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话题材电影《巴霍巴利王》中的女性形象

2021-03-08 12:25许婉莹
文教资料 2021年26期
关键词:巴利女性主义印度

许婉莹

(杭州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00)

近几年,在中国上映的印度电影叫好又叫座,使得印度电影在中国院线有了一席之地,一些印度电影出现了口碑、票房、话题度俱佳的“现象级传播”,如《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等。这些电影中折射出的印度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引起了很多中国观众的共鸣。作为为数不多引入中国的印度神话题材系列电影《巴霍巴利王》,其中几位女性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除继承以往印度电影中女性固有的美丽温顺之外,更呈现出自信、果敢、智慧的新面貌。这部电影不仅浪漫,还现实地描绘出一幅印度女性群像图,更是对女性主义思想的一次有力宣传。谈到宣扬女性主义的印度电影,国内观众首推《摔跤吧!爸爸》,但深入分析,《巴霍巴利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前者。

一、印度女性主义电影的特点

受宗教和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是当前世界上女性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汤姆森路透基金会(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2018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2018对女性最危险的10个国家》指出,对女性最不安全的国家中,印度“荣登”榜首。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剧,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印度现代化的发展,更多的印度女性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印度女性的生存环境依然恶劣。基于以上这些客观情况,近年来平权意识和女性主义思想在印度电影中多有展现,除了阿米尔·汗的作品多为女性发声外,还有《印度合伙人》《厕所英雄》《炙热》等现实主义电影集中体现了对女性主义的宣扬。

然而,印度女性主义电影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第一,男性的绝对正确。像《摔跤吧!爸爸》这类电影,口碑、票房俱佳,从某一角度聚焦印度女性的生存困境,提倡改变女性命运、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但是在实现过程中依然从男性视角出发,其中的男性角色无论作为父亲还是丈夫,在女性的婚姻、工作、生活中依然具有绝对正确的引导作用,而这种所谓的引导大多并非女性的主动要求。《印度合伙人》更带有黑色幽默:丈夫愿意花钱,设法让妻子用上干净的卫生巾,而妻子却囿于传统,以此为耻。在叫好又叫座的印度女性主义电影中,主角或主线大多是男性。这看似矛盾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印度女性地位仍然相当低下,并不是几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女性主义电影就可以彻底改变的。[1]第二,女性的彻底觉醒。与之相对的,《神秘巨星》《炙热》这类电影从女性视角讲述了印度女性的悲惨生活及她们彻底反抗、追求独立平等的故事,但是这类电影的票房和关注度远不如男性视角下的女权电影。这类电影的受众不多,社会关注度不高,电影具有的教化作用可见一斑。如何让电影既叫好叫座,又进一步宣扬平权思想以提高印度女性地位,成为摆在印度电影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二、《巴霍巴利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根据印度史诗著作《摩诃婆罗多》改编而成的神话题材电影《巴霍巴利王》,讲述了摩喜施末底王国里巴霍巴利和巴拉德瓦这两个堂兄弟及其后代争夺王位和复仇的故事。这样一部剧情并不“新鲜”的商业电影却凭借着宏大的场面、本土化的叙事风格、天马行空的神话构想、饱满的人物形象,不但在本土上映后获得了全民追捧,位居印度影史票房第一(《巴霍巴利王·终结》在全球斩获2.8亿美元票房),而且口碑和话题度俱佳,国外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评分高达9.1分。在中国,《巴霍巴利王:开端》和《巴霍巴利王:终结》两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都高于7分,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电影刻画的几位女性形象,如,王太后希佤伽米、公主提婆犀那、女战士阿瓦迪卡。电影从宗教神话取材,植根于当前印度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又结合女性主义思潮,有意塑造了一个个自信聪慧、敢于反抗男性权威的女性。《巴霍巴利王》的大获成功,不仅又一次在印度本土实现对女性主义的有力宣扬,发挥了电影的教化作用,还打破了海外观众对印度女性逆来顺受的刻板印象,让世界人民对亚洲女性形象有所改观。

(一)神话与现实相结合

谈到印度,宗教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人口大国,其不同地区、民族、宗教、种姓、阶级的矛盾复杂,宗教文化的凝聚力是这块大陆团结的重要原因。印度教作为印度第一大宗教,更是超过10亿印度人的共同信仰。一般来说,古代神话与古代宗教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印度这样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二者的联系尤为紧密[2]。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神灵经常投生到人间,做出一番伟业,具有超凡能力的英雄会被人们认为神的化身。神的人性化,人的神格化,都体现了印度神话人神同形同性的鲜明特点。除生命、力量外,神和人完全一样,参加人间活动,干预世俗生活,有理想愿望,可谈情说爱,有生离死别,具喜怒悲欢,仿佛神就是人间的国王、人间的英雄,甚至普普通通的常人。[3]印度人民对宗教中神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出于对神话史诗英雄的尊敬与膜拜,神话典故和神的形象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被大量引用到电影作品中。

《巴霍巴利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即巧妙运用了这种“集体无意识”,男主角巴霍巴利和儿子希瓦(Shiva,即湿婆)都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湿婆神的化身。湿婆,是天真之主,也是灭世之神,他极容易被取悦,也经常因愤怒而意图毁灭世界。湿婆是电影中伟岸崇高的神,是正义仁慈、公正勇敢的象征,在印度教信徒心中,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电影中的正面男性主角(巴霍巴利、希瓦)都是湿婆神的化身,相应的,主要女性角色都是湿婆的妻子——帕尔瓦蒂(Parvati,雪山神女)的化身。帕尔瓦蒂作为湿婆的妻子,也是集创造和毁灭的力量于一身的女神。她是印度的母亲神,温柔善良,与湿婆的爱情故事在印度家喻户晓。但当消灭邪恶力量或者暴怒时,女神会变成一位战士,出现迦梨相或杜尔迦相(青面獠牙,手上分别拿着刀、三叉戟、人头等,凶暴嗜血)。印度神话记载,当迦梨或杜尔迦女神战斗结束后不太好返回本来的帕尔瓦蒂状态时,湿婆就会躺下来任妻子踩踏,好让妻子消气,以免她的力量过于强大而破坏世界。电影中无论是王太后希佤伽米、女主角提婆犀那还是女战士阿瓦迪卡,都是帕尔瓦蒂在人间的化身,这些象征不但反映在电影里的一些情节上,如在《巴霍巴利王·终结》中巴霍巴利与提婆犀那准备登船时,巴霍巴利跳下船,让提婆犀那踩着其肩膀登船,这一情节就是象征湿婆爱护妻子自愿躺下让帕尔瓦蒂踩踏的故事,还反映在人物本身的塑造上,如王太后希佤伽米率领军队与敌人战斗大胜后选择王位继承人时,伫立的神像恰恰是拿着刀和三叉戟又提着人头的迦梨;提婆犀那是印度东北部小国昆塔拉的公主,暗含雪山神女帕尔瓦蒂的出身。女战士阿瓦迪卡同是昆塔拉的子民,且她与引导希瓦走上复仇之路的女神长相一致,最后成为希瓦的妻子,也是在暗示她为帕尔瓦蒂的又一化身。

(二)浪漫而现实的形象塑造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与艺术的两大主流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比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进口印度电影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交织着现实与浪漫的双重色彩,这种“混搭”式融合为印度电影确立了新的面貌,为印度本土电影创作及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4]。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为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宣传印度文化,印度电影在国际推广过程中除了形成本土化叙事风格以及美学取向、题材和内容重点关注本土的热点问题外,还积极发掘不同文化的共通之处,宣扬普世价值观,引发情感共鸣。即使是奇幻、神话题材的电影人物形象也要落地到现实社会,有所针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如《我的个神啊》借助外星人PK讽刺印度宗教机构的虚伪和贪婪,并通过外星人PK之口说出电影“学会质疑,反对迷信宗教权威”的主题。在《巴霍巴利王》中,电影对几位关键女性形象的塑造更体现出对印度女性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和对理想女性形象的赞美。

1.关切现实

在印度,由于历史、宗教文化传统等,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即使印度政府出台了一些法律和政策保护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和受教育权,但201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报告显示,印度童婚率依然高居南亚之首,18岁之前结婚的印度少女占比27%,离婚率却不足1%。其他如男女比例严重失衡、高强奸率更是令人震惊。《巴霍巴利王》在塑造女性形象时,除了反映上述这些问题外,还表达了鲜明的指向和态度。电影中阿瓦迪卡出场时素面朝天,在面对陌生男性的“调戏”时,她机智地设下圈套找出对方,之后又果断反击,这个勇猛的女战士形象所拥有的魅力反而远大于后面谈恋爱时美丽温顺的样子,打破了大多数印度电影中女性任人欺负的印象。又如,王太后希佤伽米下令,要求提婆犀那与自己的儿子巴拉德瓦成婚,但提婆犀那拒绝这来自大国的傲慢要求,回信说:“我给你的儿子多多的彩礼,让他嫁过来。”这样挑衅式的回复和强势在电影渲染下显得两方气势骤然紧张,但即使冒着国破家亡的巨大风险,提婆犀那也坚决反对这门强迫式的婚姻,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和选择婚姻的权利,她的兄嫂都支持她。即使后来她喜欢上巴霍巴利,为了捍卫自我尊严,她也拒绝了巴霍巴利的结亲要求。提婆犀那及兄嫂面对婚姻的态度显然不符合包办婚姻占绝大多数的印度真实社会现状,但从中折射出了电影对女性维护自我尊严及自由选择婚姻的肯定和支持。除了女性果断捍卫自我权利和尊严外,电影中对男主角的刻画也从男性视角评判对待女性的正确态度。巴霍巴利面对意图欺负妻子的男性时,不仅维护因反抗而被指责的妻子,还说出了“欺负女人,就应该砍掉他们的头”的震撼之语。无论是巴霍巴利还是希瓦,对待母亲都非常孝顺,电影中还有两段插曲专门歌颂母爱以示对母亲的尊重和赞颂。电影里诸多反映女性维护尊严和敢于反抗的情节在合理的叙事和真挚情感的渲染下足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动容。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巴霍巴利王》不仅发挥了电影反映社会现实的针砭作用,更强化了电影教化民众的社会功能。

2.塑造理想女性形象

艺术不仅可以描摹客观世界,还可以超越现实,通过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使用想象和夸张尽情描绘理想人物,体现人文关怀。电影里的几位关键女性角色上到王太后、公主,下到平民、女战士,显然都是能骑能射、骁勇善战的,而且都是正面角色。王太后希佤伽米非常霸气,电影镜头经常以仰拍视角表现她一个女性面对满朝文武的精明智慧和强大气场,王国内绝大多数臣民都诚心接受她的统治。与现在印度的实际社会情况不符,但是妙就妙在这是在神话世界,印度教中很多女神都有毁天灭地的力量,如帕尔瓦蒂就是世界力量的象征,所以让印度人接受强势的女性并不难。王太后希佤伽米身上拥有慈爱的母亲和贤明聪慧的政治家的双层身份,与传统印度母亲温顺慈爱、依附丈夫的形象截然不同。电影对提婆犀那公主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对男女平等、女性主义的提倡。公主美艳勇敢、聪慧明理、爱民如子,巴霍巴利对她一见钟情。她对自我尊严的维护,甚至高于对爱情和权力的追求。提婆犀那为了坐上船而踩着巴霍巴利的肩膀上船,足以体现她的自尊自爱。这一情节是隐喻湿婆与帕尔瓦蒂的故事,但在印度神话中,女神清醒后看到自己踩踏丈夫充满羞愧和感动,因为在印度教教义中,人的头和脚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头肩部高贵,脚部低贱。在印度,向来是地位低者触摸地位高者的脚,女性触摸男性的脚后抚顶,以示尊敬和臣服。电影中提婆犀那坦然高傲地踩着巴霍巴利的肩膀上船,而非感动和震惊,可见她把自己和巴霍巴利放在了平等的位置。此外,公主不仅不畏强权,反而力求公正,这甚至是巴霍巴利也做不到的。巴霍巴利因为与提婆犀那结婚被废掉王储之位和将军之位,巴霍巴利接受了,但提婆犀那却在众人面前,强势地要求其称王,得回应有的王位。与大多数印度电影相比较,《巴霍巴利王》并不是以女性的被动、无力去映衬男性主角的强大,而是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此外,电影还指出女性对自我身份和个人价值的肯定不是由男性所给予的,而是自我的认同和追求。

总之,在电影中,女性可以统治王国,母慈子孝,夫妻间有爱且相互忠于对方,男性尊重女性。这并非现代印度社会的真实写照,但电影通过对这样崇尚平等正义又强大的摩喜施末底王国的描绘与赞颂,恰恰能使观众反思与之情景完全相反的印度现实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有力地实现了对女性主义的生动宣扬。

三、结语

女性主义不仅要为女性追求平等权利、改变女性命运,还提倡用女性视角审视父权制社会下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和束缚,体现在电影中即提倡不同于男性视角的女性凝视。由于在男性视角下,男性往往非常主动,积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女性是被消费、被凝视的对象,男性及在共情下的男性观众对女性的生理性审视远多于精神与道德,女性角色成了可供赏玩的“花瓶”,电影会忽视对女性人物性格和行事逻辑的合理刻画。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往往变得更“男性”而获得肯定。此外,很多电影从男性视角把女性的母爱当成一种责任和天职来看待,比如要求女性更加关注家庭和孩子,为了丈夫、孩子可以做出自我牺牲,这种在影视中被无尽放大了的母爱固然有对女性的赞美,但也强化了对女性的束缚和道德压迫,从当前即使以女性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仍对女性的刻画多以爱情和家庭为主就可见一斑。

电影《巴霍巴利王》虽仍以男性视角为主,但在这种凝视下并没有过多对女性的冒犯,生理性的审视被克制并与表现女性的智慧和强大相得益彰,没有像《摔跤吧!爸爸》中所体现的“女性必须变得像男性,才能获得成功;女性须在男性指引下,才能走向成功”[5]。但是,任何一种影视产品的文化背景都决定了这部电影主要受众的接受度。固然电影《巴霍巴利王》体现了当前印度对女性主义思想的提倡,但不可否认的是最终还是呈现了一个男性拯救女性、男性掌权的结局,基于印度现实社会的真实问题合理提炼印度宗教神话故事,克制地使用男性凝视,创新性地塑造女性形象,不仅填补了印度电影女性形象类型的空白,还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让本土观众更容易接受与认可,打破了外国观众对于亚洲女性尤其是印度女性的刻板印象,生动体现出了当代印度女性独立平等、自尊自爱的价值追求,即使是具有文化差异的海外观众也会对这样的普世价值观深感认同。

猜你喜欢
巴利女性主义印度
中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