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再建构

2021-03-08 12:25汪永芝
文教资料 2021年26期
关键词:思政课话语思政

汪永芝

(华北科技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话语是传播学、语言学界定的一个概念,是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依托一定的学科,由体现一定专业倾向性的概念、范畴、原理等组成的语言表述方式。话语体系是由话语主体、话语客体和话语中介组成的,它要解决的是“说什么”和“如何说”的问题。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政课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工具。[1]要从根本上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新时代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心诉求和现实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进行重新建构。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高校思政课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机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将成为现实。处于新时代的今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解释和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底气更足。

2.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高校思政课的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

党中央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8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既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又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各高校纷纷在课时分配、师资力量、教研教改投入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使高校思政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凭借及时、大量、交互、不限时空等优势深受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欢迎,使原先局限于校园内的相对狭窄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开放性的广阔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小、形式单调等弱点。良好的网络新媒体环境和育人模式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支撑。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1.社会体制转型的诸多矛盾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挑战

目前我国仍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引起的社会结构及社会机制的大转变与大调整,引发了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对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需要思政课教师及时回应,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2.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想对高校思政课话语权阵地的侵占

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极易使一些高校学生在纷杂难辨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充斥于网络的负面思想对社会主流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冲击。[2]

3.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对学生的吸引是高校思政课面临的现实难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人们尤其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手机在给学生提供社交便利和学习便捷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和阻力,因为各门课程尤其思政课,普遍存在与手机争夺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问题。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直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传统思政课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内容的解释力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理论意识形态的表达,由于思想性较强,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情况而导致思政课话语解释力减弱。面对现实社会问题,不少思政课教师不能给予及时的回应和正确引导,导致一些大学生对思政课话语产生怀疑。

(二)话语表达的感召力不强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单向的话语表达中,不少教师以应付的心态进行教学,不能把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观点、价值观内化到教学中,造成思政课课堂语言“假、大、空”,使德育内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导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和谐平等的话语空间和话语场域中实现教育者单向话语向对话话语的转换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3]。

(三)话语体系的创新力不足

在当前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政课要与时俱进,既要寻找新的话语增长点,又要把抽象难懂的理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消除话语隔阂,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调查表明,不少思政课教师无视当前时代发展潮流和趋势,无视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心理诉求,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表达,不花精力花心思探索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适合教育对象需求的新颖的、灵活有效的话语表达方式,教学效果不佳。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构

(一)重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1.把握方向性

高校思政课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特有的课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性质的体现,思政课是一门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高度统一的课程,具有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既要给学生传递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与精神,更要给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高校思政课的性质要求思政课堂必须坚守政治底线,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2.彰显时代性

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必须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内心需要和心理诉求,必须在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上都要紧跟时代步伐,尽可能贴近当前社会生活实际,体现问题意识,发出时代强音,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使思政课课堂更有生命力和感召力,思政课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3.体现民族性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积淀与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具有强大的育人价值。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必须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修养,陶冶道德情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4]

4.突出实践性

思政课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未知的领域或事物。因此,高校思政课不仅应该在理论教学中做到充分联系社会现实和客观实际,主动对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及学生的困惑进行回应和解答[5],还应该积极探索校内与校外实践、校园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立体的、全方位的社会实践中体验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二)重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路径

1.在话语内容上,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

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能否达到高校思政课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能否将思想政治理论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顺利转变。要顺利实现这一转变,思政课教师不仅首先要吃透教材,准确领悟教材,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能够从社会生活中搜集大量的教育素材和题材,将理论的宏大叙事和抽象的理论融入鲜活真实的生活事例中,转化成生动具体的生活体验。或者说,使原本深奥枯燥的理性认识通过案例和故事变成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达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真理、解疑释惑的作用的目的。

2.在话语表达上,实现教学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

语言是人和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载体,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对于立德树人的灵魂课程——思政课而言,教学语言艺术尤其重要,因为成熟的教学语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思政课的窘境。为此,在语言表达上思政课要摆脱理论话语书面化的表达方式,以句式简短、现场感强的口语化语言,将说教性质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学生愿意听、能听懂、听得进的家常话语和通俗话语,以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此外,为了强化课堂的生动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各种语言象征符号,把学术化教材话语中蕴含的理性认识转化为具有感性特点的声音和视觉图像,以契合教育对象对声音和视觉图像的心理偏好,通过强化教育对象的视觉和听觉提升思政课的实效。[6]

3.营造和谐、平等的话语氛围

轻松和谐的话语氛围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外在条件。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将学生看作平等的话语主体,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以积极的人文关怀,实现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向平等的交流者角色的转变。在和谐、平等的话语氛围下,通过师生之间思想的碰触、意见的交换,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又可以达到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话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