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准备(外一篇)

2021-03-08 02:02:44□狄
文学自由谈 2021年3期
关键词:奥兹米格尔保尔

□狄 青

读小说需要做准备工作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实际上牵涉到一个问题——小说到底是什么?倘是为了轻松愉快抑或消磨时间选择阅读,那么,绝大部分经典小说显然并不适合;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小说即如此。其实奥兹的小说并非晦涩难懂,也未故作高深,但阅读奥兹却是需要做一点儿准备的,最起码是要对以色列建国史有所了解。

奥兹的小说多半是以其成长的“基布兹”为背景。基布兹是以色列的一种集体社区,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也做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基布兹的住房、汽车、学校、图书等都属于其中的每个人,如何分配年度利润,也由大家一起商定。社员日常的开支,包括吃饭、穿衣、看病、教育、旅游,乃至听音乐会、看电影等,全部免费。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了解了奥兹小说中所描写的故事内涵。

《地下室里的黑豹》这部小说,是奥兹少有的不以基布兹为背景的作品。一个十二岁的犹太少年,其父母都是犹太反抗英国统治的地下组织成员,与一名英国军士之间关系微妙,他因此被同伴称作“叛徒”。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小普罗菲)展开。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使命与道义,民族情感与人道主义等充满悖论色彩的问题,不但令年少的小主人公搞不懂,实则也令没有阅读准备的读者感到费解,因为小说并未过多反映那些残酷的历史真相。一个犹太少年与一名英国军士,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何会令人感到紧张,甚至带有无比的危险性?这实际上是藏在小说背后的历史。

早在1941年,斯特鲁马号难民船载着769名犹太难民,从罗马尼亚前往巴勒斯坦。要知道,那正是纳粹疯狂屠杀犹太人之际。半路上,船只发生故障,被迫停靠在土耳其港口。由于土耳其拒绝收容难民,这些难民不得不在船上生活了两个月。1942年2月23日,由于巴勒斯坦英国当局不同意接收难民,土耳其人强行将斯特鲁马号拖到黑海。24日凌晨,一艘苏联潜艇将它当成向纳粹德国运送物资的货船击沉。此事件连英国国内都一片哗然。

二战结束,当所有人都认为犹太幸存者可以回到故乡的时候,英国人却百般阻拦。1947年7月,一艘货轮载着约四千五百名无家可归的犹太难民驶向巴勒斯坦。接近海岸时,英军下令该船停下,但后者仍强行向海岸靠近。英军强行武力登船,将这些难民带回欧洲。由于无处安置,英国人竟然将难民送往德国,这对刚逃出纳粹德国集中营的犹太幸存者无异于噩梦。当货船驶入德国汉堡港时,船员和难民拒绝下船。英国人却毫不客气地再次动用武力,将难民们安置于英国在德占区的营地。

在二战结束后的1945至1948年间,共有六十五条犹太幸存者难民船开往巴勒斯坦,但绝大多数都被英军拦获。电影《出埃及记1947》是战后国际政治题材经典大片。“出埃及记1947”号载着四千多名犹太幸存者,从法国穿越地中海,前往英国托管地巴勒斯坦,被英军截获,英国人再次要将他们送往德国。船上所有来自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集体绝食,并通电全世界:要么死在船上,要么回到“犹太人的出生地”。全世界都被震惊和感动了,连非洲和拉美刚独立的国家都要求英国允许犹太幸存者上岸。此一事件,直接推动了1947年联大投票通过犹太国议案,以及1948年的以色列建国。

《地下室里的黑豹》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英国人与犹太人势同水火,暗杀与直接的战斗每天都在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犹太少年与一名英国军士,他们的友谊超越了对立、仇恨与民族的藩篱,哪怕他们都成为各自阵营里的“叛徒”。奥兹本人称,《地下室里的黑豹》像一座仓库,囊括了自己所有的作品主题。在奥兹的文学观里,想象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对他者的想象可以疗救狂热与盲信,矫正极端主义和憎恨的情绪。奥兹通过一个孩子的思考告诉世人,一个会爱的人永远不会是叛徒;并以孩子的口吻告诉读者,爱与理智永远都不互相违背。

与奥兹相同的是,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非作家J. M.库切所生长的国度,同样经历过种种动荡。这令库切的几乎所有作品里都蕴含了某种“羞耻感”。他最为重要的作品《耻》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羞耻感就更为明显,说是“集大成”也并不为过。《耻》所表现的社会背景,正是南非社会处在白人沦为“在野”、黑人开始“当政”的新旧交替时期。主人公卢里教授因一桩与年轻女学生的风流韵事,痛感于自己的道德堕落,因此辞职离开白人为主的大城市开普敦,来到了以黑人为主的偏远乡村,与独自在那里支撑小农场的女儿露茜一起生活,这无疑属于“道德之耻”;女儿露茜遭黑人强暴抢劫,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属于“个人之耻”。正是基于这些耻辱感,主人公往往都十分自省。通过不断地对自身进行拷问,小说里的人物到达了各自灵魂的最隐秘处——当然这也是作家库切对自身的拷问。这些拷问分别指向横向层面的个人、种族、政治,纵向层面上的自我、尊严、死亡等。

所以,读者如果不了解(哪怕只是简单了解)南非二百年来的历史,不清楚自愿放下权力的南非白人总统德克勒克以及以曼德拉、祖马等人为代表的南非黑人争取平权与解放运动,甚至不了解南非白人与黑人的大致分布,也就对《耻》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缺少共鸣,这实际上是库切更希望要阐释的“历史之耻”——身为白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方可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维持生活的地步。

在《耻》中,卢里的女儿露茜感到最可怕的,并非黑人施暴者在她的身上宣泄情欲,而是施暴者所表达的仇恨——恰如当年白人施暴南非这片土地一样,施暴白人的后代。也正像卢里对他的前妻所说的,神死了,就要有人来当替罪羊,来充当“羞耻”的角色。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角色最终落到了他的女儿身上。

读者会挑选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实际上更加会挑选读者。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是需要它的读者拥有宽广的视野与足够的涉猎,比如《地下室里的黑豹》与《耻》。

奈保尔和《米格尔街》

2001年,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印度裔英籍作家维·苏·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燃起了庆祝焰火。对于这一偏僻的加勒比海岛国来说,奈保尔无疑是他们的英雄。奈保尔的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度过的。1950年,十八岁的奈保尔从西班牙港中学毕业,获得政府一笔丰厚的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文学,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事实上,奈保尔很早就显示出在文学创作上的特殊才华,创作伊始便得到了广泛认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英语文坛已颇有影响。1994年,美国塔尔萨大学先人一步地“抢购”了奈保尔的书信、手稿等,并把它们与乔伊斯的手稿一起存放。

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非作家库切说,奈保尔的小说具有“隐晦的自传性特色”。这一点,在奈保尔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那是奈保尔用回忆写成的书,也是留给他曾经的祖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份真实记录。在这本书里,他以第一人称回忆的口吻,将米格尔街上的芸芸众生呈现在全世界读者面前:流浪汉,木匠,马车夫,醉汉,教员,理发师,清洁工,放荡女人,可怜的母亲,手头拮据的时髦青年,等等。细看下来,他们都是现代文明中的失败者或边缘人,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无论如何努力奋斗、挣扎,都是徒劳的,都无法改变其边缘群体的位置。《米格尔街》的文字里,有无奈,有辛酸,有调侃,有嘲讽。它最大的价值是,通过米格尔街上的人物,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在小说《职业选择》中,米格尔街上的孩子们的梦想,是当上驾驶蓝色清运垃圾卡车的司机,因为“那些开车的简直可以算作是贵族,他们只在清晨干点活,白天什么事也没有。尽管如此,他们还动不动就罢工”。主人公伊莱亚斯是特立独行的人,他的理想与众不同,且十分“高大上”:他想离开米格尔街,出去做一名医生。然而他没办法去上更好的学校,尽管他很努力,成绩却一塌糊涂,只能降低目标,从做一名医生到做一名卫生检疫员。但这也难以实现,最后只得去当“驾驶蓝色清运垃圾卡车的司机”。奈保尔借伊莱亚斯之口说:“(特立尼达)竟成了这种鬼地方,你想剪掉自己的脚指甲也得去行贿才成。”作为弱势边缘群体中的一员,伊莱亚斯虽然有上进心,却无法在阶层越来越趋于固化的现实社会中翻身,只得任凭命运摆布,变得和米格尔街上的人一样平庸。

奈保尔在小说《母性的本能》开篇说的那几句话,令我至今无法忘怀——

我猜劳拉保持了一项世界纪录。

劳拉有八个孩子。

这倒没什么好奇怪的。

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

这才要命!

正是劳拉给我上的第一堂生物课。

在小说里,劳拉无法独力抚养孩子,只得靠朋友接济,和几个丈夫偶尔给她的为数不多的钱勉强生活。她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们,但生活让她经常对这些孩子喊叫、谩骂。这就是米格尔街边缘人生活的日常。当得知自己的女儿与他人私通并要生下孩子时,她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哭声:“完全不同于一般人的哭泣,她好像是在把从出世以来聚攒下来的哭泣全部释放出来似的,好像是在把她一直用笑声掩盖起来的哭泣全部倾泻出来。”

奈保尔笔下的米格尔街,无论男女,他们的生活都是卑微乃至绝望的,带有普遍的悲剧性。他们对生活与现实充满怨言,虽有过挣扎,却是徒劳的,一成不变的生活依旧每天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他们终究什么都改变不了。但奈保尔显然不想就此打住,他想让读者了解的是,尽管生活如此晦暗无望,但每个人都仍然兴高采烈地活着,并总能通过微不足道的小事找寻到美好,哪怕这美好稍纵即逝、不值一提。

关注边缘人,奈保尔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与很多作家不同的是,奈保尔的叙述并不沉重。他选择了用一种轻松调侃的语调来叙述故事,这令我们在辛酸的同时又常会露出笑容,因为我们对他笔下的人物并不陌生。米格尔街上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边缘人,甚至他们还会觉得米格尔街就是世界的中心,哪怕这个中心各方面都并非令人愉快。

《一个人和他的影子》

杜康 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杜康的诗中,含仗义,有悲悯,极富诗家情怀。具象中有哲想,委婉中多挚深,每首诗都有独到的地方,且不乏诡异,不乏奇思、妙想。

猜你喜欢
奥兹米格尔保尔
遇见奥兹(节选)
试析阿摩司·奥兹《乡村生活图景》中的“寻找”主题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做人与处世(2021年1期)2021-03-22 02:32:50
寻梦环游记
最忠实的守墓犬
米格尔·安赫尔·佩雷拉: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当代贵州(2018年21期)2018-08-29 00:47:18
最忠实的守墓犬
奈保尔
中外文摘(2017年24期)2017-11-14 03:15:37
酒吧游戏知多少
金鱼接过了糖果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