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鹏 江 欣 吴浩宇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要深刻融入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国大运河沿岸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见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性和先进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契机,深入挖掘和集中展示大运河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运河文化,不仅是中国水运历史上力量的强大、技术的革新,还是运河水滋养下经济的互促、文化的交流,打破了时间和地域对文明演进的限制,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在流经的6个省、2个直辖市、35座城市,大运河兼收并蓄、交流融合,汇聚成个性鲜明的大运河文化。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运河沿岸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大运河为引领连接南北众多水系,在运河水的滋养下逐渐构建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脉络,进一步丰富伟大民族精神的形式与内涵。
大运河红色文化蕴含中国人民大胆探索的创造精神。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绵延3200公里,从设计之初到建造完成都深刻体现着中国人民极富创造力的民族精神,凝结着跨越古今的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1921年的嘉兴南湖,中共一大的召开将运河水酝酿的创造力演绎得淋漓尽致,毛泽东、董必武等优秀的共产党人带领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民族复兴的浩然征程,开启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篇章。
大运河红色文化蕴含中国人民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2500多年的岁月里,中国劳动人民从未停止对大运河的修缮与治理,一代代运河人赓续接力,不断打造这一活态的、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从南湖红船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红色足迹从运河两岸走向全中国,他们用踏实的脚步、实干的信念、奋斗的姿态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旧社会的阴霾,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树立起一杆红色的大旗,号召勤劳而勇敢的中国人民用双手建设美好幸福的生活。
大运河红色文化蕴含中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生生不息的大运河,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的成长,诉说了一段又一段的英雄故事,故事里既有心系天下的君王、勤政爱民的臣子,又有勤勤恳恳的运河居民,他们同舟共济、甘于奉献,凝心聚力的中国人民通过连接八方的水路书写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投身革命的瞿秋白、浴血奋战忘却生死的秦德礼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为大运河中流淌着的这种万众一心加油干的团结精神注入了红色血脉,用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冲破一切阻碍。
大运河红色文化蕴含中国人民心怀广宇的梦想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喜欢仰望星空的民族。为实现贯通南北、促进交流的大国梦想,大运河应运而生;为再看今朝,江南运河沿线城市,找准目标奋勇前行,一举成为中国经济的排头兵。运河两岸的红色文化资源,无一不在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无一不在诉说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中国梦而做出的牺牲奉献,指引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大运河红色文化所蕴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胆探索的创造精神、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奋斗精神和胸怀广宇的梦想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伟大中国精神的高度体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承载,是中国共产党人赓续前进的历史见证,这一红色文化伴随时间的延续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无论在任何时代都能发挥巨大的精神凝聚力和引领价值。
大运河红色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无论哪个部分的理论阐释与学习都离不开具体的学习资料作为载体。将大运河红色文化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助于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和历史佐证的成果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理论广度和深度,从实际出发以微观角度切入,向大学生展示中华民族成长史和复兴史中的铿锵岁月,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此外,大运河红色文化是有具体承载形式的,它不是一个虚无的精神口号,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一处又一处历史的遗址。通过真实讲述,把大运河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温度。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参观相结合,能让大学生在具体的人与事物中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奋斗史的艰辛、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坚守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大运河红色文化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和把握理论的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大运河红色文化不仅包含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还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从沉睡中觉醒的血泪奋斗史,这些史实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客观性原则的完美诠释,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提供丰富的客观支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理论内涵的把握。大运河红色文化作为大运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跨越历史,连接南北,孕育滋养着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辐射影响着广袤的中华大地,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大运河红色文化中的本土部分,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形成初步认同,引导大学生从客观、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大运河红色文化开发下,更多生动有力的教育内容将被进一步激活,帮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此外,纵观大运河红色文化脉络,完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奋斗史,将大运河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坚定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运河红色文化点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迷思。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颠覆性的评价迅速引起部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不断冲击大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的认知与判断,不仅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造成负面干扰,还动摇他们的决心。大运河红色文化所凝结而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通过广泛的传播、深入的挖掘、合理的应用、真实的体验,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让他们从真切的感受中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荒唐,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的真实性、伟大性,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虚伪性,带领当代大学生走出思想的歧途,在不断的辩证中坚定前行的理想信念,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习近平同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提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总要求,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把大运河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全面保护,充分挖掘,讲好运河故事。大运河流经6省35城,沿岸有省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1000处,仅江苏段的主河道和重要支流就有红色文化遗址400余处,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事件遗址等众多革命纪念地,孕育出了徐州、沛县等早期党的基层组织,见证了周恩来、瞿秋白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浩然征程。全面保护现有运河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精神,丰富运河故事细节,形成真实可信、内涵丰厚的运河红色故事,适当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本和课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运河红色文化故事的认同感并从中汲取信仰力量。
丰富课程,注重实践,感悟红色精神。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相对单一,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知识,但是对当代大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环节却相对缺乏,造成“教师不好讲,学生不好学”的两难局面。在原有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以大运河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第二课堂,通过具体的运河红色事例传递理论知识,实现硬知识的软着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同时增加实践课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要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大学生成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组织学生到运河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各地文化组织机构、专家学者对运河红色文化挖掘成果会及时更新到相应场所;二是大学生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客观事实,实践是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重要渠道。
强化意识,打通路径,传播主流文化。思想和文化传播需要客观的环境进行舆论引导和氛围营造,特别是当前非主流文化利用大学生猎奇心理,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政府和学校在社会氛围营造和主流文化传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大运河为引领,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学校的引导,一方面可以借力大运河文化带开辟大运河红色文化专题,通过网站建设、影视制作、活动设计等大学生感兴趣、愿传播的形式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强化责任意识,把大运河红色文化传播融入具体的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