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鹏飞
(东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更不可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坚定文化自信显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等多个维度都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经济上,我国当前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要围绕高质量发展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在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政治上,在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脱贫攻坚两场重要战役的胜利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现,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
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以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届时居民生活水平将显著提升,将拥有数量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这一阶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将为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坚定文化自信,是关系到民族精神独立性、关系到文化安全甚至关系到国运兴衰的大事。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与把握。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才能给自身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个抛弃自身历史文化的民族,等待他们的只有历史的悲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进步与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在新发展阶段,伴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对于文化领域的关注度、文化产品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这为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金、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一些过去在文化领域一直存在或伴随社会发展新近产生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保证。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
1. 在中国国内,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崇古、复古的现象,将本应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封建糟粕又堂而皇之地推到三尺讲台上,所谓“女德班”以及一些“国学班”,不思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反倒大力宣扬“等级制度”“男尊女卑”等封建余毒。披上“国学经典”的外衣,名为宣传传统文化,实则是给封建糟粕招魂。这些“伪国学”宣扬的价值观,与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去甚远,严重背离了文明社会的道德风尚,败坏社会风气,相关部门应及时依法取缔。
2. 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及新闻媒体向中国大肆传播民粹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及所谓“宪政民主”,借此贬低与否定中国革命的正义性,企图从精神上和思想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分化”中国,遏制中国复兴。
当前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文化发展上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居住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可以轻易获得的文化产品,在西部内陆地区却难觅踪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文化发展上的这种差距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良好的经济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沿海地区文化领域的发展领先于内陆。但这种由于经济差距带来的不平衡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出现了一个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现象—区域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资源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而西部地区连本地的人才都越来越难留住。习近平同志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这种区域之间由于文化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西部地区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前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但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与前两者存在巨大的差距。经济上,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成,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与维护者;政治上,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认真履行大国责任和义务,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上均扮演重要角色,是世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在事关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众多议题中,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大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对外辐射范围有限,相较于西方国家传播方式单一,世界多数国家的普通民众提起中国文化更多只是停留在“东方”“古老”“神秘”等模糊的词语上,对于现代的、充满科技感与活力的、面向世界敞开怀抱的中国仍知之甚少。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仍难与经济、政治影响力相匹配。
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在新发展阶段,提升文化自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此同时,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挑战,坚守马克思主义正确方向,充分利用好现代传媒技术,占领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好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应对挑战的良方。我们要客观看到当今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复杂多样的实际,对于在某些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现象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对于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做好引导,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做好相应预案。
提升文化自信必须以正确意识形态作为引导。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加大对传播手段的创新,利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积极引入新媒体、新技术,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重要的舆论战场,让主流意识形态占据舆论阵地,提高互联网综合治理能力,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只有在全社会高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将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从而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推动文化自信的提升与发展。
知来处,方能明去处。新发展阶段我们应坚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使之自觉投身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中去。
在新发展阶段,弘扬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蕴含其中的精神要义、气节品格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赖以存在、发展和壮大的精神基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点,批判继承,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以全新形式展示其独特魅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以便在继承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共创辉煌的精神保证。
红色革命文化发端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之面貌,为民族图复兴、为国家图富强而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发展阶段,要保护好、利用好红色遗迹、遗址、文物,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让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见证中国共产党人在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所展现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让红色革命文化深入灵魂,起到育人心的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又密切联系时代发展进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凝练,其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发展阶段,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抵制不良文化思潮。在人民群众中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提升文化自信,既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其精神要义,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转化为具体行动。
文化人才是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的有力支撑。拥有强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文化人才不足是导致我国区域间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发展阶段,除发展经济加大对文化领域的投入外,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相对落后地区提供充足的文化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解决好文化人才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既要大力培养初级中级文化人才,这些“接地气”的文化人才能够深入社会基层直接面对普通群众,为基层群众带去其所需的文化内容,是提升文化落后地区人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与水平的中坚力量,是文化人才“量”的基础;同时又要加大对于高端文化人才的培养,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专业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促进文化人才实现“质”的飞跃。
在人民群众对于物质产品的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的今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提升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新发展阶段,完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既要掌握已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及时进行修缮或更新换代;又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薄弱地区格外关注,确保当地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合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2. 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源整合力度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者、受益者,加强对于相关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3. 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相融合
在新发展阶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既要优化创新环境,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又要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科技企业,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提升公共文化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壮大新兴文化产业。
提升文化自信,离不开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创作。优秀的文化产品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催人奋进,给予人发奋图强、改变自我的力量。
在新发展阶段,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创作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人民群众,取材于人民群众,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获得创作灵感,努力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书写、抒情、抒怀。
其次,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创作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3]的思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制作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化产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最后,要充分做好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护好知识产权,是保护文化产品行业创作者、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基础,是对文化产品创作规律的尊重,也是维护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优秀的文化产品来自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与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我们要不断推进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创作,让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通过展现中国魅力与中国风采,释放更多精神力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