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ZPD理论开展通用能力动态评价的研究现状综述

2021-03-08 09:21张胜华
文教资料 2021年25期
关键词:胜任动态理论

孙 璐 张胜华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00)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是社会建构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文化-历史”学说(Culturehistory Theory) 和“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最近发展区)学说给认知心理学界带来一种崭新的认知理论。在教学与发展关系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观点突破了长久以来建构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之间的争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认知。正如西方学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所言:“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知过程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斯基的著作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动态评价”理论在知识习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理论更加关注个体能力的高低,教育领域的研究更加关注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能否借助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动态评价”理论开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评价,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为了验证这样一个研究假设,需要对涉及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提出儿童发展呈现两种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形成的心理技能的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儿童在成年人指导和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心理技能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绩的动态比他们的现实水平具有更直接的意义。教学与发展过程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统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关系,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1]

(一)动态评价(Dynamic Assessment)

动态评价又称学习潜能评价(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是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在有经验评价者的帮助下,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动态评价思想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相生相伴。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就是针对已有智力测评的不足,他认为已有智力测试测试的是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这一现实发展水平不能完全充分确定儿童发展状态。[1]动态评价指把测量和干预结合起来,通过提示、指导和反馈等手段让受试者积极参与测验活动,对其思维、认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习者未来的发展。

(三)通用能力(General Competences)

能力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通用能力或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代表人的基本心理潜能;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2]

二、最近发展区与动态评价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不断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各自国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此基础之上做了更深入广泛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儿童教育领域内各种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产生。其中比较知名的有: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模式;② 交互式教学模式;③ 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方法。[3]

在学习能力动态评估方法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① 美国心理学家博德欧夫(Bodoff)设计了“测验—训练—测验”并引入学习评估中,验证了静态测量的不适宜性;② 美国心理学家弗伊尔·施泰因在学习潜能评估策略中,也采用了“测验—训练—测验”的程序测量儿童的现实水平和学习潜能,并指出:对这些测验项目进行简单训练可以使测验成绩得到较大提高;③ 以卢博夫斯基(Lubovskii)为代表的苏联心理学家在缺陷儿童学习能力的研究中,综合应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动态评估方法,其研究结果印证了维果斯基理论观点的重要意义。[3]

动态评估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最终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它是揭示儿童学习潜能的理想工具,这些潜能在静态的标准测验中往往无法体现出来。语言学家勒托夫(Lantolf)于1995年将最近发展区概念引入二语习得领域,对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给予实证研究支持,并称之为“一种革命性的经验”[4]。

国内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对维果斯基理论的理解性介绍为主,例如:高文(1982)主要介绍了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论述[5],姚权(1987)以通俗易懂的“跳一跳,摘果子”对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了形象的解读[6]。“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实质,说明了儿童在发展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却能借助成年人或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与合作而学会解决,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与合作教学的关系对于当代教育实践有重大影响。[7]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国内学者在对该理论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开始探讨如何结合各自的课程特点,探索“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方法与途径,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数学、化学、音乐、语言等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如杨蓉以“最近发展区”概念为依据,结合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8]李慰宜等人在美术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9]唐晓林(1993)提出如何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10]

进入21世纪,基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研究出现多元化的态势,学者从不同视角不断对该理论进行拓展,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韩宝成(2009)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论证“干预式动态评价”和“互动式动态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11]秦丽莉、戴炜栋(2017)等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进行了借鉴并赋予了新的阐释,将关注点放在专家和新手之间具体对话关系的本质,以推动新手对语言的自我调节能力,个体在帮助下能做的事情可以在将来独立完成。[12]马月成,肖典慧(2020)试图将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引入教师发展研究当中。[13]吴志华、王思漪(2018)讨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下如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14]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国外学者在最近发展区和动态评价理论上做了更多的基础理论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一些儿童教育教学方法理论;国内学者做了更多的最近发展区和动态评价理论的内涵描述和普及,并将之与具体的课程结合起来,主要阐述了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如何运用上述理论提高课堂效率,主要还是集中在方法的研究。研究现状看,最近发展区和动态评价的研究还是专注儿童的知识学习和效果评估,但对影响学习效果的能力发展研究不够;对于高中后阶段的受教育者学习能力培养及效果评估还鲜有研究。

三、通用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通用能力的研究比较繁杂。西方国家的学者更加倾向使用胜任力(Competency)这个概念,并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岗位在胜任力模型的应用领域做大量的研究。

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d)(1973)基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冰山理论”(Iceberg Theory)提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Iceberg Competency Model),主要观点认为,支持一个人取得业绩的能力素质模型主要包括六个要素: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其中的知识和技能是冰山浮于水面之上的部分,易于观察测量,其他四个要素则属于冰山的水下部分,难以测量。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Development,ASTD)基于美国学者罗伯特(Robert White)的胜任力理论,结合职场学习与绩效从业人士(WLP-Workplac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的岗位需求,提出WLP从业者的ASTD胜任力模型,其主要观点认为培训工作者的职责主要包括学习战略、业务伙伴、项目管理、专业行家,为了履行好这些职责,WPL工作者还应具备3项基础能力和9项专业知识和技能,勾勒出一个自下而上依次为基础能力、专业技能领域和角色的三层金字塔结构。在此基础上,ASTD于2013年重新界定WPL人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淡化角色概念,突出本领域的跨学科特性,关注专业技能领域内的技术学习,涵盖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移动学习、社会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主题。

美国自动化联盟(The Automation Federation,AF)和美国劳工部就业培训局(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dministration ETA of the U.S.Department of Labor DOL)联合研制的自动化领域胜任力模型,把员工能力素质划分成9个层次,即个人效力(Personal effectiveness competencies)、学术能力(Academic competencies)、工作场所能力(Workplace competencies)、工业领域技术能力(Industry-wide technical competencies)、自动化领域技术能力(Automation technical competencies)、专业知识范围(Occupation-specific knowledge areas)、专业技术能力(Occupation-specific technical competencies)、专业特殊需求(Occupation-specific requirements)及管理能力(Management competencies)。

西方学者和相关领域专家在胜任力与工作岗位的关系上做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在胜任力培训效果的测量上并未提出特殊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沿袭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之中采用定量验证等方式。

国内学者对通用能力的研究并未超越西方学者的认识,在理论应用层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与实践。他们往往结合某一特定岗位研究胜任力的内涵特征,如胡冉(2014)结合竞争情报人员工作的特点,构建出竞争情报人员通用胜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素质能力、知识技术能力、人格特质、岗位适配性和组织适配性等五大模块,体现出竞争情报人员高效完成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15]。张晓阳、李楣(2017)结合研究生数据素养能力开展的胜任力研究。[16]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也在不同层级的员工通用能力方面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并建构了相应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四、结语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极大地影响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基于ZPD理论的诸如问题导向(PBE)、成果导向(OBE)等教学模式风靡国内外的教育界,但其本身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校的教育制度及教师个体对ZPD本身把握程度的差异性对学生个体最近发展区方向的变化影响等。动态评价理论虽然有效地解决了静态评价的不足,但仍然需要继续研究学生个体差异、个体能力多元化及ZPD自身的全面性等因素对动态测评准确性的影响问题。另外,国内外学者在用动态评价理论解决通用能力形成效果的测量方面还鲜有论述与研究。

猜你喜欢
胜任动态理论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坚持理论创新
国内动态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