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强,陈 栋
(1.商洛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2.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50)
“担当”是一种能力素养、道德品质、精神禀赋,是一种思想品质的传承,使命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1]8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总结的宝贵经验,更是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具备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中,要求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要把使命担当扛在肩上、牢记在心。使命担当是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具有的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政党特质。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担当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勇向前、攻坚克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顺应时代而产生,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更大辉煌。
现阶段,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上奋力前进,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经阶段。要全面把握党情、世情、国情,就要正确处理好建设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36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梦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面对这样的处境,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最终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使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国家命运,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更加充分地彰显了我们党始终不忘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旧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把劳苦大众从水深火热的危局中解救出来,实现国家的统一、民主、富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的情况下,彻底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3]2。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刻就担负起历史和人民的重托,把腐朽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4]3,促使我们国家以势不可当的势头快速发展,并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中国力量,展现了中国为推进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担当实现国家富强的重任。国家富强涉及方面比较广,但主要包括国强、民富、军强。近代中国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必遭欺负,要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就要不断发展,加快强国建设的步伐。建设强国,要担当建设现代经济,推动产业融合升级、经济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等。要担当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5]28,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高政治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引导广大人民合理、有序、科学地参与政治生活,更要发展我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优越。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还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这项伟大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促使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并为世界的发展积极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打造一支能担当的高素质队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我们党积极担当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义,不仅对党长期执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6]4在他看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7]43因此,切实解决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实现党的建设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历史和人民交给的重大任务。在面临新要求新目标的条件下,更好担当时代责任,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完成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需要不断培养共产党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建设一支能担当的高素质队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担当观,在民族担当方面要体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不是短时间、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党的正确领导、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和脚踏实地,更需要党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和积极担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发挥使命担当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才能更好履行民族担当的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面对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难题,必须要通过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8]它是解决当前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矛盾的有力抓手,同样改革更是推进我们国家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及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9]3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用改革的方法破解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此外,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因为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改革会伴随社会发展的始终。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这样才能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并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胜利,为党推进改革事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当前,改革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改革之路也任重道远,就必须要求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担当,“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10],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条巨轮平稳航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路线图已绘就,改革的总目标已明确,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关键靠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宏伟的目标才能实现。我们党要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牢牢把握前进方向并积极探索,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到谋发展上来。
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度相统一。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要做到改革的力度不能过小,发展速度不能太慢,使社会的可承受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内。要勇于改革、敢于改革,不能因害怕风险、怕出问题,就什么也不敢动、不敢改。对于一些关乎民生的重大改革,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行;改革也要坚持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通过长期努力逐步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改革和发展要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但凡遇到重大的改革政策时,要进行充分论证和风险评估,不仅要解决好改革中关乎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更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寻找各自利益的最大交汇点,从而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要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引领,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担当要有战略眼光。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用好改革这把有力武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依靠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兼顾供给侧,二者同向发力,共同推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深化就业、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的改革担当,以战略思维加快推进与民生相关的重大改革,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既要向上看,又要向下看,以锲而不舍的“愚公移山”精神,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向前。此外,以战略眼光引领改革,特别是推动民生领域的就业、教育、卫生、医疗等等改革,从而获得人民对改革的支持和认可。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5]178。这些也是战略眼光必须具有的,更是选拔领导干部要考虑的。因此,改革需要魄力,更需要战略眼光,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重大任务,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的事业奋勇向前。中国共产党以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积极应对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风险挑战等,需要开展许多具有新特征的改革举措。更加自觉地投身到改革的伟大事业中来,坚决消除一切阻碍推进改革的因素,不断开创新时代改革事业的新天地。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顺应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特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101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主要表现在“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11]530,我们党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目标,把人民关心的事情当作党的重大事情来办,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的标准,彰显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历史判断。
担当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无产阶级政党最亮丽的底色就是人民性,《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42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聚焦民生,从广大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现实问题,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难题,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服务的事尽心竭力做好。此外,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让人民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既要有使命担当之责、又要勇于破解工作中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实现民族复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无论是谋划发展、深化改革,还是改善民生,我们党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让人民真实感到幸福。中国共产党植根于大地,这个大地就是人民,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的事看作自己的事并尽心竭力地做好,始终心里装着人民。此外,要树立担当精神,无论有再大的困难,再多的事情,再难的工作,都要一往无前、勇担重任,解决好人民呼声最高、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时刻牢记我们党的初心,初心就是我们党的“本”和“魂”,要让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方便与快捷,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时,突出解决民生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找到人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想办的事,始终保持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时,以保障和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坚决破除落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要立足现实,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使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福祉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带领广大人民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人民担当的伟大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18只要心里时刻装着人民,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解决好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与困难。我们党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坚持依靠人民的磅礴力量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让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这就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目标。
全面从严治党是历史交给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时代课题,它不仅关系到党的长期执政,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繁荣和社会的有序、和谐。每个党员都要承担管党治党的任务,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尽心竭力、各司其职,把我们党建设得坚强有力。过去的教训让人铭记:“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13]93面对新条件、新要求和新形式,党组织的每一个细胞都要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自我革命,建言献策,贡献力量;每个党员都要以强烈的使命担当,齐心协力解决好我们党在前进征程中的各种问题,使中国共产党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活力。
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发扬脚踏实地的干劲。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一种实干干劲,始终坚持把党的事业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积极为党分忧、为党解难、为组织分担、为民创造财富。此外,要在不正之风面前保持一身正气,勇于斗争、敢于斗争,要积极同歪风邪气做斗争。在为党为民的事业中,不计个人的安危与得失,敢于担当、迎难而上、迎接挑战,追求上进、奋发有为,勇挑大梁、积极担当。党的领导干部不能贪图虚名,为了政绩,追求一时效应,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不担当只图一时名利,不考虑给党和人民造成的损失。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任劳任怨的高尚品质,还要有敢于担责、善于担当的责任与胸怀。
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就是要优化治党担当的政治生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我们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不断深化党的政治建设,找出党内存在的问题,敢于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这种做法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机制建设,“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2]388,从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腐败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使人丧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脱离人民群众。要把反腐倡廉常态化来抓,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党员干部要坚守底线,坚定理想信念,严于律己,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做好廉洁自律的表率,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着眼于当前国内外发展的现实基础,并贯穿在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全方位中。这一闪烁时代光芒的思想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并加以提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使命担当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想作为、敢作为和能作为的政党特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