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以口头传播的一种文学,大多情节夸张、富有想象色彩,表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民间故事时代久远,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思考和深思考,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为人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关键词】梳理;讲演;创编
温儒敏教授曾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种子”。为培养这颗“读书的种子”,教材除了“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还把课外阅读编进教材,纳入课程。“快乐读书吧”是“课外阅读进课程”的一个代表性新栏目。部编版的语文教材加入了《快乐读书吧》这一新板块,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更是秉持这样的观点:“教育的深远目标是让孩子爱上阅读。孩子们一旦喜欢上阅读,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以口头传播的一种文学,大多情节夸张、富有想象色彩,表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民间故事时代久远,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引领学生走进民间故事的世界。在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安排了《猎人海力布》以及《牛郎织女》两篇民间故事作为敲门砖,让学生初步了解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再引领学生从读单个故事转移到读整本书。今年来,语文课堂愈发重视阅读教学,但大多仍停留在单篇文章的课外阅读指导,《快乐读书吧》这一板块也是给了一线语文教师一个新的教学方向,课堂要从单篇转变到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田螺姑娘》由曹文轩、陈先云主编,是教材配套的推荐读本,与学生平时读的大多数课外书有所不同,这是一本故事集,这样的整本书阅读课该怎么教?就以《田螺姑娘》为例,谈谈阅读教学的读后指导该怎样设计。
一、梳理故事,整体掌握
阅读教学当然还是以读为主,通过第三单元两个民间故事的导入,学生对民间故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人们会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有了阅读基础再去读整本的民间故事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民间故事所包含的美好心愿,读懂中国民间故事丰富的历史、身后的民族情感及道理,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民间故事分为几大类: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田螺姑娘》这本民间故事集一共有三十七个故事,编者也把它们分成了四个单元,但并非按照这几种类别来划分,课堂上从这个问题切入,引导交流第一个单元的故事。课堂上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有多种方法,故事体裁的文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我将第一单元中主要人物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一罗列并打乱顺序,请学生来把人物和其相对应的性格特点连起来,以此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回忆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说出不同人物各自的结局。简单的回忆之后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不同个性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结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两类结局对应两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教师在此时顺势总结勤劳善良的人最终都会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你发现民间故事有什么特点?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再次领会民间故事都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通常学生在读完一本书之后,知道了故事的情节、最终结局,就算结束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因此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加上课堂上的讨论交流,逐步掌握民间故事的特点。
《田螺姑娘》这本书分为四个板块,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编者将这些故事放在一起的特别用意,了解民间故事有不同的类别,三十七个民间故事,有百姓生活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经典故事、风物人情故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发现花草鸟兽、名山大川、历史人物都可以成为民间故事的主角,他们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在这一本书里,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板块——阅读指导。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很可能只是關注一个一个故事的本身,忽略了这个板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读中交流的课堂上,教师就应该隆重请出这一重要“角色”,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方法。在读后的交流中,教师再次强调,阅读指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
二、讲演故事,以学定教
点面结合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法,在教学中,亦如是。要想渗透民间故事的特点,还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具体故事的深刻解读上。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共同走进第一个故事——《田螺姑娘》。思维导图可以化繁为简,梳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重要内容,是学生阅读的一大辅助。在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时,我便提前带学生一起绘制该故事的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故事,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也可以从人物关系入手。训练学生根据绘制的思维导图复述故事的能力。在布置这本书的阅读任务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再根据思维导图把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有了这样的前期准备,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更有信心站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讲演故事。
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利用故事的特点,鼓励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才干,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因此,最后上课时,我请了班里一位平时就极具感染力、爱讲笑话的男生上台来讲故事。有了思维导图的辅助,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非常准确,勾连前面学过的创造性讲故事的方法,学生上台之后毫不怯场,不仅能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还手舞足蹈沉浸其中,甚至有了自己的即兴创作。他对故事中的人物作出了自己独到的演绎,引得大家捧腹大笑,却毫不出戏,学生都被他的讲演带入了故事里,听得意犹未尽。通过这样的表演,达到理解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冲突、领会主题思想的目的。一堂课成功与否,不是看教师的表现如何,而是学生的表现好坏,学生的收获多少。正是因为有了学生动情的讲演,激发了全班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向往和认同,明明是大家都已经读过的故事,为什么听这位同学讲却还是如此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呢?
教师及时指出,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还会有新的创作,由此引出《田螺姑娘》的不同版本,在田螺姑娘与谢瑞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之后,他们还遭遇了新的磨难——蚂蟥精。蚂蟥精垂涎田螺姑娘的美貌与能干,将田螺姑娘掳走。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学生措手不及,难道结局改变了吗?带着这样紧张的情绪继续往下读,幸好,在村民的帮助下,谢瑞最后救回了田螺姑娘。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传着传着就变了,同样的,学生讲演故事,这就是一种传承。出示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更是要让学生知道民间故事的核心是不管情节如何变化,主旨不会变,永远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三、创编故事,传承经典
民间故事的传承离不开创作,要想真正地领会,单请一个学生上台肯定不足以让学生深刻领会。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最佳途径便是让学生来动笔。我们每个人,不仅可以去读、去讲,还可以去创作。接下来,出示一个新的民间故事给学生,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来根据这个民间故事去加上自己的创作,让自己真正成为民间故事的传承者。创作必须基于民间故事的特点之上,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在学生互相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的创作各有千秋,但却有着共同的结局,体现了共同的主旨,同学们也就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为什么要创作民间故事,為什么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仍然让人爱不释手。
民间故事的阅读指导课,从读到讲,由讲至创,读是基础,讲是内化,创作则是一种外化,层层递进,将阅读教学与课文活动结合起来,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一堂课,从阅读中来,到阅读中去。在这堂阅读课结束之后,学生们开始了中国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以及非洲民间故事的阅读。我想,民间故事的学习不会仅仅止于此,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堂,是最为深远的教育,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更要在离开课堂之后,有所成就。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思考和深思考,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为人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黄涛.中国民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寿永明.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思想[J].教育研究, 2007(5).
[3]刘守华.民间学教程(上卷)[M].武汉:华中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车晓霞,女,1991年生,江苏苏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