前提下节制资本
“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都是为了防止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主张,胡汉民还倡议两者同时进行,但是,就重要性而言,两者是有主次之分的,节制资本是必须要在土地国有前提下进行的。文献中虽然缺乏相关论述,但是从文献间的联系可以看出,就范围而言土地国有是比节制资本涉及人数更多更广的民生问题;就涉及的问题深度而言,土地问题也是所有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总根源。
二、胡汉民早期的三民主义观的成因
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受到思想者所处的时代、思想者的成长阅历以及某些重大事件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就有可能产生特定的思想,胡汉民早期的三民主义观的形成也不能凌驾于社会存在之上。
(一)时代发展的产物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原来相对封闭的国门被拥有近代种种优势的英帝国以军舰、大炮再加上种种卑鄙的欺诈打开了。从此,中国不情愿地加入到世界秩序中,沦为半殖民地。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争等致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都无法顺利走上近代发展的轨道。外患内忧的形势之下,人们都有某种程度“国将不国”的忧虑,救亡图存一直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胡汉民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亲身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黑暗,切身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感召下,胡汉民也在寻思着如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对清政府昏庸无能的厌恶,使他产生了反清革命思想;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使他努力探寻一条与封建专制截然相反的政治道路;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同情,使他思考一条能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民生之路。因此,胡汉民早期的三民主义观就是他所处的近代中国时代发展的产物。
(二)个人成长的阅历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运用在胡汉民身上再合适不过。从1879年出生到1905年接受和宣传三民主义,再到1912年成为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丰富的个人成长阅历使得胡汉民一步步向三民主义靠拢,并成为三民主义最得力的宣传者之一。第一件让胡汉民人生观发生很大变化的事情是在他十一岁之后父母、兄弟姐妹的相继去世,“他从友爱的家庭中心的人生观,一变而为冷酷的厌世观”。⑨这次家庭的变故促使他早早就以教书维持生计,他一边教书一边自修,不仅在学识上大有长进,而且结交了一些革命的战友,闻知了“公车上书”、孙中山的名字与为人,并于1898年摒弃了“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知识分子正道,这些可以说得上是胡汉民政治生涯的启蒙。1900年以后,好友史坚如殉难、第一次东渡日本求学以及回到广西梧州实行教育救国的经历则使胡汉民认识到要拯救中国必须实行革命,而且仅仅依靠教育来传播革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1904年冬胡汉民第二次东赴日本求学,这次系统地学习政治学为他后来解读和宣传三民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05年,胡汉民在日本东京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加入同盟会,开始了他为三民主义奋斗的后半生。
(三)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影响了许许多多革命人士,但要说被影响最深的可能是其得力助手——胡汉民。胡汉民第一次听孙中山解释三民主义是在1905年9月1日晚,而且当晚就聊得非常投机,足见胡汉民从一开始就是从心底认同三民主义的。在后续宣传三民主义中,都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如在负责《民报》编辑时期,胡汉民提出了具有自己见解的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学说,但溯其本源,这些都与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一一对应。因此,有人认为胡汉民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最忠实的继承者之一,他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追随已经达到狂热的地步。但也有学者认为胡氏关于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实际上是曲解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原意,走向了教条主义。⑩
三、对胡汉民三民主义观的评价
胡汉民在早期宣传和解读孙中山三民主义,为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作出重大贡献,胡汉民早期的三民主义观大部分是正确的,能基本按照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原意进行拓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然而,从现在看来,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胡汉民的三民主义观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对胡汉民民族观的评价
胡汉民的民族观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部分。首先,在对内反清排满方面,他的态度是坚决的、激进的,这符合当时急于推翻腐败无能清政府,实现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心理。胡汉民积极宣传他的这种彻底的反清排满思想,动员人们起来闹革命,这无疑是进步的。但是,胡汉民在论证为什么要推翻满清政府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绝对的大汉族主义,这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统一民族战线是不利的。虽然,胡汉民也宣称反满不是杀尽满洲人,但是在《民报之六大主张》中,他的观点确实是贬低少数民族、排斥少数民族的,如他认为元朝的蒙古族和清朝的满族都是少数恶劣民族,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种族革命”这一说法。其次,在对外反帝方面,他的态度是矛盾的、妥协的,这也符合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两面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他看出来了帝国主义列强想要完全吞食中国的野心,看出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中国人民的压迫,看出了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同情和放过处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所以他的内心是排斥和抗拒的;另一方面,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力量比较薄弱,由于在政治、经济各方面还需要深深依赖帝国主义列强,由于幻想帝国主义列强会支持甚至是帮助自己实现反清排满,所以,站在阶级的立场,他不可能对帝国主义列强采取彻底的革命态度,更不敢将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同时进行,这就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因此,在民族观方面,胡汉民的政治思想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但归根到底,他没能超越出一个时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二)对胡汉民民权观的评价
在民权观上,胡汉民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他通过分析历史和现状,得出统治中国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必将马上退出历史的舞台,民主共和政体必将在中国应运而生,后面的历史也很快验证了他的论证。二是他把革命和建设的“破”和“立”放在同等地位,并且强调必须先有建設的方案再去搞革命,这对减少革命带来的破坏,快速加强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胡汉民只是通过反驳“中国历史无有民权之习惯”和论述“立宪之先,必有开明专制时代”就定论民主立宪是最适合中国的政体,这无疑是空洞的。一方面,革命实践是异常复杂的,选择哪一种政体不应该只从历史的角度、理论的角度去谈,更应该从实践的角度思考,而胡汉民的民权观恰好缺少实践;另一方面,政体的选择更应该由人民来选择,由国情来选择。民主立宪当时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但是从现在看来,这个结论下得太早了。
(三)对胡汉民民生观的评价
胡汉民用“社会革命”来概括自己的民生观,可见他已经把“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当作解决民生问题的灵丹妙药。不可否认,“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主和资本家对农民和工人的剥削,减小由于资本积累而形成的社会贫富差距。但是,这两个办法都不是彻底的。将土地归为国有,地主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土地,但是仍可以收大片土地的租金,坐享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农民要想耕田种地还是得租土地,只是交租的对象变成了国家(地主间接获取租金)而已。一句话,仅通过“土地国有”的方法,而不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私有制,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至于“节制资本”,把资本家也归为国有更是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根本就没有改变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雇佣关系。综上所述,胡汉民当时提出的民生理论只能是暂缓阶级矛盾的措施,而不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大计。
结语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任何历史的事件和思想都受到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都是当时时间、空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应该在历史具体环境中去思考、评价历史的人物、思想和事件,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胡汉民作为一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他在早期的三民主义观基本是正确的,即使在后期他的思想有所转变,甚至有走向反动的倾向,但这也不能抹杀他前期对于宣传、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功绩。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4.
②早期是指胡汉民加入同盟会到年民国成立这一时期,即1905年至1912年.
③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A].胡汉民先生文集(第一册)[M].台北: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1978:84.
④胡汉民.纪十一月四日东京满学生大会[A].胡汉民先生文集(第一册)[M].台北: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1978:244-245.
⑤⑥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A].胡汉民先生文集(第一册)[M].台北: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1978.
⑦⑧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N].民报,1907 (12).
⑨⑩王嘉琪,袁倩.胡汉民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坚持与阐扬[J].甘肃理论学刊,201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