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论养成教育

2021-03-08 09:21沈鹏琳肖菊梅
文教资料 2021年25期
关键词:君子纪律习惯

沈鹏琳 肖菊梅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夸美纽斯在谈到训练记忆的方法时说道:“假如这种训练持续几年,使他们养成一种全心全意去对待当时所做的事情的习惯,他们后来自己就会继续这样去做,丝毫不需要外来的压力。”[1]可见,在夸美纽斯看来,有一种教育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养成学生自觉主动的习惯,在日后生活中不需要他人的督促,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养成教育”。早在古代,养成教育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吕氏春秋》中谈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2]意思是人在出生时带有天性,但其社会性是要靠后天“养成”的,即教育。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3]也指明好习惯是年少时“养成”的。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甚至将命运与习惯养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到了近现代,蔡元培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5]。林格认为,养成教育不局限在行为、道德上,其落到实践层面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6]关鸿羽认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出发,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全面提高“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7]总的来说,虽然学者们说法不一,但大都认同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在行为、学习、思想等方面上良好习惯的教育。

为进一步理解养成教育的内涵,我们要厘清“养成”与“教成”的区别。白翔认为“教”是传授,强调通过外部力量推动学生学习;“养”则是培养,更注重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8]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提到学校要避免“劳而少功”的教学,“当我想到学校教导孩子所用的日常方法时,我就觉得它像是费力设计出来,故意使教员与学生都付出巨大的劳动,感受重大的厌倦,受过无穷的麻烦,花费最多的时间便不能教会……似的”[1]。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现,“教成”的事物往往容易被遗忘,而“养成”的事物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

二、养成教育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夸美纽斯鼓励教师在讲课时插入一些提问语:告诉我(指出某个孩子),我刚才说的是什么?我又是怎么说到这一点的……这样一来,易于养成学生上课集中注意的习惯。[1]黄文建在谈到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时指出,在讲解多边形面积问题时,教师不应该直接把公式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他们自己先画出两个三角形,拼凑成一个四边形,从而推导出这个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就是数学中常用的“面积分割法”。经过不断的训练,今后学生在遇到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就能尝试着用已经学习过的图形来拼凑成多边形求面积,而不是一味查找、套用公式,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便逐渐养成。[9]可见,养成教育可以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高效、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夸美纽斯认为,人和树木一样可以自行生长,但如果不先把德行培植到他们的身上,就不能养成理性、聪明、有道德的人。[1]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个人习惯积久成为一种性格,个人风格会间接地影响个人命运。吴攀认为,一个人的美德建立在种种良好的习惯之上。要想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需要从极小细微的养成教育抓起。[10]因此,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教师也需时常注意学生是否能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能否保持教室整洁、见到师长是否主动问好等。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要反复提醒。这些极小细微的养成教育,看似普通,其实是一种由量变促成质变的过程,可以在孩子学生时期就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事作风等,有利于其未来的个人生活、工作,成长成才。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夸美纽斯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因为在他看来,“一切知识和一切科学成就属于一切人类和民族,每个人都应该去了解它们”[1]。直至今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对青年学生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而养成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多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正契合我国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号召。我国有着悠久的“君子传统”,在儒家的想象和描述当中,君子是一个既精通“六经”“六艺”又品德高尚的“通才”。目前,不少学校也将“君子教育”作为培养目标,例如南宁市凤翔路小学就将“君子博学”“君子修身”“君子才艺”作为学校学风建设的三个指导方向。在“君子博学”方面要求每班列出阅读清单,博览群书,定期填写阅读卡,写下阅读感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君子修身”方面确立“君子行为准则”,倡导全校学生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小君子”,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在“君子才艺”方面,在每层楼设立了“书、弈、乐、工”四坊,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四艺——“琴棋书画”的空间。成立口琴队、足球队、舞蹈队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学校旨在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现代少年君子”。[11]

三、养成教育的培养策略

(一)选择适当的时机,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夸美纽斯看来,儿童是一张白纸,应当及早好好训练。[1]因为他们的一些坏习惯还未养成,坏习惯的修正往往比好习惯的养成更困难。同时,养成教育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依靠教育者长时间的坚持。因此,越早开始养成教育,越早并且越容易得到理想的效果。

在适当的时机开始后,也要依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养成教育方式。以初高中阶段的学生为例,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特别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引领和培育。李卉认为,这时候可以将《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介绍给他们,让学生在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境界中进行自我审视、学习,提高辨别能力,塑造自身的思想品格。[12]叛逆期的学生常在情绪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紧张,甚至会发生争吵、冷战等现象。这时《论语》中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一句就很适合用来启发学生了。教师可以通过这句话使学生明白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和恭敬最难,引导学生反省自己是否会将不悦的情绪迁怒到父母身上,试着体谅父母的难处,今后与父母相处时多一些和颜悦色,少一些心烦意乱。学生时期的孩子对《中小学生守则》等规范并不敏感,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该依据学生求知欲强、喜欢实践的特点,及时把握住教材、课外读本、生活中的各种契机渗透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将良好的习惯一步步塑造、巩固最终内化。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夸美纽斯强调发展都是内发的。[1]在心理学研究中动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就动机的激发功能而言,教师在传授事物的时候,可以同时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学生,当学生相信这知识有用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它的欲望,并因知识的应用而感到快乐;就动机的指向功能而言,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学生会通过各种努力来实现目标,以获取成就感;就动机的维持和调整功能而言,它可以使学生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维持一定的时间,并及时监控自身行为以作出调整,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坚持、自律的习惯。李淑琴指出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忽略教材中的小典故、背景知识、名人故事等,将其适当穿插在课堂中,可以普及所学知识的出处,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养成一定的数学素养,激发学习动机。[13]少年儿童的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教学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建立学习该门学科的自我效能感,为今后的学习埋下种子。

(三)合理运用纪律,维护学生自尊

夸美纽斯引用一句谚语“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来强调纪律的重要性。[1]在学生自律能力较差的现实情况下,纪律就像修整草木的剪刀、维持学校机器正常运行的发动机。但夸美纽斯同时认为:“只有对道德方面的过失才能采用一种比较严格的纪律。”[1]养成教育更倾向于一种文化“濡化”的过程。教师在运用纪律时应以温和的纪律为主,以严格的纪律为辅。教师不应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通过合理的纪律教育防止其日后再犯。特别是在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方面需要慎用严格的纪律,只有当道德问题遇到危险时必须及时处理。

夸美纽斯的观点在今天的班级、课堂管理上依然适用。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等个人化的行为,最好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损害,甚至自暴自弃。同时,如果教师经常在班级发火,学生习以为常,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对于不常出现纪律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严厉的眼神来提醒他,自觉性较好的学生往往就能读懂教师的意思;如果学生还是没有察觉或自律性较差,可以通过表扬其他认真的同学来代替批评,如“最近某同学上课特别认真,难怪课后作业全做对了”。这样,既不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又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在面对一些道德问题时,教师同样要注意纪律教育的方法。如教师发现有学生打架的情况,首先要向学生明确,不管什么原因,打架都是错的,每个参与打架的学生都应该受到惩罚。接着,应该了解事情的具体经过,谁承担的责任多一些,最后,告诉他们打架的严重性、可能发生的后果,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纪律教育重在准确,不要让它成为一种“唠叨”。

(四)创设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为学生树立共同学习的榜样

夸美纽斯认为青少年必须小心谨慎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例如不良的社交、不德的谈话、无益的书籍。[1]阿德勒在他的教育学著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多次提到环境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自卑感与他在家中的出生排行、父母及教师性格特征有关;由于社会环境对孤儿和私生子存在的普遍歧视,他们更容易产生一定的反社会倾向……[14]可见,若要实施养成教育,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首先,要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合作。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念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教师在班中教育学生要互相礼让,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们乐于将最好的留给孩子。学生还没有成熟的道德选择与判断能力,这样的情况易让学生“左右为难”。这时,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需保持密切沟通,将积极、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其次,教师与家长要与孩子保持民主、和谐的对话语境。美国哲学家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说:“儿童是人,完全值得拥有人在道德和智识两方面应当享有的尊重。”[15]特别是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初期,一些行为的教诲与规则总会破坏学生的舒适状态,引发学生的回避、不满甚至反叛心理。这时需要成人与儿童之间建构平等的沟通,通过分析利弊、互换观点等方法,激发他们良好习惯的主动生成。最后,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在幼年时期我们便不自觉地开始模仿周围的人、事、物。夸美纽斯将“榜样”分为活榜样与书上的榜样,他认为相对而言活榜样更重要,因为他们给人的印象更真实、更强烈。[1]因此养成教育既需要父母在家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又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同时将班中表现优良的学生树立为大家共同学习的榜样。

总之,养成教育不是通过一项作业、一张考卷就能体现的,它是潜移默化培植在个体中的习惯,这些习惯将在个体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其效力。养成教育不是通过一堂课、一本行为守则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坚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通过行为的重复养成个体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养成教育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猜你喜欢
君子纪律习惯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