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咏鲁仲连论

2021-03-08 08:23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聊城司马迁诗人

张 艳 丽

(山东理工大学 《管子学刊》编辑部,山东 淄博 255000)

鲁仲连,又称鲁连、鲁连子,战国时期齐国人,是历史上知名的高士、廉士、奇士、达士。《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对鲁仲连说魏救赵、射书聊城、与孟尝君辩士、助田单攻狄、功成不受爵金等事迹进行了详细记载。后世诗人为鲁仲连排忧解难、不喜利禄的高洁品性所折服,纷纷吟作诗歌,表达对他的追忆追崇之情。聊城茌平被看作是鲁仲连的家乡,地方上有许多历史遗迹,如鲁仲连村、鲁仲连墓、鲁仲连庙、射书台、高士台等,还有“茌平八景”之一的“连村烟市”。当途经这些地方的时候,诗人们抚今追昔,抒发万千感慨,通过诗歌吟诵的方式对鲁仲连的事功进行评价。

据现有资料不完全统计,历代吟咏鲁仲连的诗歌约200多首(1)笔者参与201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稷下学派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专门负责收集整理鲁仲连的典籍记载资料。现收集到关于鲁仲连的诗歌268首。。这些诗歌当中,有直接对鲁仲连这位历史人物进行诗咏的,有对历史沧桑发表感慨时以鲁仲连为载体进行诗咏的,有途经山东茌平时追忆鲁仲连事功和遗迹而进行诗咏的。古代诗赋带有借古抒怀、以古讽今、直抒胸臆的特点,以诗歌吟诵历史人物,是系统而深入研究历史人物的重要内容。学界对鲁仲连的研究,有对其事迹的考辨,如王德敏所作《鲁仲连杂考》;有对其佚书《鲁连子》和思想的探讨,如刘金所作《佚书〈鲁连子〉的艺术及思想特色》。目前,尚未发现从诗歌角度对鲁仲连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历代吟诵鲁仲连的诗歌数量较多,从中可以看出后世诗人对鲁仲连的认知和评价,领略其对事功、名利、谋略等价值观的引导,了解对《战国策》《史记》等记载中鲁仲连形象的接受过程。

一、历代诗人对鲁仲连的吟诵

较早对鲁仲连进行吟诵的,当属西晋夏侯湛,其作《鲁仲连赞》曰:“峨峨先生,有邈其节。流仁忧乱,抗道自洁。随事抑扬,与时开阖。在幽能泰,处闷惟悦。”[1]726对鲁仲连忧虑危乱、富有仁爱之心、洁身自好的品性进行赞颂,“在幽能泰,处闷惟悦”说的应是隐逸之后的稳定生活。

西晋左思《咏史八首》中的第三首以鲁仲连为吟咏对象,曰:“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2]74诗作对段干木、鲁仲连“功成耻受赏”的品性进行肯定,并用赞赏的口吻写出鲁仲连谈笑间建奇勋的精神风貌,充满钦敬向往之情。

后世有的诗歌包括了对鲁仲连的事功描述和德性评价,如明代彭孙贻《鲁连先生》曰:“鲁连高世士,谈笑却秦军。飞辨骋雄谈,意气干青云。独抗蹈海节,狼虎岂得臣?功成非有求,粪土视千金。壁立万仞巅,俯视寰中人。清风激六合,流光照无垠。”[3]1诗中对鲁仲连以辩谈退却秦军,誓死不臣服秦国,功成不受赏赐,视金钱名位如粪土的品质大加赞赏,指出这种精神品质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清代冯询作有《咏史》系列诗歌,其中一首是关于鲁仲连的,诗曰:“奇士不苟出,出令天下惊。东国鲁连子,倜傥无俗情。一岀解秦围,再出下齐城。功成复归去,东海高风清。战国骋游士,挟策求公卿。惟君薄名利,所以去就轻。一笑却千金,俗士羞蝇营。”[4]477诗中称鲁仲连为“奇士”,歌颂他为危难中的赵国、齐国所做出解围的贡献。与世俗狗苟蝇营追逐名利的战国游士相比,鲁仲连的高风亮节令其羞愧。

现已整理的历代咏鲁仲连200多首诗歌中,从时代分布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4首,唐代有10首,宋代有4首,元代有10首,明代有74首,清代有166首,民国时期的还未进行整理。明清时期咏鲁仲连的诗歌数量明显增多,应该与明清两代的社会状况及咏史诗总体数量比较多有关,也与后代资料保存得多少有关。年代越久远,资料越难以保存。清代的资料相较于其他朝代的资料,保存得多些。另外,清朝时期,地方志编纂中更多出现“八景”的规划,聊城茌平把“连村烟市”作为八景之一,家乡文人和外来文人纷纷对此进行吟咏,连带对鲁仲连也吟诵一番。

后世对鲁仲连的人物诗歌吟诵,很多基于《史记》等典籍中的记载,以及唐代李白、韩愈等知名诗人对鲁仲连的吟咏和评价,并依据自身的理解,提出赞同或不同的看法。并且诗人们有意识地把鲁仲连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或类比,以此突出鲁仲连的文化形象和后世影响,抒发心中的个性化情感,体现自我的价值追求。

二、回应司马迁评价鲁仲连的诗歌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鲁仲连立传,把他与西汉邹阳合传。其中主要讲述鲁仲连雄辩新垣衍,说服魏国救助赵国,不屈服于秦国强权的事迹,以及鲁仲连射书聊城,助齐将田单成功攻城,最终隐居海上的史事。司马迁开篇评价鲁仲连曰:“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5]2459指出鲁仲连聪慧有谋略,而品性高洁不好仕宦。传记结尾处司马迁总结曰:“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5]2479认为鲁仲连的思想和做法不符合大义,但能够以布衣的身份,不畏惧诸侯和卿相的权威,解除纷难,来去自由,是值得大写特书的历史人物。

此外,唐代司马贞《索隐述赞》曰:“鲁连达士,高才远致。释难解纷,辞禄肆志。齐将挫辩,燕军沮气。”[5]司马贞称鲁仲连为“达士”,意为明智达理之士,指见识高超、不同于流俗的人。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鲁仲连子》的记载,增加了鲁仲连与田巴的辩论,号称“千里驹”“飞兔”等内容。其云:“齐辩士田巴,服狙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年十二,号‘千里驹’。往请田巴曰:‘臣闻堂上不奋,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急不暇缓也。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聊城不去,国亡在旦夕,先生奈之何?若不能者,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城而人恶之。愿先生勿复言。’田巴曰:‘谨闻命矣。’巴谓徐劫曰:‘先生乃飞兔也,岂直千里驹!’巴终身不谈。”[5]2459这些典籍记载,是后世诗人吟诵鲁仲连的主体文本资料。

后代诗人读到鲁仲连传记,心有所想,情感充沛,思如泉涌,吟诗创作。明代欧大任《读〈鲁仲连传〉》曰:“侠夫决性命,说客驰纵横。纷其稷下士,谈折徂丘生。齐有鲁仲连,爵职非所荣。幼小讽田巴,飞兔蚤已惊。画皆倜傥策,高节每独行。何者魏将军,帝秦讲连衡。时已羇韩魏,力能胁齐荆。燕赵旦夕下,睥睨巩洛平。先生气激昻,新垣拜千旌。从容以唇舌,遂却关西兵。死欲蹈东海,千金讵辞名。咄嗟聊城书,逃隐志竟成。轻世一布衣,沧瀛藐冠缨。”[6]205-206诗中把鲁仲连所处的历史背景及鲁仲连的谋略筹划、口舌善辩、高尚节操等进行赞扬,指出鲁仲连虽为一介布衣,但他不追逐功名利禄,以一己之力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可以傲视诸侯贵族。全诗把鲁仲连豪情壮志、大义凛然、重义轻利的风采展露无遗,认为他无愧为一代侠士的典范。

明代郑鄤也作有《读〈鲁仲连传〉》,对司马迁所记载的鲁仲连传记进行评价和感慨:“鲁连发高义,帝秦终不成。谁谓匹夫手,能挽天柱倾?已矣事云毕,拂衣便归耕。抽身何必早?聊以全吾生。至人贵得性,岂意后世名?茫茫为长望,东海自波盈。天地一沧桑,能得几时平?功成不受赏,千载有余情。”[7]5上对于鲁仲连“功成不受赏”的做法,诗人非常钦佩,指出人生在世,贵在随性而为,不必在意后世的虚名。

《史记》记载鲁仲连的归宿曰“鲁连逃隐于海上”,认为鲁仲连后来隐居海上,世人曾以“东海客”作为其指称。清代方兆曾以《东海客》为题,抒发阅读传记后对鲁仲连的敬仰之情:“咸阳兵风云,书压邯郸城。四十几万坑长平,赵人新破胆卒惊。平原公子文武客,掩耳畏听桴鼓鸣。客何为者来大梁,公然欲帝秦虎狼。秦真虎狼不可帝,王城天子犹拱袂。此时若无鲁仲连,秦应称帝赵亦捐。齐民愿蹈东海死,旌旗为却五十里。因之义骑解重围,一笑千金遂辞去。吾读《鲁连传》,深嘉鲁连节。抑秦之意本尊周,难向时人数称说。东国先生无复闻,后来僭窃何纷纷。”[8]5下-6上诗中指出鲁仲连不愿帝秦,本意在于尊崇周王室,反对僭越篡权。后世谋逆之人不绝于史策,反而把鲁仲连的忠义与尊崇正统抛诸脑后。

司马迁传记结尾处对于鲁仲连的定位曰“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后世诗人纷纷进行辨析或反驳。宋代王令作有《鲁仲连辞赵歌》,前有序言,提到作此诗的原因为:“司马迁谓‘鲁仲连不合于大义’,以予考之信然。要之一时则连固壮士,而有所不为,此则予喜之。常壮其辞赵之意,惜其不广也,因为之歌。”其诗曰:“秋风起兮天寒,壮士醉酒兮歌解颜,螳螂何怒兮辙下,蚁何斗兮穴间?纷扰扰兮,谁者则贤?井方崩兮治隧,屋且压兮雕椽。生则役兮,弗系念此,祸至而知悔兮,身忽焉其已死。陶唐夏子兮,今则古矣!彼秦且帝兮,连有蹈东海而死耳。”[9]19-20王令认可司马迁对鲁仲连“不合大义”的评价,认为壮士随性而作,有所为有所不为,鲁仲连辞绝赵国的做法,就是他“有所不为”的选择,也体现出其视名利如粪土的秉性,是诗人所看重的品质,这也是后世所承袭的做法,因而赋诗吟诵。

元代杨维桢则不赞同司马迁对鲁仲连“不合大义”的评判,盛赞鲁仲连的功业,认为他不是一般的战国策士,可以视为“天下士”。杨维桢作《天下士》,前有序言,表达了不同于前代史学家的见解:“鲁仲连高风远致,千载一人,非战国士也。平生大义,与日月争光者,片言之激,梁赵不得帝秦也。太史公非其指意不合大义,吾不知太史指何为大义不大义耶!且俾与邹阳同传,太史诠人,何其不伦耶!太史之言,天下后世之言也。太史不知鲁仲连,不为太史者,又将何如?吾为《鲁仲连高士论》,而又赋《鲁先生天下士》。”杨维桢指出鲁仲连“平生大义”,可与日月争光,司马迁认为鲁仲连“不合大义”,那么“何为大义不大义”的标准使人困惑。把鲁仲连与邹阳合为一传,有些不伦不类。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杨维桢担忧连司马迁都不能对鲁仲连作出合适的评价,其他世人更不能对鲁仲连作出正确的定位。这是杨维桢作《天下士》的直接动机。

杨维桢作《天下士》,以期纠正司马迁的错误评价,从而对鲁仲连的功劳和后世评价作出符合史实的判断,其曰:“齐与秦,争雄尊,天下仗义信陵君。能杀荡阴逗兵将,不能杀新垣客将军。鲁先生,稷下来。见梁使,决赵疑。三晋大臣不如邹鲁儿。片言称危醢安釐,九鼎重赵百里退秦师。鲁先生,天下士。客将军归庆,安釐逃脯醢。”[10]154诗中对鲁仲连说服魏国、救助赵国、言退秦国的史事进行描述,指出鲁仲连的高风远致实际是“天下士”的风范和视野,的确是不同于先代史学家之论[11]56。

清代林寿图也不赞同司马迁对鲁仲连“不合大义”的评价,作《鲁连村》曰:“海岱惟青州,山川负劲气。是生气节人,虎狼不敢肆。何来客将军,欲昏平原智。脯鄂醢九侯,请视已往事。秦兵西引郤,黄屋未渠置。一笴取聊城,史笔偶类记。功成耻受赏,于道辨利义。生如附青云,吾将次由赐。茌平东有村,式闾独回辔。百年再田横,齐士多尚志。”认为齐地常出尚志之士,鲁仲连、田横等人是杰出代表。提及鲁仲连“功成耻受赏,于道辨利义”的高洁品质,诗人特意作注释曰:“太史公‘不合于道’语,窃谓未然。”[12]92指明鲁仲连的做法符合社会道义,明辨义礼。

作为被司马迁高度赞赏的历史人物,鲁仲连的文学形象深刻留在后世诗人的心中。他们作诗吟诵鲁仲连,大多承袭于司马迁对鲁仲连的传记记载,也对司马迁的看法进行商榷。诗人们热情讴歌鲁仲连有勇有谋、义不帝秦、功成不受赏的高尚品格,从鲁仲连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资源,并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应和李白赞颂鲁仲连的诗歌

唐代大诗人李白追慕鲁仲连,对鲁仲连钦佩有加,赋诗多首对鲁仲连进行吟诵。[13]较有影响力的,当属《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十首,其曰:“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14]12诗作热情歌颂了鲁仲连救弱扶倾、反抗暴政、功成身退、不事王侯的品性。李白把鲁仲连视为同仁,立志学习鲁仲连任侠行义、不慕功利、不受羁绊、清高放纵的性格和处事风格。

清代汪瑔读到此诗,大发感慨,赋诗《太白诗》云:“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所以称鲁连者至矣。辄衍其意,更成此诗,其曰:“畏秦因媚秦,握齱良可鄙。雄谈折机牙,实赖天下士。气陵西畤云,声动东海水。异哉倜傥生,节概乃如此。平原却千金,聊城飞一矢。举世共嗟称,固其余事耳。”[15]16上诗中延续了李白对鲁仲连的推崇之情,盛赞鲁仲连的英勇气概。

也有一些诗人沿用李白咏诵鲁仲连的诗歌意图,抒发自身对鲁仲连的钦佩赞赏之情。明代程嘉燧《咏古五首》其一曰:“太白布衣士,所思解世纷。远希鲁仲连,片言却秦军。功成不受赏,笑谢平原君。斯意日澹荡,浩若无心云。旧业一朝尽,路有豺虎群。萧条丈夫气,难与儿女论。”[16]82指出鲁仲连、李白同为布衣平民,而致力于救危解纷,做人胸怀坦荡,无意追求名利,世人难以达到这种高尚境界。

清代傅仲辰作《鲁仲连射书处次韵》曰:“射台缥缈共云平,一矢贤于十万兵。高士曾闻归海畔,行人犹说下聊城。襟怀澹荡谁同调,学术纵横世自惊。他日抑秦秦不帝,先生飞兔有奇名。”诗中赞扬了鲁仲连的口舌辩才及解困聊城的功劳。其中注释“襟怀澹荡谁同调”句时,曰:“李白咏仲连诗: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17]576指明引用了李白评价鲁仲连的诗句和意图。

清代李金枝作《过鲁连村》曰:“曾上射书台,鲁连归何处?牛尾奏功名,宁如一箭去。况乃不帝秦,战国认正路。平凌平原君,蹈海洪波恕。博陵近茌山,徘徊有余慕。太白澹岩人,怀君有好句。亦去茌山北,海市还烟雾。日离市已沉,但见离一村。”[18]121认为由李白吟诵鲁仲连的诗句可以看出,二者同为淡泊名利之人。清代苏廷魁作《鲁仲连台》曰:“战国推豪杰,师儒有孟荀。仲连成别调,太白爱斯人。东海清风绝,聊城古意新。贾生年尚少,慷慨论函秦。”[19]581-582指出李白推崇鲁仲连不同于孟、荀等儒家的做事风格。

李白吟诵鲁仲连的其他诗句之意图,也被后代诗人所采用。如李白作有《别鲁颂》,其曰:“谁道太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14]262诗作通过称颂鲁仲连来表达对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赞美,指出李白仰慕鲁仲连,是钟情于他不居功、不受赏的清廉情操,以及既有超凡济世之才,又有功成身退之志和独立不倚的人格。

清代王士禛游览鲁仲连陂时,有感而发,应和李白咏鲁仲连不居功邀赏的风骨。其作《鲁仲连陂怀古题祠壁》曰:“少慕鲁连高节,居然俶傥权奇。邯郸指顾解秦围,一笑千金脱屣。千古清风兰雪,一竿烟水荒陂。我来髣髴见云旗,独立长留天地。”其中“千古清风兰雪”,即是来自于李白《留别鲁颂》的用意。王士禛作注释曰:“李太白咏鲁连诗: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20]19

鲁仲连的高风亮节与卓识奇谋,让诗人李白为之追慕和钦佩。尤其鲁仲连淡泊闲适的性情和处事风格,李白引为同道中人,称为“澹荡人”。这种秉性如同清风吹洒高洁的兰花和雪花一样,傲立天地之间,历经千年流转,令人心生敬仰之情,并持续为后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其中包括立身处世的原则,高尚的精神气度和理想人生的追求。

四、应对韩愈嘲讽鲁仲连的诗歌

唐代韩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别于前代诗人。韩愈曾作诗《嘲鲁连子》,讥讽口辩之人,表达不屑与其相争之意。诗曰:“鲁连细而黠,有似黄鹞子。田巴兀老苍,怜汝矜爪嘴。开端要惊人,雄跨吾厌矣。高拱禅鸿声,若辍一杯水。独称唐虞贤,顾未知之耳。”[21]99韩愈认为,鲁仲连善辩,口若悬河,好似身材细长、面貌狡黠、嘴爪锋利的黄鹞。从题目、取材和语义上看,这首诗确实有讥嘲鲁仲连大言浮夸之意。[22]28

韩愈把鲁仲连比作黄鹞的看法,被后世诗人沿用。清代董元度赞同韩愈把鲁仲连看作黄鹞的类比,原因在于鲁仲连射书聊城,城池攻下,而燕将自杀,《史记》记载“田单遂屠聊城”,事情没有获得圆满的结局。其作《鲁连台怀古》曰:“谋事善始终,庶称天下士。为德而不卒,乃有鲁连子。战苦阵云黄,飞弩走片纸。我不杀燕将,燕将由我死。胡为屠吾民,袖手空坐视?先垅非所卹,忍人宁足恃。当其射书时,讵未见及此。何不早约言,死争犹晚已。况复避其锋,缄默良可耻。解纷纷已解,大难贻桑梓。触目肝脑涂,毋乃颡有泚。我来临高台,众好敢徇彼。卓识有昌黎,斥为黄鹞嘴。”[23]40-41指出韩愈斥责鲁仲连为黄鹞嘴,比前人要有高超的见识。鲁仲连箭射聊城,目的是帮助齐将田单攻下聊城,最终聊城被齐国收复,而燕将以自杀谢罪,田单屠杀聊城。“我不杀燕将,燕将由我死。胡为屠吾民,袖手空坐视?”对此鲁仲连应负有一定的责任。鲁仲连应该事先约好,燕将弃城应以保证城内百姓安全为前提。对这件事情鲁仲连处理得不妥,做事情能够善始善终,方能称为天下士。

清代张澍作《鲁仲连》曰:“不帝西秦气独豪,奋身东海寄波涛。先生果是名心化,公子何为重币操?去矣新垣徒意败,怀哉徐劫漫声高。昔为飞兔今黄鹞,料想胸中淡薄遭。”[24]656指出鲁仲连因善辩而功成,原来有“飞兔”之美称,现在因善辩反而有“黄鹞”之嘲讽恶称,想来自身心绪也有所波动。

当然,也有诗人反对韩愈对鲁仲连冠以“黄鹞”之名的嘲讽。明代钱子正作《鲁仲连》曰:“贤哉鲁连子,解纷见高情。片言大义重,一笑黄金轻。名因折秦得,功为下聊成。胡为昌黎伯,却有细儿称?”[25]78诗中列述鲁仲连解纷排难、重义轻利、誓不帝秦的功绩和品性,反问韩愈为何鲁仲连有“细儿”,也即小儿或“小人”的称呼。在诗人心目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对照鲁仲连的功业,不应该有如此低劣的称号。

清代刘嗣绾作《鲁连台》曰:“一身谈笑却强侯,天下应知蹈海羞。公子几人夸浊世,先生此去足清流。谁云最黠如黄鹞?始信难驯有白鸥。我笑平原真俗骨,铸金不到五湖舟。”其中作注释曰:“韩诗:‘鲁连细而黠,有若黄鹞子。’”[26]124诗作对鲁仲连笑却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大力赞赏,以调侃的口吻回应韩愈对鲁仲连狡黠如黄鹞的评价,认为白鸥更加难以驯服,韩愈对鲁仲连应以白鸥相类比。

清代李继圣作《鲁连村》曰:“周辙东西尽,虎狼讵可为。大声激巾帼,诸将竖须眉。旋发舆图剑,重飞博浪椎。树无黄鹞子,雕鹗势凭谁?”其中注释曰:“韩文公以鲁连为黄鹞子。”[27]54下诗中借用“舆图剑”荆轲刺杀秦王的典故和“博浪椎”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典故,认为鲁仲连是反抗秦国暴政的先驱,其精神激励后人继续反抗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诗人指出,如果没有鲁仲连的抗秦精神,荆轲与张良虽才望超群,二人抗击秦国暴政的精神不会如此凸显。

也有诗人把古代文献中对鲁仲连的记载逐一点评,清代邓汝功作《鲁连台怀古》曰:“鲁连天下士,抗节希鲍焦。一矢定济北,遇难真能调。千金岂挂眼,联玺同鸿毛。鍖然不自满,倜傥清风超。邹阳难与俦,干木或其曹。伊胡怜爪嘴,细黠嗤黄鹞。老苍议稷下,腾口何譊譊。毁讥王与帝,轩羲及唐姚。谁斥为枭鸣,清辩息喧嚣。把卷偃秋墅,风雨连昏朝。登台一以望,积云淹四郊。高风木叶下,爽气灵旗飘。斯人渺千载,举手安可招?雄跨吾不厌,赋诗聊解嘲。”[28]15诗中逐一回应司马迁、左思、韩愈等人对鲁仲连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把鲁仲连、邹阳列为合传不妥,邹阳难与鲁仲连类同。左思把段干木与鲁仲连类比的做法,比较合适。韩愈嘲讽鲁仲连为狡黠的黄鹞,关注的是鲁仲连口辩的能力。列述完毕历代先贤对鲁仲连的定位,邓汝功指出历经千年时间,鲁仲连的高风爽气依旧值得后人钦佩。

五、与其他历史人物对比的鲁仲连诗歌

对比或类比是诗歌创作中诗人常用的手法,历代诗人在吟诵鲁仲连的时候,经常把鲁仲连与其他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此凸显鲁仲连的功绩和高尚情操。五代汪遵把同为齐国复国做出贡献的田单与鲁仲连进行对比,作诗《聊城》曰:“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鋋。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29]3766认为鲁仲连箭射聊城劝降燕将,与田单火牛阵攻破聊城相比,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30]27,更胜一筹。宋代李觏把鲁仲连、伯夷、叔齐三人进行类比,认为是三位贤者,作《三贤咏》曰:“鲁连誓蹈海,夷齐甘采薇。秦王不得帝,周武终见非。轻死议万乘,强哉三布衣。凡人欺贫贱,贫贱岂易欺?”[31]378赞颂三人身处贫贱而不屈服于权威的高贵品性。

清代黄鹏扬作诗《鲁仲连》曰:“新垣屈膝奴颜厚,季子赀多浊气豪。不肯帝秦忠义重,千金却赠岂云高。”[32]420将鲁仲连与新垣衍奴颜婢膝地帝秦,与苏秦(字季子)身佩六国相印一掷千金相对比,凸显出鲁仲连忠义、清廉的气节。

清代翁心存从魏、赵两国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评价方面进行对比,作诗《鲁仲连》曰:“精兵久已尽长平,毛遂区区尚劫盟。惊走秦军与梁客,解纷终仗鲁先生。”[33]114对比毛遂与鲁仲连在魏、赵两国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毛遂使用劫持方式促使赵、魏两国结盟,而鲁仲连的辩才最终说服魏国前来救助赵国。比较而言,说服比劫持的做法更容易让世人心生敬佩。

清代赵而忭作诗《过鲁仲连射书处》,把范蠡、田横与鲁仲连对比,其曰:“莫疑天下士,感激在功名。直气孤城得,高才一纸轻。扁舟殊范蠡,孤岛笑田横。寂寞千秋后,谁为继此情?”[34]84鲁仲连取得功名后谢绝赏赐,与范蠡功成后泛舟西湖,田横兵败后自杀于海岛对比,略显不平常。清代卢綋作《鲁仲连射书台》曰:“箭飞一纸解聊城,却胜烧牛夜突营。方信先生全仗,非同处士但沽名。帝秦力却终难夺,蹈海情孤总不平。料得歌闻松柏后,魂随岛客伴田横。”[35]510则把鲁仲连与田单、田横相类比,认为鲁仲连更胜二者一筹。

清代舒位也从历史人物的人生最终结局对比,作诗《茌平三诗·鲁仲连》曰:“黄犬东门事可怜,不如黄鹞海东边。始知战国无人物,一个波臣鲁仲连。”[36]334“黄犬东门”指的是秦相李斯,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记载李斯遗言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5]2562李斯以腰斩终结人生,诗人把鲁仲连隐居海上与李斯被腰斩进行对比,显现出鲁仲连的高明之处。

鲁仲连的言辩能力尤为世人关注,诗人经常将其与善辩之士相提并论,如与同为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张仪、公孙衍等口才佳者对比。明末清初净宗九祖蕅益大师作《怀鲁仲连》曰:“战国有奇士,高谈耻帝秦。抵掌解纷难,而非仪衍唇。千金笑不顾,终身居海滨。廉洁岂足慕,义重非甘贫。我悲士习陋,竞作名利臣。丑扇与蛆虫,簪笏而垂绅。读史发永叹,滔滔千古沦。”[37]623清代严如熤作《鲁仲连》曰:“泰山难并节嶙峋,玉貌先生果绝伦。漫以射书疑策士,谁能蹈海作完人?千金掷去还存赵,一字争来已却秦。堪笑苏张雄摆阖,曳裾空作丈夫身。”[38]291诗作中“仪衍”“苏张”指的即是苏秦、张仪、公孙衍。

诸多诗人在歌咏鲁仲连的诗作中,把鲁仲连与一些历史人物相对比,如与伯夷、叔齐、毛遂、范蠡、辛垣衍、田单、田横、李斯、苏秦、张仪、公孙衍等进行多方面对比,体现出诗人作诗的心意追求。马昕分析指出,在咏史诗中运用比较思维,能够求得更深刻更合理的观点认识,而诗人以其机巧灵慧获得富有新意的优越感,也会给读者带来醍醐灌顶的满足感。[39]

六、结语

对鲁仲连吟咏的存世的200多首诗歌,显示出历代诗人对鲁仲连的关注和重视。诗人吟诵鲁仲连时,多围绕司马迁、李白、韩愈等知名文人对鲁仲连的评价进行,显示出文化传承过程中“好古”“追古”的情怀。鲁仲连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其人物形象涵盖丰富的思想内容,诗人述古而适今,或概述他的历史事迹,或赞美其排忧解难的谋略和能力,或称颂其功成不留恋名禄的高风亮节,或批评其浮夸的口辩之才,或哀婉其箭射聊城之后给城内百姓带来血腥屠杀,或借评价鲁仲连与其他历史人物对比,引申自我的价值追求和评判标准。历代诗人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从各个角度全面展现出鲁仲连的历史形象以及所代表的文化元素和价值标杆,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诗人对鲁仲连的评说,也反映出后世对鲁仲连人物形象的接受和再现情况。

后代诗人在诗歌吟诵中对鲁仲连辩证地进行评价,对其功劳毫不吝啬地进行赞扬,如清代咸丰皇帝作《杂诗》第五首曰:“鲁连仗高义,西谒平原君。丰采惊四座,意气凌青云。激昂逞雄辩,片言息纷纭。公子窃虎符,函关走秦军。笑却千金酬,拂袖东海濆。终身不可见,千载挹清芬。”[40]314而对鲁仲连箭射聊城后,聊城遭屠城的悲惨境遇,明代谢肇淛作《咏史一百首》第十五首曰:“惜哉一矢书,枉杀燕烈士。至今高台风,犹洒千秋泪。解纷吐微词,轻世脱敝屣。”[41]798清代施闰章作《射书台》也曰:“飞旋逞雄辩,坚城为之摧。壮夫绝吭死,万姓一何哀!流血溢城闉,积骨高崔嵬。贤愚同白刃,千古伤人怀。”[42]85

不可忽视的是,明清小说中也有对鲁仲连功劳的吟诵。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鲁仲连不肯帝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对鲁仲连与魏国大臣辛垣衍辩论,保护赵国的事迹进行讲述。面对赵王的赏赐,鲁仲连辞绝而飘然隐居,史臣作《鲁连赞》曰:“卓哉鲁连,品高千载。不帝强秦,宁蹈东海。排难辞荣,逍遥自在。视彼仪秦,相去十倍。”[43]803认为鲁仲连不屈服于强秦,为赵国排忧解难,与张仪、苏秦等人相比,品格高尚许多。

鲁仲连作为聊城、茌平地方的历史名人,当地保存有鲁仲连村、鲁仲连墓、鲁仲连祠、射书台、高士台等遗址遗迹,还有“茌平八景”之一的“连村烟市”。后世诗人途经此地,留下大量以地方风物和鲁仲连精神为主题的诗歌。如清代顺治朝进士、茌平人王曰高作诗《谒鲁仲连墓》曰:“披榛迷广路,驻马拜荒丘。战国一高士,茬山万古留。尺书服燕将,大义著宗周。余憾天曾醉,临风咽未休。”[44]449清代张存素曾任荏平县教谕、东昌府教授,作诗《连村烟市》曰:“旧谒荒祠临海市,又从烟市认遗庄。分明会得先生意,名利区区付杳茫。”[44]480-481地方上如此丰富的鲁仲连文化资源,应该好好地予以发掘和利用,以助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的文旅产品,提高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产业化程度,为经济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聊城司马迁诗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