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222500) 翟海军 刘鑫钧
1.试题再现
2.解法探究
这道题并非空中楼阁,事实上此题无论在条件、结论、解法等方面均与下面这道江苏高考题非常吻合.
3.母题呈现
解题教学不能停留在就题论题的层面,而应该通过对一道或几道试题的探究实现对一类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上述两道高考题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能否抽象出更一般的模型?怎样从数学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有哪些模型?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理顺思路,开阔视野,实现对问题的深度理解,从而使数学抽象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本文以2020全国Ⅰ卷理科20题为例,探索如何在过程性变式视角下提高学生在模式识别、模式提炼、模式整合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1.运用图式表征实现模式识别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征问题,继而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这里将2020全国Ⅰ卷理科20题记为试题1,2010江苏高考18题记为试题2.试题1用图1来表征.试题2用图2来表征.
图1
图2
通过对图1与图2中椭圆位置形态及点、线之间关系的观察与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问题的一致性:两个题目都是过椭圆外一条垂直于x轴的直线上一动点,连接该动点与椭圆的左、右顶点,然后得到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分别与椭圆相交于另外两点,最后都是证明:过两点的直线必定经过平面内一定点. 问题的相似性激发着学生对问题模型的提炼,从而抽象出以下一个基本的模型.
2.立足过程性变式逐级抽象模型
《标准》要求,学生能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握事物的本质,以简驭繁.那么在平常的解题教学中如何落实呢?过程性变式教学是落实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
顾泠沅等学者把变式教学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教学两类.概念性变式教学突出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过程性变式教学突出对概念外延的应用,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拓展,通过过程性变式教学,使数学教学有层次地递进[1]. 利用过程性变式可以对一个初始问题进行变式,继而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从而使得数学抽象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1)改变直线位置 抽象定点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思考试题1中动点P在变化过程中不变的是什么?在学生发现点P始终在一条竖线上运动后,顺势追问:你认为点P还可以在哪运动,哪些地方需要做相应的改动,学生容易想到将竖线变为横线,基于对称性,长轴的端点需改为短轴的端点,从而得到下面这个变式.
变式1中的点P是在一条横线上运动,但是直线MN仍然过一定点.基于对数学问题统一性的追求,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能将这两种情况概括一下吗?由此抽象出模型2.
(2)转换条件与结论 抽象定线模型
探索问题的脚步可以继续下去,在模型2中点P在定线上,最后发现直线MN过定点,概括起来就是:定线产生定点.因此可以追问学生:反过来我们还可以研究什么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直线MN过定点,那么AM与BN的交点是否在一条定直线上?
事实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定直线恰好为x=6,这时教师可以追问:如果点Q为y轴上一定点,是否也有相应的结论?最后基于追求问题的统一性,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能将上述两种情况的结论概括一下,从而抽象出模型3.
(3)整合相关问题 抽象定值模型
通过对试题1的不断抽象,引导学生提炼出定值、定点、定线三类模型,让学生对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这三类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使得数学抽象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的渗透.
教师在平常的解题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更应当培养学生对一类问题解决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运用过程性变式可以让学生感悟共相,提炼本质,提高学生对一类问题模型的识别与概括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在解题教学中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