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编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被列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它直接指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综合性、开放性、参与性、活动性、探究性是其基本特征,主要学习方式是学生为主体,要求对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运用,实践形式有跨学科、跨领域、走向社会等。本文以七下“孝亲敬老”活动为例,阐述如何根据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实施活动,激发学生开展活动的热情,提升综合性学习的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核心素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是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教学形态相并列的一种课程实施形态,是在本世纪初的课改中提出来的新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将其概括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这一板块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
2019年秋季开始,上海市各学校的初中学段全部覆盖统编教材。这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板块,编写者在整体规划上做了调整,线索比以往教材更清晰,操作性更强。每册语文书在整体布局上设置三条线索:传统文化类,语文生活类,社会现实类。通过综合性学习,学生既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能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公民意识。
每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教材中有罗列一些活动形式,比如“展示自我”、“撰写广告词”、组织“文学社团”、故事会。形式是新颖的,但是如果教师直接指定某一种形式,学生是不是又没有多少积极性了呢?是不是还像课文教学一样,说什么做什么,没有太多的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可见,学生既是综合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者。
以七下“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为例,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组织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一、个体研读,确立活动主题
每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专题,范围过于宽广,学生很难有切入点。在活动之初,必须要明确此次活动的任务是什么,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可行性的活动。随后,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了解本次活动的重点和目的是什么。最后,结合以往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验,一边阅读,一边圈画资料中的要点,初步形成自己的小主题。如:根据资料三的《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有的将有关“孝”的名言确立为自己的研究重点,有的将其作为开展活动的依据。
二、小组合作,制订活动计划
初步确定活动主题之后,全班汇总交流。根据主题的类别,分为几个互助小组,开展后续的探究工作。组员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参照书本上资料一的提示,自行制订一份活动计划,包含活动目标、活动主题和活动步骤。经过讨论交流,教师将班级同学设计的方案汇总(见表1)。
令人欣喜的是,学生打破空间的限制,活动场所从班级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在各个范围内进行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三、分工合作,实施活动内容
根据活动方案,小组成员以个人或组合形式,绘制宣传海报,在班级和年级宣传栏内张贴海报,大力宣传“孝亲敬老”;借助网络资源,查找大量的资料,整理而成关于“孝”的名言和故事,摘抄或制作成演讲稿;借助身边家长力量,寻访身边的老人和敬老院,开展具体的活动。
四、小组讨论,开展活动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着重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主要关注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參与活动,搜集整理资料的自主性和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评价也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围绕此次活动,制定评价标准(见表2)。
五、成效与反思
本次“孝亲敬老”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自主研读、查找资料、搜集整理、合作交流、整合资源、自主探究、社会考察、实践创新。从原来的形式单一到汇集作品展示、故事演讲、实践体验等形式,不断拓展活动空间,挖掘活动资源,使此次活动成为一次有规划、有目标、有成效的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缺乏活动经验,活动实施过程还不够细化,需要后续加强指导。第二,探究意识还不够深化,有些同学停留在表层,仅为完成任务而执行。第三,活动资源有待继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社会、博物馆、名人故居等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跨领域进行实践探究。
“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这句话早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出现,现在它走入统编教材成为独立的个体,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类课程。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未来的语文课堂更加需要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意义,更有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媛媛.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几点体现——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8(1).
[3]周燕玲.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J].甘肃教育,2019(7).
[4]靳彤.统编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写体例及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17(10).
[5]岳建芳.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8(8).
作者简介:张杨丽,女,1990年生,上海人,本科,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