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旭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语文课程;统整路径
一、引言
一种新的学习行为习惯总会引发相关的策略思考,如果是关于有效学习这种思考行为习惯,那么就需要整理有关有效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处理课程工作的相关问题的时候,最终都需要明确落实到实际的实践工作中,那么实际的工作目标就很重要,同时在实践工作前还需要对理论进行构建。基于以往工作方法论给出的指导,先要确定实践目标,再在实践目标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问题思考并找到相关对策。
二、语文科统整
联系语文发现,语文是广博形象的人类认知信号,关于新课程下的语文,最好的就是文字与段落,这也是能最准确地表达关于语文思考过程的课程语文。文字作为一种最为严谨精确的语文符号不是学生通过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因此还需要增加更多相关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安排在学生最有表达愿望的时候,例如课堂中,老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和学生认知的需要增加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不要局限在课本中的死知识点和课堂时间上,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奇心。
案例对照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总能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又不至于过于天马行空毫无逻辑性质,在记录语文有效学习中,可以引导毫无写作技巧的学生从案例中参考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通过增加学生对写作方式的理解,增强其记录语文有效学习的熟练度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写作习惯告诉学生生活无处不有效学习,处处都有学习的学问,处处都有语文的脑洞,时刻都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养成记录语文学习过程的习惯不是那死板的家庭作业,而是我们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所需要的一大乐趣。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习惯特征,就应该在教导学生养成语文有效学习记录习惯的过程中完善适合小学生的记录模式。调查发现小学生在记录过程中由于认识的文字和会写的文字还比较少,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比较吃力。面对这类情况,教师可以参照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模式,或者以万能的写作模板嵌套,从基本的格式规定入手,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的写作能力,待到学生提升了一定的熟练度之后就可以扩充学生在写作方法上的知识,例如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的思维有效学习课程,以此增加自身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把不懂的主动向老师提问等。需要注意这些行为上的引导最终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非是引导到教学结果上。通过简略的模板课程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写作熟练度,待到熟练度形成以后就需要引导学生摆脱模板的束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自己理解和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加以实践。一般来说以往的教学经验为了追求教学结果就将学生的写作引导到过渡的课程思维上,却不知道这样的引导忽视了学生探索表達思维的过程,学生不能有自主探索的自由,仅仅只是追求一类课程化的结果依旧只是把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变成教条,逃离不了刻板的教学方式就无法制造学生的想象空间,没有自主性,又怎么谈论兴趣发展[1]。
三、语文科与学习生活的统整
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对学生行为中无处不在的影响,就知道课程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光是有方向还不行,还需要有能够具体实施的方法论,而这同样也需要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活是孩子们学习最好的老师,从后天性教育培养学说来看,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孩子的人生经理对他的影响,再加上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有所不同,所以才会有不同的个人。同样我们再引导孩子们学习并培养道德素养的时候一定要主要这一点,决不能课程化地培养,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其在无法真正地形成个人的独特性格,这也是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按照这个思路来说,教育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决不能是教条式的,而是仅仅在生活上给孩子们一定的指导,在孩子自由发挥创造力的时候又不会过多干预的角色。同样还需要指出教科书绝对也不能是规范的权威,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们具体的生活情况来引导,教科书只能作为参考规范,要给孩子留下一定的创造和思考的空间。实际上,这也并不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很难做到这样的平衡,在孩子的自由思考和教科书的规范中总能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促进孩子认识并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孩子的趣味生活伙伴,也就是游戏。对于孩子来说,生活无处不游戏,游戏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其能够在趣味性的开发尚处在学习阶段的孩子的智力,好的游戏对孩子的道德素养也有一定的教化意义。
关于实践结果,在理论的指导下,一部分的学生园成功地将游戏与课程融合在一起,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了生活化的系统课程课题。生活中不仅仅只是寻常的吃喝睡之类的生存需要,还有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重要的就是通过游戏式的引导帮助孩子培养出一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眼睛,使孩子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父母做家务、帮助同学克服困难,诚实守信,真诚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们,这样的优良品质更需要让孩子们从学生园就开始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并终生学习下去[2]。
四、结束语
有效学习是学生抒发内心世界最好的表达课程,而小学生在学习有效学习以及用有效学习记录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主动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面对某些难度大的知识点又是如何理解的,能通过语文课程具体地表达出问题所在,不懂的原因以后,学习就会有了方向感。再者有效学习模式绝对不能是也不能成为新的作业负担,让有效学习重新变成新的学习负担,不但使有效学习的表达需要被忽视,还会变质成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孙凤霞.”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统整路径的新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1(39):4.
[2]梁修琴.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路径思考——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J].课外语文,20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