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例

2021-03-08 07:44赵丽娜
文教资料 2021年23期
关键词:手语大学语文汉语

赵丽娜

(长春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于1987年,是全国乃至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听障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府。自2003年大学语文教研室成立起,学院面向听障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迄今已十余载。

一、教学现状调查

经多年教学实践,课程组发现听障生语文水平与同年级健听生相比差距较大,听障生的语言能力参差不齐,且在语文学习上普遍存在困难,学习效果欠佳。为改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课程组针对我校听障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展开了一次较为全面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为2020级国画、动画、油画、舞蹈、视觉设计专业听障生共122名,采用网络调查问卷方式。问卷内容涉及入学之前就读学校类别、手语熟练情况、语文学习困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考核形式、教材使用情况、课后自主学习情况等方面。本次网络调查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114份,均为有效问卷。

(二)调查结果

1.语文学习的必要性

95%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很大帮助;5%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不太重要,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2.教材的使用情况

对于当前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认为“完全满足需求”的占5%,“基本满足需求”的占12.5%,“不能满足需求”的占82.5%;对于教材里的篇目,觉得“能理解,但有些吃力”的占26.7%,“很难理解”的占50%,“容易理解”的占23.3%。

3.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24%的学生选了传统文化,20.2%的学生选了语言文字,19.7%的学生选了文学经典,17.1%的学生选了审美欣赏,19%的学生选了沟通写作。

4.学习遇到的困难

认为“写作”存在较大困难的占45.6%,认为“阅读”存在较大困难的占13.2%,认为“阅读和写作”都存在较大困难的占41.2%。

5.课后的自主学习

课后能坚持读书的占36.8%,课后能坚持练笔的占16.7%,课后两者都能坚持的占46.5%。

6.教学采用的方式

对于课程的教学模式,14%的学生喜欢网络课堂,58.8%的学生喜欢专题讲座,14.9%学生喜欢小

组项目,12.3%的学生喜欢传统讲授。

7.考核采用的形式

在考核的形式上,22.8%的学生认为小论文最适合,27.2%的学生认为项目研究报告最适合,50%的学生认为文学常识测试最适合。

8.掌握手语的情况

87%的学生大学之前已熟练掌握手语,13%的学生掌握得还不够熟练。

二、分析与反思

(一)听障大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

经过问卷调查及课堂测试,发现听障生的语文能力欠缺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

(1)理解分析能力弱,不能全面把握文章主旨。

(2)缺乏归纳概括能力,不会评价作品。

(3)知识迁移能力欠缺,难以做到举一反三。

(4)对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辨析不够准确和熟练。

(5)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内涵能力弱,难以体会其丰富表现力。

(6)书面沟通能力不足,不能全面、准确表达思想。

(7)语言文字基本功弱,书写时经常出现错别字。

(8)文学文化常识欠缺,经典诗文积累不够。

以上问题反映出听障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均较为薄弱,语言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语言水平不足,直接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

另外,听障生与健听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书面语实现,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强弱决定了能否顺利融入社会,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语文学习对听障生尤为重要。

(二)听障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性

听障生大学的语文教学不同于健听生,要与聋人基础教育相衔接,在此基础上才能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就现实情况来看,听障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上,与健听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1.听障大学生是双语者

经调查,我校2020级67.5%的听障生入学前就读于聋哑学校,仅有5.3%就读于普通学校。除极少数人以外,大多数听障大学生最先接触的语言是手语,汉语对他们来说仅是第二语言。

以手语为第一语言的听障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乃至学习原理上,均不同于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健听学生,汉语对他们来说相当于外语。

2.听障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方式迥异于健听生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手语是一种视觉空间语言,以手势动作为基本载体。不同于有声语言以线性、较强的概括性和较弱的象似性为主要特征,手语的突出特征是具有立体多维度[1],象似性较强且善于刻画和模拟形象。通过使用手语,听障人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得到强化,比听人更快一步形成复杂 表象。[2]

3.听障大学生之间汉语水平参差不齐

以我校2020级听障生为例,114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一直就读于聋校的有77人,一直就读于普校的有6人,聋校经历长于普校的有13人,普校经历长于聋校的有18人。整体上看,在普校学习经历与其汉语水平基本呈正比,整个年级听障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这对“因材施教”提出了很高要求。

(三)听障生“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原则

在思考听障大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并厘清其独特性的前提下,自2020年起,课程组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在改革实践中逐渐明确了以下原则。

1.以手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原则

从语言学视角看,汉语对听障生而言,相当于第二语言,因此,大学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听障生以手语为主要媒介学习汉语的过程,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相应落在引导学生弄清两种语言的使用规则,并将手语顺利解码转换成汉语上。

2.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原则

正因为听障生学习汉语的难度类似于学习一门外语,所以针对听障生的语文教学应参照对外汉语教学,始终把“语言学习”放在首位,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与生活接轨的实用性原则

为实现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贴近学生需要,增加情感表达训练、情境写作训练,着眼于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练后即能懂,懂后即能用。

4.扩大汉语输入的原则

科学研究表明,听力障碍会带来语言输入和交际体验的大大减少,这正是造成听障生语言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3]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课程组发现,汉语输入达不到一定量,书面汉语将存在非常多的语病和缺陷。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必须始终如一强化阅读量,加大汉语输入,增加交际体验,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汉语语感,提高汉语水平。

三、制订教学效果提升策略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目前,在全国开展特殊教育的高等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课时偏少,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材匮乏,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欠佳是普遍现象。在改革实践中,课程组潜心钻研,围绕教学效果提升,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放眼全国,“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为提高人文素养、综合素质,语言运用能力不作为教学重点。这个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健听学生是可能实现的。但对于听障生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加之应试教育背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语言文字水平及运用能力都较弱,很难像健听学生那样,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学内涵和文化底蕴。为此,课程组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特殊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在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下侧重培养以阅读思考能力和沟通写作能力为核心的语言运用 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

基于听障生的实际需求及客观情况,课程组将整个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分为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经典、审美欣赏和沟通写作五大部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这些专题,从不同侧面、多个维度围绕语文问题展开探讨,形成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力争全面提高听障生语文素养。

例如在2020年制订的教学计划里,在传统文化专题讲授传统节日名篇,在文学经典专题讲授文学名著导读,在审美欣赏专题讲授书画作品评论,在沟通写作专题讲授语言沟通技巧,这样的设计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现实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此外,课程组还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平台、社团组织、微信公众号及文创刊物,鼓励学生参展、参赛,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听障生和健听生搭建沟通平台,以文会友,团队协作,增强听障生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三)编写校本教材

因听障大学生数量较少,且“大学语文”课程不受重视,仅列为公共选修课或素质教育课,故直接针对听障生编写的教材极少。各高校听障生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从全国几十种普通大学语文教材中挑选出来的,以文学鉴赏为主。从特教高考试卷分析及多年教学掌握的情况来看,听障大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上偏低,仅相当于初中学生水平。调查问卷显示,他们普遍认为教材难度太大,且远脱离实际需要。

为此,课程组尝试结合听障生的认知特点、心理规律和实际需求,自编一套校本教材,力争从内容到形式更加贴合听障生实际需求,且易教易学。

(四)构建教学模式

教学中,根据听障生语言学习特点,教师应采用两种教学模式。

1.混合教学模式

顺应当前教学改革趋势,课程组依托SPOC平台构建了混合教学模式。教师课前广泛搜集课程资源,以带字幕的视频及文字资料为主,PPT为辅,并结合资源内容制作试题库,上传到SPOC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知识点检测,以达成课前预习;在实体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分专题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分小组讨论,开展多种竞赛,进行读写能力训练,鼓励分享、汇报阅读成果,促成知识迁移。通过混合教学模式,使线上的网络课堂与线下的实体课堂有机融合,实现翻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2.双语教学模式

在实体教学中采用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并用的双语教学模式。课程组格外重视教师的手语技能,要求教师不仅能够看懂学生的手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够以自然手语答疑解惑,破除师生间的沟通障碍。这种模式顺应听障生的语言学习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能够有效提高听障生手语能力及汉语应用能力。

(五)创新教学方法

采取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关键。以往听障生的大学语文课堂,多采用一言堂的讲授方式,能力培养难以实现,学习效果不佳。教学课程改革后,采取教师讲授、小组互助、项目讨论、班级竞赛、模拟写作、分享汇报等多种形式,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相长。

(六)完善考核体系

面对教育背景迥然各异、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千差万别、个性素质截然不同的听障生群体,在实行分层教学的同时,课程组设计了“多点联动”的综合考核体系。将听障生的课堂表现与平台记录、章节检测与期末考查结合起来,并通过加分等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班级竞赛,分享读书心得,练笔投稿创作,参与文化建设,达到全方位考核听障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听障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之后,语文课程的学习对其依然十分重要。目前我校针对听障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仍在探索当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体系,我们的目标和宗旨都是竭尽全力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听障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其顺利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猜你喜欢
手语大学语文汉语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