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编辑科学精神培育探析

2021-03-12 14:09史绍华
出版广角 2021年24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

【摘 要】 在出版工作中,编辑肩负着严把出版物政治关、导向关、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编辑要自觉培养严谨细致、开拓创新、批判质疑、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不断提升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理性思考、合作拼搏的素养。新时代,编辑科学精神培养要理解编辑科学精神的内涵维度,重视编辑科学理论学;加强同行、跨界交流,涵养编辑的科学品格;抓好制度建设,把科学精神融入出版行业和出版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中。

【关  键  词】科学精神;出版;编辑;企业文化

【作者单位】史绍华,西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4.012

2021年6月,國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突出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符合科学本质与要求的态度与品质。科学精神作为科学认识追求真理活动的内在规定,对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普遍意义,已经广泛渗透其他认知领域,对于其他认识形式的完善与提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2]。出版业属于传播文化知识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产业,对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和丰富人民精神家园具有重要作用。对此,编辑在实际工作中要自觉培养严谨细致、开拓创新、批判质疑、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不断提升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理性思考、合作拼搏的品质。

一、新时代加强编辑科学精神培养的现实依据

1.编辑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

科学素质指人所具有的特定的科学行为和习惯、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等,其中科学精神处于核心地位,统领着科学知识、能力及科学行为。科学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文化繁荣离不开人的文化素养特别是科学素质的提升。编辑科学素质的提升除了要重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当前,编辑群体所受的专业教育和具体的业务能力培训,其内容多集中于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不足。忽视科学精神的科学素质将难以发挥其对编辑行为的统揽、规范和导向作用。因此,在编辑的相关培训中,除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须强化科学精神的培养。

2.实际工作中科学精神不足

在编辑的实际工作中,部分编辑存在科学精神不足的情况以及违背科学精神的思想和行为,这是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一是“差不多”的思维倾向。科学精神强调精确思维,但往往由于缺乏精确思维而缺少对精确的把控,一些编辑对待工作马虎应付,敷衍塞责,这与崇尚精确的科学标准格格不入。二是封闭保守的思维倾向。面对信息时代和数字技术给出版行业带来的变革,编辑应树立创新意识,主动应对新旧媒体转化带来的挑战,提升在变革中求生存、在变革中求发展的能力。三是形式主义的思维倾向。科学强调求真,而形式主义者往往缺乏理性求实的精神,一味求新求变,重形式、轻内容,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四是单打独斗的思维倾向,部分编辑无视团队支持和同行协作,缺乏集体认同。这与倡导协同攻关、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南辕北辙。

二、新时代编辑科学精神培养的内涵维度

1.坚持严谨细致的风格

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科学创造要靠长期的实践观察、知识积累和深入的思考研究,没有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是很难取得成功的[3]。在编辑工作中,严谨的科学精神体现在细节中。一是细节见态度。过去老一辈出版人常常谦虚地称自己为编书匠,他们为出版好的图书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精雕细琢地打磨作品的品质。可见,出版离不开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结合。只有具备严谨的态度,不轻易放过细枝末节,才能获得独到的选题,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出版高质量的读物。二是细节显能力。注重细节是编辑的必备素养,没有与生俱来的巨匠,重视细节是业界翘楚的共同品质。三是细节促担当。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集腋成裘、不断积累的过程。出版行业关乎文化传承,编辑必须本着对前贤、今人和后辈负责的态度,以实际行动担负起应有的文化使命。

2.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创新,即勇于破旧立新打破常规,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科学活动的首要目的是研究人类前所未知的新问题,做出新发现或提供新知识,勇于直面和解决时代课题是创新的重要品质。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编辑必须放眼全局,紧跟前沿,敏锐地把握科技发展潮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在时代转型与个人发展的统一中赢得先机。发扬创新精神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积累,编辑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突破定式思维,摆脱经验束缚,要善于从时代、实践和生活的点滴中挖掘创造力,提升创造意识[4]。

当前,融合发展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共识、热点及战略方向,各类出版物开始从纸媒向智媒转型。新时代,数字出版产品体系不断完善,数字出版产品已不再局限于原有的音像出版物和电子书,而是呈现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便捷的发展特点;大数据、AR、5G等新技术的赋能,需要编辑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用新媒体新形态创新内容,讲好时代故事,提升出版物的影响力。

3.坚持批判质疑的态度

追求真理,大胆求证、质疑问难、理性求索是葆有科学精讲的具体要求。科学创造必须冲破个人经验的束缚,摆脱各种错误的观念和偏见,在理性的引领下忠于事实,一丝不苟地对待研究对象。科学研究来源于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也就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离开跨越式发展,科学研究也就失去发展动力。

以批判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把握文稿,不仅有利于编辑职业素养的养成,而且对提高出版物质量也大有裨益。坚持批判质疑的态度要求编辑从选择作品之初就要主动避免个人经验、情感、兴趣等主观因素的干扰,不因作者的身份、地位、名望左右判断,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遴选标准。编辑在审阅文稿时要保持敏锐性思维,以批判视角观察作者思路,以反思态度评估作者方法,对文稿中的每一个标点,每一条引言,每一条注释,都要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追本溯源、品察到位。出版后,编辑应理性对待读者的好评,对待读者的批评和建议更应虚心接受,秉持开放的态度,将其视为改进自身编辑工作的一种助力。

4.坚持团结协作的品格

科学研究既需要科技领军人才发挥“头雁效应”,也需要团队的精诚合作。团结协作是现代科学活动的优良传统,它集中表现为科学共同体中的各个成员融为一体,紧密合作,协力攻关,集体奋斗。科学界的团结协作精神,体现于科学家之间、科研团队之间以及不同地域科学力量之间的跨界合作。出版行业也离不开编辑个体与团队的有机整合。2014年,我国正式启动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出版工程。编辑出版大百科全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整个编撰过程需要全国科学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采用以编委会组织专家的形式,把总编委会、学科委员会、条目撰写人员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各学科编委会贯彻执行总编委会制定的框架结构和总体要求,并组织本学科编撰人员对项目中的重要环节、重要内容进行反复商讨,集体做出决定,再落实到各自的编撰活动中。202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首批发布条目涉及近百个学科,近3万名专家学者在总编委会的组织协调下参与撰稿及编校审稿,力求条目内容权威准确[5]。可见,在出版跨界合作日益广泛的今天,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是成就出版精品的必要前提。

三、新时代编辑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选择

1.重视编辑科学理论学习,充分把握科学精神内涵

一是要学习哲学史。学习哲学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恩格斯强调,哲学是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领会蕴含其中的科学精神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以对世界图景的科学认识为理论基点,以科学实践所揭示的必然规律为基本遵循,是人们寻求真知、追求真理的认识前提。编辑要通过对哲学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加强理论思维训练,增强探究意识,研究科学领域的哲学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准确把握科学精神。同时,编辑还应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科学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积极探究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认识论、实践论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思想理论素质,为更好地培育科学精神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要学习科学史。科学史是认识史、方法史和科学精神史的有机统一体,是学习和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支撑。编辑研究科学史,既有助于深化对具体方法的理解,也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种方法的辩证关系、了解方法论体系的整体结构、领悟贯穿其中的科学精神。同时,编辑要对科学精神做出新概括,增添新内容,警惕将具体的方法、原则和精神绝对化、凝固化。在坚持科学精神方面,科学史从历史维度为编辑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的经验。编辑在学习科学史时,应注意学习科学家的方法、风格和艺术,为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在学习科学家的方法和精神时,既要研究其有关方法论方面的理论著作,又要关注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具体方法的具体应用[6]。另外,编辑的科学史学习可以结合出版史开展,以增强科学史教育的针对性。例如,通过出版载体的变化感知科学与出版的关系,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载体与信息两者联结,科学的进步推动出版载体的变革,出版載体的演进表征科学的发展。

编辑学习和研究科学史,能够拓展理论视野,在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的科学经验的基础上把握科学精神。

2.加强同行、跨界交流,涵养科学品格

一是加强同行交流。科学家是科学精神的人格化,优秀的科学家是体现科学精神的标杆人物。在品格修养上,他们大多具有胸怀祖国、心系人民,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百折不挠、呕心沥血,淡泊名利、谦逊豁达,顾全大局、精诚协作等品质,展现了人格魅力的强大力量。他们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缜密的学术思维和高效的科研方法,这是对科学素养的自觉践行。培育科学精神离不开对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出版人可通过优秀出版物与科学家对话,如适时邀请《袁隆平传》《杨振宁传》《屠呦呦传》《时代楷模黄大年》等知名科学家传记的编辑团队开展同行交流活动,感悟科学精神及其在编辑工作中的价值,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科学精神,并内化为编辑的科学精神。

二是加强跨界学习。编辑要主动走出个人舒适区,通过跨界交流引入异质思维。除学习和了解相关领域或行业的新发现、新成果,把握科学发展新动向、新趋势外,还要用心领会、用情感受其他领域的科学激情、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反思和不懈修行的过程,需要编辑结合出版工作实际加以贯彻,自觉践行、时刻修正、不断完善,进行持续的对照总结,用直接经验验证间接经验,逐步将科学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状态。

3.抓好制度建设,把科学精神融入出版行业和出版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中

科学精神内嵌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主要体现在精益求精、求真创新、务实担当、团结拼搏等企业文化精神中。出版业要把科学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中,融入行业规范及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中,树立出版行业新风,促进出版机构发展。

当前,编辑的科学精神培育须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性环节。要把编辑群体科学精神培育作为行业人才培养、出版企业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出版企业在细化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时,要充分响应科学精神培育的具体要求,把思想引导和利益调节、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确保科学精神培育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促进科学精神培育基本程序制度化、规范化;要把科学精神培育融入编辑的“三审三校一读”工作中,让编辑理解原则、掌握规范;要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将科学精神培育融入编辑的考评体系中,在编辑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绩效考核、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体现,激励践行科学精神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N]. 人民日报,2021-07-10.

[2] 汪信砚. 科学价值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叶福云. 科学精神是什么[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4] 李春蕾. 科学精神:创新驱动的核心[M].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9.

[5]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首批条目发布[N]. 光明日报,2021-07-25.

[6]王荣栓. 科学是一种精神[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