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拙文[1]“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反思

2021-03-11 07:40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361003王淼生福建省厦门市五显中学361100叶建聪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 2021年3期
关键词:拉格朗端点切线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361003) 王淼生福建省厦门市五显中学 (361100) 叶建聪

1 原题再现

文[1]对学生胡亿权提出的一道试题进行了初步探究.为了便于后续论述,再将原题呈现,原题如下(以下简称案例1):

案例1 已知函数f(x)=x3+ax+b定义域为[-1,2],记|f(x)|的最大值为M,则M的最小值为( ).

无独有偶,前不久我校作业也出现这样一道试题,原题如下(以下称案例2).

对于案例2,备课组提供以下参考答案:

记y=f(x)(x∈[-1,2])的最大值为M(a,b),由题意可知m≤M(a,b)对任意的实数a,b恒成立,所以m≤M(a,b)min.

显然,M(a,b)≥f(x)(x∈[-1,2]),分别取x=-1,x=0,x=2得

6M(a,b)=2M(a,b)+3M(a,b)+M(a,b)

≥|-6+2a-2b|+|-3-3b|+|-2a-b|

≥|(-6+2a-2b)-(-3-3b)+(-2a-b)|=3

2 形异质同

学生胡亿权仿照上述提供的案例2解答过程,重新构思案例1:

记y=|f(x)|(x∈[-1,2]),由题意|f(x)|最大值为M,由于含有参数a,b,因此此处M即为M(a,b),设M(a,b)的最小值为m,则m≤M(a,b)对任意的实数a,b恒成立,所以m≤M(a,b)min,……

案例2与案例1看似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案例1求最小值;案例2求取值范围),但其本质却是一样,因此案例2再一次引起笔者高度关注.

3 激烈讨论

备课组长周翔老师及时将学生反馈的信息汇总,并根据案例2的外形结构与本质特征,以视频的方式向高三全体学生展现数形结合的剖析过程,其解答过程正是本文后续第9部分“简捷解答”中“第9.2部分:妙解案例2”的雏形.

4 理论依据

回顾拙文[1],仅仅只是立足高中数学知识层面,借助特殊值(即赋值法)的视角就事论事而已.冷静思考,以目前中学知识,确实很难再找到其它通性通法来处理类似于案例1、案例2等这类试题.哪命题专家如何能够命制出妙不可言的案例1与案例2?命题出发点是什么?究竟要考查什么知识点?理论依据又是什么?正是受到周老师的启发以及学生孙睿的提醒,笔者联想到近年来各级各类考试中、试卷里频频出现的“高观点”试题.

4.1 “高观点”试题

所谓“高观点”试题,是指与高等数学密切相关的数学试题.这类试题或借助高等数学知识为理论背景,或体现高等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或运用高等数学成熟的推理方法.“高观点”试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语言叙述“高观点”,知识背景“高观点”,能力方法“高观点”,等等.“高观点”试题命题策略:高等数学初等化、初等数学高等化及初高等数学交汇化.通俗地讲,高等数学“搭台”,高中数学,甚至初中数学乃至小学数学“唱戏”.

毋容置疑,部分高等数学知识的引入,为我们解决初等数学许多问题提供了方法指导与理论依据(比如,引入导数为研究初等函数性质如虎添翼),而且恰当的、适度的“高观点”试题有利于和谐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知识无缝对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有益于优化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与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4.2 “高观点”理论

(1)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评注:尽管中学没有明确教授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但是中学生很容易接受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因为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几何意义特别明显:满足条件的函数f(x)的曲线上至少存在一点,过该点处的切线与该曲线两个端点的连线平行.

(2)函数凸凹性定义

若f(x)是定义在区间I上的连续函数,对任意实数x1,x2∈I,且0<λ<1,总有f[λx1+(1-λ)x2]≤(或≥)λf(x1)+(1-λ)f(x2),则称f(x)为定义在区间I上的下凸(或上凸)函数.

由定义可知f(x)为区间I上的下凸(或上凸)函数⟺f′(x)为定义在区间I上的增(减)函数⟺f(x2)≥(≤)f(x1)+f′(x1)(x2-x1)⟺f″(x)≥0(f″(x)≤0)恒成立.

(3)切比雪夫最佳逼近直线

设A={g(x)=ax+b|a∈R,b∈R},若存在函数g0(x)∈A使得对任意g(x)∈A,恒有

当然,①还可以写成等式形式,即

4.3 命题依据

由切比雪夫最佳逼近直线定义,并结合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及函数凸凹性定义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结论1 若f(x)是定义在区间[m,n]上的连续函数,且f″(x)在区间(m,n)上不变号,则f(x)最佳逼近直线存在且唯一.

结论2 直线g(x)是连续函数y=f(x)(x∈[m,n])的最佳逼近直线的充要条件是g(x)至少具有三个偏差点,且它们依次轮流为正负偏差点.

结论3 若f(x)是定义在区间[m,n]上具有二阶导数,且f″(x)在区间(m,n)上不变号,则f(x)最佳逼近直线为

(2)显然,③与④等价.其实上结论3为精准求出最佳逼近直线(或者说解答这类试题)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步骤:首先,求出区间两个端点A与B连线的斜率kAB及直线(割线)AB的方程;其次,通过求导f′(t)=kAB,准确找到与直线AB平行的切线的切点C(t,f(t))及切线CG方程;再次,连接AC(或BC),取AC中点为D(或BC中点为E);过D(或E)且平行直线AB的直线就是所求的最佳逼近直线DE,即上述③(或④);最后,直线DE与直线AB或者直线DE与切线CG之间的“落差”就是偏差最大值的最小值.

5 试题特点

5.1 案例1与案例2特点

5.2 试题特点归纳

这类试题主要特点:由定义在闭区间[m,n]上的连续且可导函数h(x),且h″(x)不变号(或者在相应区间上,与区间端点连线平行的曲线切线是唯一的);含有两个参变数的一次函数φ(x)=ax+b,它们构造的函数ω(x)=|h(x)-φ(x)|,求函数ω(x)的最大值的最小值.通过上述剖析,说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凸凹性、切比雪夫最佳逼近直线及上述结论正是专家命制案例1与案例2的“高观点”理论依据.据此说明上述案例1与案例2完全符合上述偏差定义,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上述结论3来破解案例1与案例2.

5.3 妙解案例1及2

依据上述“高观点”理论依据与上述结论3操作步骤可知:端点A(-1,-1),端点B(2,8),则kAB=3,此时直线(割线)AB方程为y=3x+2.又因为kAB=f1′(t)(t∈(-1,2))⟹t=1(t=-1舍去).故切点C(1,1),此时切线方程为y=3x-2.线段AC中点D(0,0),最佳逼近直线为y=3x.无论是y=3x-2与y=3x,还是y=3x+2与y=3x偏差的绝对值均为2,此时案例1中的g1(x)=3x,所求M的最小值为2,故选C.

6 终破楼兰

6.1 是否渗透高等数学背景?

从文[1]及上述剖析过程不难看出案例1与案例2确实属于“高观点”试题,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凸凹性以及切比雪夫最佳逼近直线等高等数学知识、方法相关,可以猜想案例1与案例2就是依据上述这些高等数学知识而命制的,主要考查切比雪夫最佳逼近直线等相关知识与解题方法.鉴于平时教学中没有渗透这些高等数学知识,因此部分同学没有弄懂案例2的本质,不会解答这类试题,也属正常现象.

6.2 区间相同是偶然还是必然?

由案例1与案例2的简捷解答过程可知,命题专家在保证函数连续、可导等条件的前提下,之所以选择区间[-1,2],应该是出于考虑计算简单,没有其它用意,完全可以给定其它区间,只不过运算量大一些而已.至于案例1与案例2给出相同的区间[-1,2],纯属偶然,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设置的区间必须满足闭区间、函数有意义、连续、二阶导数不变号及便于计算即可.

6.3 能否破解文[1]“未解之谜”?

没有规矩则没有方圆,数学更是如此.从上述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函数凸凹性以及结论3便知,这些定理与结论都是在设置相应的闭区间的前提下而得到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连接所给区间端点线段,就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控所要研究的整段曲线.如果首先不控制区间端点,显然失去研究意义与价值,这就解释了特殊值为何一定要取区间端点,也回应了拙文[1]结尾提出的“未解之谜”.

6.4 是否特殊值越多越准确?

如果我们把取闭区间两个端点的值看作第一个、第二个特殊值,那第三个特殊值如何取?可以任意取吗?还需要取第四个特殊值吗?是不是特殊值越多就越准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结论3之所以要求“f″(x)在区间(m,n)上不变号”,其目的在于确保与区间[m,n]端点连线平行且与曲线相切的切线唯一(切点唯一),从而确保函数f(x)最佳逼近直线是唯一的(比如案例2).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这一条件只是充分并非必要条件.比如案例1中的函数y=x3,其二阶导数y″=6x在(-1,2)变号(可正可负),但其在x∈(-1,2)内切线只有一条,即本文5.3部分“案例1解答”中的唯一切点的横坐标x=1,同样能够确保该函数的最佳逼近直线依然唯一.

本文与拙文[1]形成姊妹篇.笔者从中数视角(赋值法)及高数视野(高观点)双管齐下,相互辉映,圆满解决了类似于案例1、案例2这类问题(最佳逼近直线),正所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猜你喜欢
拉格朗端点切线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及其推广的结论
例谈求解“端点取等”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完美叫“自私”
不等式求解过程中端点的确定
拉格朗日的“自私”
这样的完美叫“自私”
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新方法
二次曲线的两条互垂切线的若干性质
基丁能虽匹配延拓法LMD端点效应处理
拉格朗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