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宣晓凤
【摘 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出版已从数量快速增长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往前走。这是中国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与成长必须明确的发展方向。出版业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 键 词】《殷墟文化大典》;出版政府奖;出版人才
【作者单位】李旭,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宣晓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4.010
当前,我国出版业年出版图书数量约50万种,涌现大批优秀作品,但原创精品仍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出版人才的不足。本文结合第十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的主题,以及笔者全程参与策划的2021年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正奖项目《殷墟文化大典》(3卷6册)的出版历程,谈谈编辑出版人才在高质量出版物诞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
一、选题的酝酿策划
回顾20世纪初,在中国北部一个叫小屯村的地方,因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的发现,中国3300多年前的殷商文明被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最古老、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成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殷墟以实物证明了中国3300多年前文明的信史。2006年7月,在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安阳殷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4月,一位敏锐的出版人得知相关消息后,即刻赶往安阳,到殷墟联系《中国殷墟》一书出版,后来又策划了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2011年策划约稿《殷墟文化大典》(3卷6册),2015年该典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1年7月该典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正奖。从2006年到2021年的15年间,殷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丰富的出版资源被一点点发掘,并终获中国出版界最高荣誉。仅从出版的角度讲,《殷墟文化大典》的成功既有选题策划人才的约稿之功,也有编校团队的协力攻坚之功。打造精品图书离不开出版人多年的坚持,出版的成功也是人才的成功。
作为一名历史学硕士,我在编辑生涯中一直非常关注本专业的新动向,多年的编辑一线策划工作也让我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敏感性,也正是这种专业背景,促进了《殷墟文化大典》这套书的策划思想的形成。2006年4月,我在河南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处工作,经大学同学、在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的副研究员张全友提醒,得知安阳殷墟在当年立陶宛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有可能被投票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于是我及时联系大学考古课老师、时任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的孙英民,请他引荐殷墟博物苑负责人杜久明主任,意欲赶在殷墟被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一时间,策划出版一本介绍中国殷墟的通俗读物。殷墟博物苑本就有所储备,内部已经有十几万字的基础稿本,是面向内部导游使用的小册子,作者对其进行修订、完善,完成了《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的初稿。2006年6月,我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上海大学出版社,这部由杜久明、杨善清合作撰写的《中国殷墟》书稿便被带到了上海,成为我调入上海后编辑出版的第一本书。《中国殷墟》于2006年出版后,被评为2007年“中国书标”。
《中國殷墟》是我策划的与殷墟相关的第一本图书,后来我继续跟进这个热点事件,有幸结识了之后合作的《殷墟文化大典》的总主编王宇信先生。回顾来看,《殷墟文化大典》之所以能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离不开策划人敏锐的独特视角,不仅发现了一个具有文化价值的选题,而且为这个在完成上有一定难度的选题寻找到合适的作者。2006年8月,在殷墟被评为中国的第33处世界遗产地后,安阳市及殷墟博物苑在安阳宾馆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殷墟考古国际研讨会,我应邀参加,并在这次会议上结识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先生。我与王先生,从不认识到后来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交。王先生是我们合作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和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的主编,也是后来《殷墟文化大典》的总主编。
一个项目能够获得国家级大奖,得益于各种人才的强强联合。一个称职的策划人,成功地将选题思路提出来,这相当于埋下种子。选题要由合适的作者撰写,这直接决定了好选题的成功率。书稿完成后,负责落实书稿编校和装帧设计的团队同样十分重要。这些踏实、专业的编辑人才就像优秀的园艺师,将原始书稿变成美丽的景观——品相兼备的高质量图书。
二、跟进落实约稿与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最早闪现《殷墟文化大典》的选题念头,是我在上海大学出版社为王宇信先生编辑中国殷墟丛书的过程中。2011年5月,经过全国公开竞聘,作为人才引进,我从上海调入安徽,担任安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经与王宇信先生多次沟通,我把“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留在上海继续出版,《殷墟文化大典》则决定在安徽落地。作为该典的选题策划人和项目负责人,我代表出版社和王先生签订了约稿合同。
《殷墟文化大典》的作者团队尤其是三个分卷的主编,由总主编亲自点将,由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郭胜强牵头主编“商史卷”(上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特聘专家、安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孟宪武牵头主编“考古卷”(上下),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安阳市文联主席张坚牵头主编“甲骨卷”(上下)。2014年,我多次向张坚先生催稿,还差一点发生“口争”,原因是《殷墟文化大典》在2014年第一次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因“甲骨卷”书稿未到,书稿字数不足60%,名落孙山。后来张坚先生解释说,他因得了眼疾才耽误了交稿。好在2015年“甲骨卷”书稿完成60%以上,大典第二次申报顺利通过。2014年,我们曾两赴安阳殷墟,与胡正义社长、丁怀超总编、王海涛主任一起参加《殷墟文化大典》第一次和第二次审稿会。
2014年、2015年《殷墟文化大典》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表,两次都由我执笔完成。当初填写这样的表格,我立足三“定”原则:定位、定性、定量,外加准确流畅的文字表述,逐字逐句地琢磨。对选题定位与意义定性的把握,重在紧扣殷墟在中国当时的33处世界文化遗产中最早讲述中国3300多年前的文明史,殷墟的重大意义在于用文字和实物证明了中国3300多年前文明的信史。选题的定量把握,是在“商史”“考古”“甲骨”三个分卷之下,按门类、章节、时序和重要性,将每个内容节点按5000字、3000字、1000字、500字不等的篇幅,各配若干幅图片,以最后将近1万多个内容点、近400万字、12000多张图片的篇幅,把殷墟涉及的包括商代历史、殷墟考古、大型宫殿遗址、典型实物、人物、甲骨、青铜、玉器、骨器、文献、著录、海外殷墟文物等一“典”纳入,进行全面梳理,给读者一个全景式的殷墟景象。最后再提炼出一个概念,《殷墟文化大典》是世界第一部殷墟百科全书,是工具书,也是入门书。这些选题思考充分融入项目申请书,让评审专家一目了然。对于社会大众需求分析,我是这样表述的:“甲骨学”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即便是在中国老百姓中,爱好甲骨文和甲骨文书法的人越来越多,然而,目前国内外却没有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殷墟和甲骨文的百科全书式的参考书、工具书。所以,这既是一部学界和出版界填补空白的大型文献图片工具书,也是社会大众系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百科全书。加之总主编权威,作者也都是国内研究殷墟和占有殷墟第一手资料的学者,因此该大典有理由申请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三、编校实战中的编辑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殷墟文化大典》内容专业,编校难度相当高。面对这一难题,安徽人民出版社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为保证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专门成立了项目编辑小组,打破了原来编辑室分割的状态,调动社里老中青三代骨干编辑力量,历时两三年才完成这套书的编校流程,使得项目顺利出版。
《殷墟文化大典》分为3卷6册,第一册和第二册为“甲骨卷”,第三册和第四册为“考古卷”,第五册和第六册为“商史卷”,三卷不同的书稿被分派到不同的编辑部和编辑手中。2014年10月,我调任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总编辑岗位后,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白明牵头《殷墟文化大典》的编辑统筹,在13位责任编辑中,秦闯、王海涛两位老编辑是编审职称。此外,老编辑还有副编审王世超、周子瑞, 中年编辑有孙文波(社长助理)、朱虹(校对科主任)、李莉(编辑部副主任),青年骨干编辑有王琦、李芳、卢昌杰、陈蕾、刘超、肖琴,封面设计宋文岚也是经验丰富的资深美编。当时兼任安徽人民出版社社长、时为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的朱寒冬是大典的出版人。可以说,出版社整合了最强大的编辑力量来做好这套“难啃”的大书。
打造精品,编辑团队的协力攻坚必不可少。在项目全程策划和编校设计出版的过程中,每个人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就拿秦闯编审牵头统筹责编的“甲骨卷”来说,其内容艰深晦涩,又是大典3卷6册中的重头,出版质量检查首当其冲。1959年出生的老编审秦闯虽然经验丰富,但要确保这部甲骨学大著的出版质量无虞,他仍感压力很大,可谓如履薄冰。为此,他带领小组投入大量心血,查阅诸多工具书和文献资料,仔细检核,并对内容表述、行文体例、大量造字、甲骨图片等按出版要求进行规范化处理,倾注全力编审统筹。据秦闯回忆,仅他本人与总主编王宇信先生和“甲骨卷”主编张坚先生就有过数十次或当面或书信或电话长谈的深入交流、探讨请教,较好地解决了书稿编辑中的诸多疑难问题。用白明副总编的话来说,“秦闯真是编进去了,他常常一个人在单位加班到深夜,自己也快成半个专家了”。几位硕士毕业的青年骨干编辑也都是第一次接触甲骨文方面的书稿,通过该项目,他们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认识,为日后参与重点图书项目的编辑积累了经验。白明副总编更是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和团队合作攻坚做了重要工作,他负责整体协调、统筹安排,多次带队去北京、安阳,与作者沟通落实书稿调整修改等事宜,并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让编辑既注意书稿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要求的出版时间步步推进,又注意严格把好书稿编审校改、装帧设计和印刷出版质量关。最终,编辑团队以“优秀”的项目考核验收成绩,保质保量地完成了3卷6册《殷墟文化大典》的出版任务,为《殷墟文化大典》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正奖打下了坚实的质量基础。
四、中国出版政府奖的申报与获奖启示
填写重要奖项的申报表,应该是编辑日常需要训练的基本功之一,这对图书能否成功获奖有重要作用。在最后审读《殷墟文化大典》申报政府奖材料时,我对部分申报文字的表述作了修改,重新补充材料,尤其是补充了一些比较薄弱的宣传材料。因为当时负责填表的编辑出差,我对临时配合补充材料的陈蕾编辑说:“这个表得好好填报,这么多项目中只有这个最有可能得个提名奖。”我们搜索全网,意外地发现一篇2019年在核心期刊《殷都学刊》上发表的一篇署名曹定云的书评文章《一部全面介绍殷墟文化的学术巨著:评<殷墟文化大典>》,如获至宝,选取相关内容对本项目进行补充,又从网上找到两篇其他网站转发中国社会科学网的同名书评,一并补入。在申报表的封面上,原来只写了《殷墟文化大典》,没有写明几卷几册,我都做出了补充,标题是“《殷墟文化大典》(3卷6册)”,内文同改。对于殷墟的重大意义,表格中“内容简介”部分不够突出,我最后加上一句:“殷墟考古发现的最大意义是以甲骨文和实物证明了中国文明3300多年前的信史。” 这些细节都是填表时一点一点细抠出来的。可见,基金或大奖的填表申报极为讲究,项目要做好,申请报奖的表格也要认真填写。
对于《殷墟文化大典》获奖,我们有三点启示。
一是殷墟题材意义重大。殷墟题材的重大意义在于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3300多年前的历史成为信史,这无疑是一个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大题材。殷墟,是中国的殷墟,也是世界的殷墟。殷墟文化不仅属于中國,也属于全人类。殷墟与后来2019年同样入选世界遗产、以实物证明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一样,都是中华文明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题材重大,是《殷墟文化大典》最终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正奖的内在原因,也是同批入选提名奖的《方以智全书》的内在原因,两个选题最大的不同点,主要是题材内容有别,前者反映的是国家历史,后者反映的是个人历史。
二是作者权威。王宇信先生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著名甲骨学者,是最合适的总主编人选。大典三个分卷的作者也都是国内研究殷墟多年的相关专家。参加撰写的30多位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考古工作队、安阳师范学院、安阳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市文联等多家单位。
三是质量保障。书稿内容扎实、编校质量优秀、装帧印制精美等也是大典获奖的重要因素。为保证大典内容的权威性,许多文物图片都是第一次实物拍摄,还搜集了海外所藏青铜器、甲骨文等稀见珍贵的图片资料。
选题重要,作者权威,质量上乘,三个方面共同保证了图书的最终成功。
五、高质量出版离不开专业的编辑人才
通过上述《殷墟文化大典》精品出版项目的系统回顾、总结、分析,我们充分体会到在选题策划、约稿、编校、填表申报、新书宣传等各个环节,人才对项目成功的重要性。大项目的成功往往是众多人才通力合作的结果。出版社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在机制上组建项目团队,分工协作,发挥人才合力,是项目成功的保障。在具体的编校实践中,出版社通过老中青编辑结合、以老编辑带新编辑的方式,在项目实战中锻炼队伍,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人才,为日后开展大型项目积累经验,形成良性循环。出版社的品牌是一系列品牌图书的累积,而品牌图书的累积最终离不开优秀编辑的策划与编校。在《殷墟文化大典》的策划编校过程中,我们充分体会到“出版人才助力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下一步,在《殷墟文化大典》图书版成功出版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开发数字化项目《数字殷墟》,用3D成像的方式对实物实景加以数字化呈现。另一个后续项目,就是与王宇信先生再度合作策划100卷的“殷墟文献集成”,系统梳理殷墟考古百年来的学术成果。未来,我还盼望能做一套全集式的“世界遗产文库”,将以殷墟为代表的诸如“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大典”一类的世界遗产出版资源开发到极致。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实施出版高质量发展战略实即实施高质量出版人才培养与成长战略,《殷墟文化大典》的成功实践已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谋事在人,事在人为,让不同类型的高质量人才在不同岗位上都能有所作为,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这里,谨借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张君成2021年3月10日访谈聂震宁先生关于“高质量人才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能够提高编校质量的各种专业人才;融媒体出版需要各种媒介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能够将优秀内容和先进传播技术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出版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优秀管理人才,特别是能够带动出版企业全面发展的出版企业家;开展全民阅读需要更多阅读推广人,特别是具有專业阅读能力的领读者;出版‘走出去’需要更多国际出版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本土化运营的出版经营人才。”
(本文获第十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