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来容
摘 要:当下,正大力倡导亲和力。在教育教学中亲和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大力培养和倡导亲和力。
关键词:亲和力 动力 亲近 尊重 关爱 鼓励
“亲和力”,《现代汉语》解释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就教学而言,是指教师赢得学生亲近、信赖、尊敬和爱戴,从而形成师生密切配合、和谐共振的能力。
亲和力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教学中如何培养亲和力,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呢?
一、亲近——缩短距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让学生信任你,乐于接受你的知识,必须亲近学生,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伴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不以师自居,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并视为知己,学生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交流心声,才乐意接受你传授的知识。好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同行者。教学中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做到启迪心智,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封闭自我;生活中做学生的榜样,与学生同欢笑共忧愁。
教学中,我很重视与学生的平等相处。视学生为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及时化解矛盾,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一直以来,我把学生当作至亲的亲人,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们也亲切地叫我“董姐姐”。
二、尊重——沟通心灵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加强心灵的沟通。教学中应少用命令式的口吻,多用商量的语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利于亲和力的培养。我在要求学生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总是用商量的口气对他们说“同学们,我们已经欣赏完这篇好词佳作了,这么好的文章,想不想多吟诵几遍,或者干脆把它背诵下来,继续领略它的韵味呢?”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朋友式的商量语气,心甘情愿地去背诵,并能很快完成任务。尊重学生尤其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绝对不能辱骂,甚至殴打学生。教学中常会有不认真听课或故意捣乱的学生,我很少当面指责批评他们,多是课后找其谈话:了解情况,查清原因,讲明道理。这样既顾全了学生的面子,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又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与学生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事后,这类学生都能较好地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并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不断上升。尊重学生还应当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允许他们畅谈,引导他们阐释观点、看法,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关爱——触动亲情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类情感的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知识外,更应注重对学生爱的激发和爱的发展,从爱己到爱人,从爱校到爱国。有人说:“世上最难走的路是心与心的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那么,教师就应该用“爱”在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之桥梁,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爱在力则聚,爱亡力则散。只要教师不断地关爱学生,就会使亲和力在师生之间永葆青春,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永不枯竭。
四、鼓励——激发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鼓励”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就是欣赏学生的进步与成功,认可学生的长处与优点。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表示认可与欣赏,这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今年支教来到了一所乡村中学,这里的孩子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激情,我以第二次学月检测为契机,给孩子们制定了一个“奖励”方案,鼓励每个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一份小小的礼品。孩子们为了这份“礼品”,准确地说是为了这份老师的认可,都在默默地努力着。现在早读的声音大了,课堂上的精气神足了,作业质量高了,孩子们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着。作为老师的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一切的变化源于“鼓励”的强大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还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老师的表扬就是对学生最直接的认可,让学生切實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幸福,一种享受,并沉醉其中。
亲和力是一种相互作用力,付出越多,回报也就越多。教师注重亲和力的培养,既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过程充满人性化,又有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沐浴在人文阳光里,使学习真正成为内在的需求与向往,学习的动力也就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了。
参考文献:
[1]杨鳗. 基于自主学习的交互式教学模型建构[D].西南大学,2013.5D6B7636-779F-464E-A414-9347C8D3C6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