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瑶,李柏霖,胡 楠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 110034;2.北部战区总医院,沈阳 110032;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为“脑卒中”“脑血管意外”[1-2]。其中偏瘫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是中风患者最常出现的后遗症。中风的中医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为发病诱因[3]。本次试验通过对112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中风后偏瘫患者的112 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和《中医内科学》[5]中中风的诊断标准。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 组,各56 例。对照组男39 例,女15 例,年龄为43~74 岁,平均年龄(58.22±8.78)岁,病程2 周~6 个月,平均病程(3.03±0.93)个月;治疗组男40 例,女16 例,年龄为46~72岁,平均年龄(57.51±9.09)岁,病程3周~5个月,平均病程(3.28±0.85)个月,对比2 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经颅脑CT 或MRI 检查诊断为脑梗死患者,病程2 周~6 个月,处于脑梗死恢复期,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病情相对平稳;患者神志清晰,无精神系统疾病,本人自愿参与试验,其家属亦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伴有心、肝、肾等严重器质病变;晕针或不能耐受针刺的患者;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或不能完成全部疗程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康复训练治疗,包括:1)主、被动关节活动训练;2)床上翻身训练;3)坐位平衡训练;4)站立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眼针治疗,进行带针康复训练。眼针于双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进行取穴。具体操作:先选穴、定位所要针刺的穴位位置,然后在指定区域进行常规消毒,应用眼针带针康复专用针具(0.30 mm×15 mm),接着于眼眶内缘2 mm 处向选取的穴位方向沿皮平刺3~5 mm,最后轻刮针柄以得气。每日1 次,每次45 min。在留针期间,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运动结束后,将针拔出。10 日为1 个疗程,共3 个疗程,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好转情况,并记录数据。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每组症状改善情况可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的症状明显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患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的症状有所好转,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69%;无效:患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的症状无好转,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将2 组结果记录,计算2组总有效率:即(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NIHSS 量表[7]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测定,病情程度分级:0~15分为轻型,16~30 分为中型,31~45 分为重型 。
1.5.3 肢体功能障碍的评价标准 采用简式FMA 评分法[8],评定患者肢体功能,若运动积分<50 分,则判定患者为严重运动障碍;若患者运动积分50~84分,则判定患者为明显运动障碍;若患者运动积分85~95 分,则判定患者为中度运动障碍;若患者运动积分>95 分,则判定患者为轻度运动障碍;若为100 分,则无运动障碍。
1.5.4 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价标准 选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法(ADL)[9]进行评定。根据Barthel 指数(BI)在患者穿衣、洗澡等九个方面进行积分。积分≤40 分,则全部需要别人,为重度依赖;积分41~60 分,则大部分需要他人照顾,为中度依赖;积分61~99 分,则少部分需要他人照顾,为轻度依赖;积分为100 分,则无需他人照顾,为无需依赖。
1.6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21.0 统计。其中NIHSS评分、FMA 评分、BI 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值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56) 例
2.2 2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n=56) 分
表2 2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n=56)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 <0.05
2.3 2 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n=56) 分
表3 2 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n=56)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 <0.05
2.4 2 组治疗前后Barthel 指数(BI)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治疗前后Barthel 指数(BI)比较(,n=56)分
表4 2 组治疗前后Barthel 指数(BI)比较(,n=56)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 <0.05
中风多由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10]。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记载:“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11]说明眼部各处穴位与脑和脏腑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针刺时选取眼部上焦区和下焦区穴位,通过经络循行,刺激患侧的血管,增加患侧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缓解患侧肢体麻木和僵硬,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12]。且患者多属肝肾亏虚的老年患者,所以选取眼部肝、肾区穴位,以达到滋肾阴、平肝阳的作用[13]。另外在施行眼针后,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增加肌力,防止患侧发生肌肉萎缩[14]。
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