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下高校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

2021-03-08 12:25陈佳园
文教资料 2021年26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学生危机

陈佳园

(南京财经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在高校内部时有发生,威胁校园安全,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特别是给高校学生群体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高校不但要建立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做好医疗安保工作和应急物资储备,还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学生积极预防和应对校园重大突发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具有生命的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素质的教育,重点是引导生命个体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生命教育,并且两者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生命教育是引导人们认识、关注和提升自我生命的教育过程,本质上关注的依然是人的发展,要求人从各个方面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人健全人格。在重大突发事件下,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生命态度,包括学生个体安全意识、生命情感和生命行为倾向。基于此,本次调查在南京财经大学在校学生中展开,以高校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认知和态度为切入点,分析高校针对学生安全意识和生命教育开展活动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高校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说明

本调查是针对高校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认知和生命安全态度现状所设计的问卷,因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所以本研究主要采取网络调查问卷和个别线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本课题组选取了南京财经大学的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院校学生管理群把网络调查问卷发给学生并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回收调查问卷,填写模糊、缺失项及未按要求填写的问卷判定为无效问卷。访谈的对象以该所院校学生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团委负责人)为主,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高校学生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对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和看法。

(二)问卷结构及样本情况

问卷结构:采用自行设计的不记名问卷的形式,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自主选择填写,主要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育层次和专业。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是网络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是高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包括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了解、识别、态度、防范和应对五个认知维度;第三部分重点调查高校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包括危机教育和危机演练、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疏导活动三部分工作。

样本情况:问卷发放时间从2020年10月至2020年11月,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总计收集到网络调查问卷241份,排除18份作答时间在100秒以下的无效问卷,最后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为92.53%。抽样时考虑性别、教育层次情况:就样本的性别特征来看,男性68人,所占比例为30.49%,女性155人,所占比例为69.51%,调研学生群体中女性占比较高;就样本的教育层次来看,本科生样本数量202份,占90.58%,研究生样本数量21份,占9.42%,本科生样本数量占主体部分。

(三)问卷信度检验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是检验问卷可靠性及稳定性的重要方法。根据SPSS统计分析方法,Cronbachα>0.70,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1]对重大突发事件认知问卷及高校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卷进行信度检测的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对重大突发事件认知问卷信度α=0.713>0.70,重大突发事件高校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卷信度α=0.734>0.70,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结果比对分析

(一)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防护意识,应急知识把握和防范能力还需提高

绝大多数学生在个人态度和个体行为上表现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视。调查数据显示:①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态度。在问卷调查中“若突发事件与自己无关,您会”的选项,超过60%的学生认为“同样很关注”;有接近三成的学生认为“感兴趣的话看个热闹”;有不到4%的学生认为“观望,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或者认为“不管不问”。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周边发生的突发事件保持高度的关注,即使与自己的利益无关,只有极少数学生持被动或冷漠的态度,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或此类事件跟自己毫无关系。②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在问卷调查中“当你发现学校内有危害到你和你同学人身安全的事件时,你会选择如何处理”的选项,排名前两项分别是“报警”“报告学校老师或保卫部门”,比例为77.1%、74.4%;近10%的学生会选择“网络匿名公布”或“自己解决”;仅有2.2%的学生选择在危害面前“保持沉默”。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遇到人身安全事件能够保持理性,积极向公安部门或学校求助,采取安全有效的应对行动,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依靠个人力量解决或采取网络途径应对面临的突发事件。

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的应急知识和防范能力较为一般。调查数据显示:①重大突发事件防控的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有15.3%的被调查者完全掌握,72.9%的被调查者模糊认知,有11.8%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研究发现,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对重大突发事件防控的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还比较欠缺。②对高校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的识别。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传染性肺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火灾事件,比例分别为80.3%、72.7%和66.8%;排在后两位的选项分别为人为灾难事件和群体冲突事件,比例分别为43.1%、41.3%。由此分析,高校学生对于自然灾害事件和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比较敏感,对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校园突发事件识别度不高。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防范。47.1%的学生认为通过“以往的经历或他人的经验教训”防范突发事件;24.7%的学生认为通过“平时提高警觉,主动留意潜在的危机”防范危机或意外;19.3%的学生认为只要“平时提高警觉”即可防范风险;另有8.9%的学生认为“无须采取防范措施”。研究发现,只有两成学生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持高度重视,绝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事后总结或提高警觉防范突发事件。

(二)危机教育和危机演练、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疏导活动不够完善

1.高校学生获取突发事件应对知识的途径

在问卷调查中“获取突发事件应对知识的主要途径”的选项,“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网络舆论热议”占比较高,分别为72.7%、64.6%;“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和“危机教育和危机演练“占比不到20%,间接反映了高校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缺位。

2.对危机教育和危机演练的评价

在问卷调查中“学校是否开展过危机教育活动,包括危机主题教育和危机事件演习”的选项,仅有7.2%的学生认为“开展过完善危机主题教育和危机事件演习”,近70%的学生表示“开展过一些危机教育活动”,然而有近30%的学生认为“只开展过形式上的危机教育活动”。此外,有两成学生表示“从未开展危机教育活动”。研究发现,学生所接受的危机教育和危机演练较少,需要学校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活动。

3.对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在问卷调查中“学校开设相关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选项,仅有10.7%的学生认为“学校已经开设了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超过50%的学生认为“学校已经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但是有待完善”,23.8%的学生并不了解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具体情况,另有9%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未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可见,学校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4.对心理疏导活动的评价

在问卷调查中“对学校心理疏导活动的满意度”的选项,21.5%的学生对学校心理疏导活动的满意度较高,超过60%的学生“对学校心理疏导活动基本满意”,12.7%的学生“对学校心理疏导活动不满意”。可见,多数学生对学校心理疏导活动的满意度较高。

三、原因剖析

(一)社会方面

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公众的利益诉求多元化。网络成为公众表达民意的一种新途径,然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扩大了危机事件的参与范围,为谣言的滋长提供了温床。公众对于部分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容易被利益团体利用放大,趁机发布虚假信息以滋生谣言。此外,为了扩大社会事件报道的影响力,有些媒体会出现误导性标题、断章取义、报道失实等问题。[2]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很大一部分都是高校学生,心智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且时间与精力富余,容易被网络舆情误导而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在无意识中成为谣言传播者。

(二)学校方面

首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多数高校的必修课中没有设置公共安全与生命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少涉及生命教育部分。有的高校在选修课中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但是由于教学中可用来支撑理论的实践案例比较少,未能充分开展实战演习,导致理论脱离实际,无法将生命教育知识转变为应急技能。其次,危机教育的课程讲座、应急防控演练演习及相关的应急设施设备普遍存在缺陷,导致突发事件出现后,各方应急工作难以快速开展。此外,在高校应急管理中,心理疏导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甚至导致过激的行为,成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受害者。

(三)个体方面

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社会阅历不足且心智发展相对不成熟,容易引起心理障碍和偏激情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袭来时,来势汹汹的危机事件发生及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知道,安全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需求。此类重大突发事件势必给部分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带来严重影响,部分高校学生不仅产生对危机事件本身的忧虑和恐慌,还产生讳疾忌医和同学间的信任危机。[3]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更要加强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变化及各方面影响。

四、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生命关怀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生中开展生命关怀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重大突发事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当好“解读者”和“串讲人”,用好用活疫情防控这本鲜活教材。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战“疫”成绩进行深度挖掘,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就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使用生命教育的思维,立足于关注并尊重生命个体,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了解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及价值观认同,进一步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4]

(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引导,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体而言:在课程内容上与时俱进。突出讲好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广大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人员不惧牺牲、冲锋在前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包括问题启发法、互动式教学法和专题讨论法等。特别是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展示等互动式教学手段,给予参考书目、文献、网站或网络课程等知识获取索引,使学生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5]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式深度学习,强化学生的知识转化与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发挥表率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互动中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优化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方式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保障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受害者、参与处置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高校要高度关注事件对学校教学活动及师生的心理影响,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们进行心理干预、疏导,帮助事件中的当事人及时从重大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减轻心理创伤;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应当给予学生有效的建议与帮助,如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应及时上报学校,必要时应由学校安排心理医生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以便高校学生平稳地度过重大突发事件危机时期。此外,以微信平台作为媒介的心理疏导方式还可以便利地进行双向交流,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四)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危机教育和应对演练

学校应定期组织一些消防、个人救助和卫生防疫等安全知识讲座和应对危机事件的演练,激励学生树立强烈的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如讲座、知识竞赛、角色扮演、学校广播、网络、宣传栏及校报等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和急救等知识,提高对该类事件的综合应对能力;积极开展多种危机事件演练和自我救护活动,使学生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掌握应对措施,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具备更强的心理抵抗力和心理应对能力,并利用所学知识自救自护,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高校学生危机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