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之制”看“中国之治”

2021-03-11 10:00杨严严
行政与法 2021年2期
关键词:之治防控制度

摘      要:“中国之制”源于“中国之治”的实践之中,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演进、互为表里。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竞争较量更为尖锐复杂,只有不断完善“中国之制”,才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为完成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提供制度支撑,开创“中国之治”的新阶段、新境界。

关  键  词:“中国之制”;“中国之治”;应急状态;国家治理;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02-0011-08

收稿日期:2020-08-21

作者简介:杨严严,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率先走出疫情阴霾,迅速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并在他国危急时刻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展现了“敢于负责、积极作为”的大国担当。此次战“疫”也是中西方政治制度与治理模式的一场大比拼,中国给世界人民上了一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开放式的、体验式的中国自信和中国制度自信的公开课,[1]既充分展现了“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也凸显了“中国之治”的比较优势。在应急状态下,只有依托“中国之制”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方能解開“中国之治”的核心密码,奏响“中国之治”的时代最强音。

一、“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内在联系

概而言之,国家制度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规范和准则。国家治理则是指一个国家运行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其实质是通过国家、社会、个人的协同共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在各领域建立起了国家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公有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立破并举、正本清源,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阐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第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这一显著优势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我们能够创造“中国之治”的根本所在。[2]

当前,世界进入到一个“穷”的阶段,即传统的治理方式穷尽了,路径依赖不可持续。此时,“中国之治”的成功显得愈发可贵。“中国之治”根源于政党之治、体现在大国之治、本质是人民之治、承载着文明之治。“中国之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和合”,讲求在不同的概念之中寻找中庸之道,这也是其不同于西方治理模式的特色所在,具体表现为创新性与制度化的统一、全局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特色性与普适性的统一。[3]

“中国之制”孕育于“中国之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庞大而复杂,其构成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国家治理各方面的具体体制机制,涵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和各种政治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也正是“中国之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国之制”服务于“中国之治”,政治体制、制度的演进、完善、定型为实现“中国之治”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理论支撑,也预示着“中国之治”的未来走向与变迁轨迹。“中国之治”实现的程度如何既是衡量“中国之制”的重要标杆,又是“中国之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中国之治”和“中国之制”具有天然的统一性,这是由国家性质、政体决定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安排决定了中国政府的治理立场,即为人民谋幸福,造福人类。

二、应急状态下的“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

“小智治世,中智治人,大智治制”,这是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对人民的承诺,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对我国过去取得的巨大成就、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与概括,也是对迈入新时代涌现的各种极端挑战的积极回应;既是依据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坚持刀刃向内的自我变革精神,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达成人民美好生活意愿的现实决择。[4]经过70多年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治理成效不仅能从理论上得到透彻阐释,而且在实践中已得到充分印证。关键时刻中国之所以能力挽狂澜、战胜无数风险,根基在于共产党的无私性和制度的优越性。应急状态是制度优劣的“透视镜”,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取得的巨大成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政治领导力、社会号召力、群众组织力和资源调配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之治”的根本关键所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无论何种社会结构抑或国家政权,要保持长治久安、纲维有序,建立起一套稳定成熟的制度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党和各族人民在漫长实践中艰难探索并最终确立的一种科学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制度创举,是中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时间轴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之治”而奋斗不止、不辍探索,建立了包含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内的一整套完善制度体系,这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体现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已升华到全新的理论和实践高度。[5]

身处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中国每一次直面危机并最终胜出,都不禁让人们对“中国之制”的博大精深由衷赞叹,对“中国之制”的雄浑伟力无比自豪。此次战“疫”对各国的政治制度、治理模式都是一次大考验,中西方抗疫模式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中国从一开始就深刻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命关天”的价值关怀、人文情怀,[6]千方百计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充分展示了依靠制度优势提升国家竞争力、始终把人民作为全部制度安排出发点和归宿的治理理念。在危难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迅速决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同时间赛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从武汉果断封城到全国各地严防死守,从医护人员逆行驰援到各省份对口支援,从全力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维护安全稳定两不误到统筹疫情防控、社会经济发展,从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到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这场感天动地的伟大战“疫”所迸发的磅礴力量横扫一切病魔阴霾,所彰显的制度优势让世人为之惊叹。

隐藏于“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背后的是制度的博奕,制度与治理能否成正相关状态关键是看制度的本质与设计。“西方之乱”已经成为世界不安全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根源,西方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之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反腐倡廉到深化改革全面发力,治国理政呈现出全新格局,整个国家的政治定力牢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消除了世界上最多的贫困,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层,并且是全球社会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理念正迅速走向世界,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一个又一个中国方案。[7]

(二)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之治”的根本保障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决定的。[8]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一制度的优越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居于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不局限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既能平衡各种力量,又能主导各种力量;既能避免“政府失灵”,又能纠正“市场失灵”。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于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目标任务,在巩固人民政权和维护国家安全、重大科技攻关、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工程建设、脱贫攻坚、抢险救险、对外援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众多重大成就。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共同的目标,调动各方面资源,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这一切,皆归因于坚持“中国之制”、坚持党的领导。

战“疫”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明确要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努力奋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战争中,形成了医疗救治科学、隔离防控有效、物资保障充分、舆论引导得力、各方协调有序的良好局面,为打赢这场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政治保证。[9]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中国之治”的力量源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10]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是“中国之制”的本质属性。我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按照历史发展必然逻辑的最优选择,符合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定性,站立在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道义制高点上真正实现了把“来自谁”“依靠谁”和“为了谁”统一起来。

战“疫”期间,党和国家始终高扬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旗帜,最大限度动员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始终将人民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不惜成本抢救每一个生命。权威信息通过微信直达基层,直达百姓,让其第一时间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佩戴口罩,停止聚集活动。在社会最基层,从机场、火车站到街道社区,由街道干部、基层民警、志愿者组成的疫情防控人员的身影无处不在,浇筑成社区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凸显出“中国之制”的组织动员能力。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之治”的精神支撑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为世界上所有华人提供了“精神家园”,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11]

战“疫”期间,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党员干部、公安干警和社区工作者闻令而动,不辞辛劳;人民子弟兵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志愿者真诚奉献,守望相助。这些战“疫”英雄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家国情怀,践行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人民在危机面前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战斗精神和互助精神,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相形之下,个人自由与个人权利绝对化的西方国家这次为他们的价值观承受了巨大的生命损失。[12]

三、应急状态下“中国之治”制度密码的解密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之政贵在有恒,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进。中国的事情要放在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的具体环境中来判断。“中国之治”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要善于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

(一)坚定制度自信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之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其指导思想,根植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13]社会主义制度虽是舶来品,但它最终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并不断在历史进程中显现出巨大的优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把握我们走过的路,把握现实要求,解决现实问题,而不能脱离中国实际。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的制度建设经验最可贵,必须倍加珍惜;历经探索形成的制度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决不能丢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只能由中国人民来完成,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我们能够冷静客观面对各种问题,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14]当然,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竞争较量更为尖锐复杂。“中国之制”是被实践验证过、证实过的科学制度,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下去的制度。历史的潮流有多汹涌澎湃,真理的力量就有多雄浑深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面前,唯有保持强大的、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秉持顽强的信心信念,笃定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及时堵上制度漏洞,实时升级,强化制度性能,才能永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旺盛生命力。

(二)坚持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不动摇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继续推进。新时代,只有坚持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不动摇,才能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全党一盘棋,使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步调一致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才能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证。[15]

非常时期呼唤非凡治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第一时间作出决策部署;第一时间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第一时间向湖北省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推动有关地方全面加强防控一线工作;第一时间发出号令、集结千军万马紧急驰援湖北省、武汉市;第一时间加强与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积极互动、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理解、支持。[16]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党旗高高飘扬——武汉火神山工地,党员突击队270多名工人党员昼夜奋战;驰援武汉的各支医疗队,全部成立临时党支部;全国各地社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鼓舞带动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度难关。

(三)依靠人民构筑国家治理的“防火墙”

国家治理既要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还要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民始终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立场。[17]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播者和实践者,始终坚持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的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根本使命,既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观”的核心要义凝结为“以人民为中心”,并以此统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天下大同、人人为公的情怀,时刻不忘保持高度的清醒、高度的自觉,时刻不忘依靠人民、动员人民、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为“中国之治”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源动能。“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新时代,唯有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成效,构筑起国家治理的铜墙铁壁。

此次战“疫”,人民群众是抗击疫情最广泛的基础。许多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纷纷写下“请战书”,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奋战。许多干部职工放弃春节假期,在交通运输、防疫物资加工、快递等多条战线上坚守岗位、保障一线需要。更为关键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防范意识,春节期间做到了少出门、少聚会、戴口罩、勤洗手,部分群众在党员干部带领下积极参与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形成群防群治的有利局面,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培育国家治理的文化基础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构都要深深扎根于国家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今天的很多制度、治理智慧都可以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找到渊源。[18]国家治理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根深蒂固的传统,即便国家治理体系经历多次革命性改造亦难以改变其政治基因。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和治理现代化浪潮的影响叠加下形成了现代治理特性,未来中国治理的路径必须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立场来建构。[19]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20]在这些丰厚的文化滋养中,根植着人民意愿、预设着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也集中体现着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治理选择。

猜你喜欢
之治防控制度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中国之治铸就经济新优势
迈向“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的良性互动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某些单位的制度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