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

2021-03-08 09:21朱芳转
文教资料 2021年2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育人校园

朱芳转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一、概念

研究者先后阅读了国内外学者有关“人的能力”“人的社会能力”“大学生社会能力”“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等方面的参考文献,从中学习、提炼、总结了相关学者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建树。

中外学者对“人的能力”概念内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人才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学科领域。关于人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核心手段与途径均认为应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将人的能力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人的能力是在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又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中外学者对“人的社会能力”概念内涵的认识大多认为:社会能力指个人在社会中为适应社会发展、生活、生存所必需的一些能力和技能的统称,并将社会能力看作个体有效且恰当应对各类社会情境,并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的特定范围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工作、学习等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基础的能力。

综合分析相关学者有关“人的社会能力”的研究,研究者提出了“人的社会能力”的本质和内涵,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能力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的;二是社会能力的核心是适应他人和社会;三是实现目标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社会能力的具体体现和表达;四是社会能力是情境性的,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规则和标准,然后使用这些规则和标准与他人互动。

二、背景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1]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提出了明确的希望和要求:“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并希望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4]

这是当前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高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也是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奋斗目标。新时代,高校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摆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研究课题。

三、问题的提出

认识到培养和提高我国高校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基于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存在的集体意识淡薄和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社会能力素质低这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为寻求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研究者以高校校园集体活动的组织为切入点、抓手和有效载体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研究者认为,新时代高校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要积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集体意识教育等,还要在教育中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社会能力为根本,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基本遵循。为此,研究者思考开展“基于社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课题。此研究课题以研究者所在的渭南师范学院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及二级学院的团总支、学生分会、学生兴趣小组、学生骨干等组织和个人为研究实践对象。

课题研究中的校园集体活动是以我国高校群团组织、班集体、学生社团等为单位或以这些组织中的团体、个人为单位组织开展的,集体、团体成员或个人参与的以思想教育、志愿服务、文明养成、文体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就业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网络境域下,关于校园集体活动的界定,不仅包括校园现场集体活动,还包括校园网络集体活动。

四、理论支撑

“基于社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课题,课题研究重点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育人理论、协同育人理论为研究理论支撑。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包括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等四方面的全面发展,正是高校学生社会能力提升发展应具有的内容和要求,也就是说,高校学生的社会能力提升发展包括学生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基于此,课题研究中采取和应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高校实践育人理论是基于实践观和知行合一观,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于实践并向实践开放,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实践育人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具有实践性、主动性、整合性、开放性等特征。[5]“基于社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中提出的在校园集体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研究思路和理念,就是鼓励和促使高校学生积极组织和参与校园集体活动,积极在做中实践和在实践中培养提高社会能力,这一做法体现了实践育人理论的核心理念。

高校协同育人理论主要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整合与集聚,通过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实施同步教育,形成合力,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协同育人理论,国内外学者均有相关研究,如外国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艾普斯坦(Epstein),中国学者王宝祥、刘宏博、南国农等。“基于社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中提出的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个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能力提升实践机制是协同育人理论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应用。

五、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的问题、对象、研究目标,课题研究设定了下列任务和内容:一是明确高校学生社会能力的本质和内容;二是将高校校园集体活动当作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予以研究;三是研究高校学生社会能力提升方面的国外经验;四是构建高校学生社会能力提升模型;五是提出并论证、实践研究了高校学生社会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举措。高校学生的社会能力是社会化过程的定性特征,有助于高校学生有效发挥社会功能。课题研究揭示和说明高校校园集体活动作为一种心理学、教育学现象的本质,能够保证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及提高社会能力。课题研究确定并论证实践高校学生社会能力提升保障举措,以确保将高校学生学习实践的目的集中在社会智能的发展和创造积极的社会活动动机上。在高校校园集体活动中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能力的保障举措主要体现在:在校园集体活动中为参与成员提供成对和小组合作的机会;在校园集体活动中提供具有探索性的任务,并以共同的创造性成果为目标;在校园集体活动中促使参与成员之间产生互动或角色变化;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形成参与成员之间的竞争。

(二)创新点

社会能力研究的各个方面反映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著作中。目前,我国高校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能力的需求与这一过程中的科学方法论支持准备程度不足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基于社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此课题研究的实施和开展能有效指导和引导我国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校园集体活动,通过在参与校园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特别是社会能力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竞争力。此课题研究积极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依托有形抓手和载体,不断取得工作实效。可以说,校园集体活动中包含大学生集体意识观念、社会能力素质培养的各种教育元素,特别是能重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基本的社会能力素质。实践证明,高校组织开展或高校学生组织开展和参与校园集体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能力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和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此课题研究创新点的直接体现。

六、实践举措

“基于社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课题本着学习借鉴的目的,在研究总结国内外一些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能力素质提升方面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和研究实践,以研究者所在的渭南师范学院为研究体例,实践探索出我国高校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观念和提高大学生社会能力素质的有效机制和实践举措。

(一)在坚持完善制度、加强常态协作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能力

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贯通的运行体系,积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管理育人等各环节,进一步深入贯通学科、教学、管理等工作体系,形成学科导航、教学导向、管理浸入的运行模式,积极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学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先后制订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和《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实施方案》,以及积极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重点任务台账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等。以上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明确和完善了学校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构建了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体系。同时,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好校园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还专门制定印发了《校园媒体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二)在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价值引导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能力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素质为关键。学校推动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加强学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延安精神,践行西迁精神,紧扣学校师范专业学生多的特点,创新方式方法,深入开展宣传宣讲和教育培训,使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强本固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打造推广一批富有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意义的文化作品;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日、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开展爱国、爱校教育。强化价值引导,加强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学校组织学生学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新时代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邀请优秀校友、教育领域的先进典型人物等进校园做专题报告,教育引导学生将学习收获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学习收获知识和提高能力素质的强大动力。

(三)在坚持育人导向、突出思想引领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能力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实效,采取专题学习、听取辅导报告、参观体验、研讨交流等形式不断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学习参与面。拓展渠道,壮大主流声音,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历史节点,借力学校新闻网、官微官博、校报、广播站、电视台和各类橱窗、电子宣传屏等平台,精准推送重大主题报道和创新报道。充分利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彰显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加大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学校师生故事,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架构起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矩阵。积极搭建网络育人平台,组建舆论引导工作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校重点做好“求真育人”工作室的建设工作,重点建设一批思政类公众号或网络品牌栏目,引导和扶持学生积极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发挥新媒体平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四)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能力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提高社会能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过程注重三个相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围绕学生素质技能提高、综合考评认证、提高社会认同三个环节实施,旨在增强学生在自身素质拓展方面的主体性,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素质能力拓展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努力提高学生素质能力拓展工作和活动的实效性。“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由渭南师范学院团委牵头实施,以组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为实践载体,形成富有特色、全方位培养提高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制度机制。实施多年以来,成效显著,积极发挥了在大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提升中的制度保障作用。

(五)在育人阵地建设、加强特色凝练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能力

优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实施保障,不断提高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建立完善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格局。学校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阵地育人形式,把思想政治育人理念和教育元素通过校园景观、标语、校训、宣传栏、校史展、活动展演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充满主流价值观的环境中受到思想熏陶和教育。通过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激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动力。同时,深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化建设和特色发展,积极支持并指导各二级学院创建思想政治工作品牌,不断加强特色凝练和创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工作活动品牌,使学生在组织和参与这些特色活动中思想受到教育、精神受到熏陶、社会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学校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科学研究工作,结合学校目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研究主攻方向,合理组合研究团队,加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专项立项力度和经费支持,积极培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取得高层次的课题研究立项和成果获奖。

以上是“基于社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具体开展情况和已做的实践工作。应该说课题研究现有开展的工作只是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今后还要从做好高校学生社会能力提升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校园集体活动的基地化建设;创建品牌,打造校园集体活动精品化模式;创新载体,推动校园集体活动新媒体建设等方面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同时,课题研究者将积极总结研究成果,通过参与研究成果申报、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途径和形式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加强国际交流,努力为加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开拓研究思路和探索实践有效举措。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