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精神类药物电化学检测研究纵览

2021-03-07 18:31毛云飞金党琴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玻碳伏安电化学

黄 菲 周 慧 毛云飞 沈 明 金党琴 钱 琛

(1.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225127;2.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225002)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病症统称,例如失眠、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等[1]。根据搜狐网的数据,我国目前约有1.7亿人患有各种精神疾病(https://www.sohu.com/a/428089078_120912652),已成为医疗体系的最大负担,加强精神卫生建设已刻不容缓。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爆发性传染病、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尤其需要民众保持平和心态。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药物治疗是应对精神疾病的首选方式,其效费比最高。与疗效低、副作用大的传统药物相比,很多高效、安全、低成瘾性的新型精神类药物已逐渐取代并成为临床一线用药。

由于精神类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敏感、脆弱、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使用时其剂量和纯度必须严格控制。诸多药物分析手段中,电化学方法简便、快速,广泛用于该类药物的检测,成果斐然。有鉴于此,本文以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为基础,结合新近施行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选择一些常用的新型精神类药物,对最近十年这类药物电化学检测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简要评述,展示该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能为我国的医疗及制药行业提供些许有益的借鉴。

一般来说,工作电极是实施电化学分析的平台,决定了检测效能的高低。普通的汞电极、离子选择电极、裸固体电极由于分别存在电极毒性、灵敏度低、选择性差等缺点,实用价值不高,推广难度大,这里不予讨论。而化学修饰电极因表面具有特定的功能基团或空间构型,常展现出优良的检测性能,且发展日新月异,在药物分析领域大放异彩,其正是本文关注的重点[2]。

1 研究进展

根据各自的适应证,精神类药物大致可分为四类: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及镇静催眠药[1]。

1.1 抗精神病药

新型抗精神病药不仅阻断多巴胺(DA)受体,也阻断5-羟色胺(5-HT)受体,从而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大幅减少传统抗精神病药所引起的锥体外系副作用。常用药有奥氮平(Olanzapine,OLZ)、喹硫平(Quetiapine,QTP)、阿立哌唑(Aripiprazole,APZ)、利培酮(Risperidone,RPD)和齐拉西酮(Ziprasidone,ZPD)[1]。

(1)奥氮平

Shukla等制备了一种铂黑膜修饰微电极,其对OLZ的氧化有显著的电催化作用,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用于人体血清样分析,OLZ检测限为28.6±1.3nM,优于临床检测标准(65nM~130nM)。如其能进一步微型化和集成化,则有望用于血液中OLZ的原位实时监测[3]。Desoky等首先合成了一种平均粒径为16 nm的磁性Fe3O4粒子,然后将其固载于石墨烯纳米片中,非原位地合成了“Fe3O4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物,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填充至碳糊中,得到修饰电极。测定OLZ时,检测限达到惊人的7.29×10-11M,接近pM级。分析人体血浆样时,电极选择性良好[4]。Mashhadizadeh等制备了一种新型ZnS纳米颗粒修饰碳糊电极,通过示差脉冲伏安法,利用425 mV的电位差,实现了硫利达嗪和OLZ的同时测定[5]。Arvand等合成了一种“氨基功能化TiO2纳米颗粒-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物,通过红外反射光谱、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表征。将其固载到玻碳电极表面,得到修饰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计时电流法,研究了OLZ的电催化氧化机理,求得电子转移系数α为0.42,表观电子转移速率常数ks为0.173 s-1。测定时,检测限为0.09 μM,电极成功用于药样和人体血清样分析[6]。此外,该小组在前述纳米复合物中引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所得修饰电极灵敏度更高,检测限为8 nM,分析药样和血清样时无需任何前处理[7]。Behzad等在金电极表面依次固载MWCNTs、CdS量子点和双磷酰胺衍生物BMBPBP,得到修饰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计时电流法研究了OLZ的电化学行为,求得扩散系数和其它动力学参数,电极对OLZ的氧化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恒电位下,以旋转圆盘电极的形式,通过流体动力安培法进行测定,OLZ浓度线性范围为20 nM~100 μM,跨越3个数量级,检测限为6 nM[8]。Muthusankar等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掺S碳量子点+Fe2O3纳米颗粒”复合物,将其固载到玻碳电极表面,所得修饰电极能够催化OLZ的电化学氧化。测定时,检测限为0.006 μM,成功用于人体尿样分析[9]。Mahmoud等合成了一种N、S同掺的石墨烯量子点,将其和纳米纤维素结合起来形成纳米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法、能量色散X射线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等手段进行表征。该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机械性能及巨大的表面积。将其悬浮液滴加至玻碳电极表面,干燥后得到修饰电极。测定OLZ时,检测限为0.5×10-8M。电极显示出很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及可靠性,可用于药样、人体血浆样和尿样分析[10]。

(2)喹硫平、阿哌利唑

Nigovic等制备了一种聚(2-羟基-5-[(4-磺苯基)偶氮基]苯甲酸膜修饰玻碳电极,聚合膜中带负电荷的羧基和磺化基团通过静电作用引导带正电荷的QTP分子富集到电极表面,从而增加微区药物浓度,提高响应电流。基于这种强吸附作用,采用伏安法直接测定药样和生物体液中的QTP,检测限为1.9×10-8M。电极灵敏度高,选择性、稳定性、再现性好[11]。此外,该小组将石墨烯纳米片分散在阳离子交换剂Nafion中,取分散液滴涂在玻碳电极表面,干燥后得到修饰电极。基于石墨烯的独特性质和富集作用,能够大幅提高灵敏度,检测限降至22 nM。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检测肠溶片中的QTP仅耗时40 s,更为简便[12]。Motaharian等通过沉淀聚合的办法合成了一种高选择性的QTP分子印迹膜纳米颗粒,填充至碳糊中得到修饰电极。测定时,检测限为5.04×10-9M,成功用于药样和人体尿样分析[13]。Shrivastava等制备了一种石墨烯/TiO2纳米颗粒/聚苯胺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通过扫描电镜动态监测了纳米复合物在电极表面的组装过程。研究了APZ的电化学行为,指出其电极过程受吸附控制且不可逆。计算出电子转移系数及参与反应的电子及质子数量。采用方波伏安法进行测定,检测限为0.99 ng/mL[14]。

(3)利培酮、齐拉西酮

Molaakbari等在Ni纳米颗粒存在下,合成了具有导电性的离子液体聚(MImEO8BS),最终形成“聚(MImEO8BS)-Ni纳米颗粒”复合物。将其和Nafion一同固载到玻碳电极表面,得到修饰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计时电流等方法研究了RPD的电化学行为,发现与裸玻碳电极相比,RPD的氧化峰电位明显负移。测定时,检测限为7.3×10-8M,可同时测定RPD和哌甲酯[15]。Shahrokhian等在玻碳电极表面分别固载了功能化MWCNTs、C纳米颗粒、纳米金刚石-石墨和还原态氧化石墨烯,结果表明,功能化MWCNTs修饰玻碳电极的检测效能最高,RPD的检测限可低至12 nM[16]。Merli等在Au电极上修饰了一层氧化态的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借助质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RPD和OLZ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两者的伏安测定方法[17]。Kul等通过循环伏安法、示差脉冲伏安法和方波伏安法研究了ZPD在掺硼金刚石电极和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其电极过程分别受扩散和吸附控制,探讨了相关反应机理。ZPD在掺硼金刚石电极上出现两个氧化峰,均可用于定量检测。修饰电极用于药样和人体血清样分析时,除了用乙腈将蛋白质进行沉淀外,无需任何耗时的前处理。与传统的液相色谱-紫外光谱法相比,两种方法所得检测结果并无显著差异[18]。

1.2 抗抑郁药

新型抗抑郁药选择性地抑制脑内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5-HT的浓度,而对去甲肾上腺素(NA)的再摄取没有影响。常用药有帕罗西汀(Paroxetine,PXT)、西酞普兰(Citalopram,CTP)、文拉法辛(Venlafaxine,VFX)、舍曲林(Sertraline、STL)和氟伏沙明(Fluvoxamine,FVX)。前三者的电化学检测研究已有专文进行评述,为避免重复,这里主要讨论后两种药物[2,19]。

(1)舍曲林

Khater等以STL的四苯硼酸盐作为电活性物质,填充至碳糊中得到修饰电极。溶液中STL的电极电位呈现良好的能斯特响应,浓度线性范围为0.01 mM~10.00 mM,跨越3个数量级,检测限为9.55 μM。该电极可用于流动注射分析系统,面对大量不同的阳离子、糖、氨基酸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20]。Izadyar等在铅笔芯电极上先电化学沉积一层导电性的聚乙烯二氧噻吩(PEDOT-C14),再浸涂一层塑化的聚氯乙烯膜,得到修饰电极。采用离子转移溶出伏安法,实现了STL的灵敏测定,检测限为45 nM,可用于河水样分析。此外,该电极提供了有关药物亲脂性的信息,有助于更好理解其毒理作用[21]。Tajik等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固载了一层羽毛状的La3+/ZnO纳米花,所得修饰电极对STL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氧化峰电位显著降低。通过示差脉冲伏安法进行测定,检测限为0.15±0.01 μM[22]。Khosrokhavar等以STL为模板分子,通过沉淀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高选择性的STL分子印迹膜纳米颗粒。在丝网印刷碳电极表面固载一薄层印迹膜/石墨烯复合物得到修饰电极,以K3[Fe(CN)6]/K4[Fe(CN)6]为探针对其进行表征。结合实验表明,修饰电极对STL有很强的吸附作用。测定时,检测限为1.99×10-9M,成功用于药样和人体血清样分析[23]。Shoja等在玻碳电极表面先固载一层MWCNTs,然后通过恒电位双脉冲技术继续电沉积一层Au纳米颗粒,最后通过循环伏安法,继续电聚合一层具有纳米结构的Ni(II)-左旋多巴配合物薄膜,得到最终的修饰电极。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法、能量色散X射线谱进行表征,研究了修饰电极及STL在碱性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修饰电极能够催化STL的电化学氧化。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进行测定,检测限为95 nM[24]。Atty等在SDS胶束介质中,将MWCNTs和金属Cs填充至碳糊中得到修饰电极。测定STL时,检测限为9.2×10-9M。电极选择性良好,大量尿酸和抗坏血酸不干扰检测,且能同时测定生物样品中的STL和对乙酰氨基酚[25]。

(2)氟伏沙明

Soleymanpour等在玻碳电极表面先固载一层导电性的聚苯胺,再继续涂覆含有FVX-雷氏盐离子缔合物的聚氯乙烯膜,得到修饰电极。其电位呈现良好的能斯特响应,FVX浓度线性范围为1.8×10-7~1.3×10-3M,跨越4个数量级,检测限为7.8×10-8M。电极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响应快速,再现性及热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能够用于药样、人体血清样和尿样分析[26]。Bishnoi等首次使用棱面热解石墨电极,采用方波伏安法研究了FVX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其在-670 mV产生一形状良好的还原峰,电极过程不可逆,且受吸附控制,参与还原反应的电子和质子数量相等。测定时,检测限为3.5×10-9M,成功用于强迫症患者的尿样分析[27]。Diva等在胶束溶液中,于碳糊电极表面电沉积一层Ni纳米颗粒,得到修饰电极。采用扫描电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谱进行表征,研究了FVX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并进行测定,电极成功用于药样和人体血浆样分析[28]。Madrakian等在玻碳电极表面依次固载MWCNTs和Hg纳米颗粒,得到修饰电极。基于两者的协同作用,FVX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还原,整个过程不可逆且受吸附控制。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测定时,检测限为0.01 μM[29]。

1.3 抗焦虑药

丁螺环酮(Buspirone,BPR)是一种氮杂螺环癸烷二酮类抗焦虑药,能激动5-HT1a受体,使5-HT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具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1]。

Devadas等制备了一种氧化石墨烯/聚精氨酸修饰玻碳电极,借助扫描电镜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示差脉冲伏安法同时测定BPR、异烟肼、吡嗪酰胺三种药物,检测限分别为3.54 μM、2.59 μM和3.28 μM,可用于药样和人体血清样分析[30]。此外,该小组利用MWCNTs修饰电极,实现了BPR的电催化氧化,相比裸电极氧化峰电位负移约30 mV,氧化峰电流则显著增加。测定时,检测限为0.22 μM[31]。

1.4 镇静催眠药

唑吡坦(Zolpidem,ZPD)是一种咪唑吡啶类镇静催眠药,其选择性地与中枢神经系统的ω1亚型受体结合,促进γ-氨基丁酸(GABA)与GABAA受体的结合,导致Cl-通道开放,Cl-进入神经元,使之超极化,从而产生抑制效应[1]。

Reyhan等制备了一种石墨烯量子点修饰的有缺陷的介孔碳陶瓷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示差脉冲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计时电流等方法研究了ZPD的电化学行为,求得其扩散系数D为4.2×10-5cm2·s-1,异相速率常数ks为7.53×102cm·s-1。测定时,检测限为0.061 μM,成功用于药样分析[32]。

2 领域特点

最近十年,新型精神类药物电化学检测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成果丰硕。具体而言,整个领域呈现“五多”的显著特点:

(1)研究对象:已公开的文献中,作为分析物的新型精神类药物数量众多,涉及当前绝大部分常用药,非常全面。考虑到还有某些新药还未上市或进入临床时间较晚,电化学检测研究尚未开展或完成,随着一系列成果日后陆续公开,整个领域将会覆盖更多的品种,研究基础也将更为完善扎实。

(2)研究工具:作为实施检测的载体,所采用的化学修饰电极类型多样。主要体现在:一是修饰材料种类多样。既有导电聚合物、金属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等单功能修饰电极,更多的则是诸如“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离子液体+金属纳米颗粒”、“石墨烯+无机纳米颗粒+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管+金属纳米颗粒+配合物薄膜”等复合型修饰电极。修饰材料的变化拓展了电极功能。如文献[9]中提到的“掺S碳量子点+ Fe2O3纳米颗粒”复合物,作为半导体的量子点就有良好的光电转化功能,而无机纳米颗粒则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精神类药物分子普遍结构庞大,光谱学性能较好,量子点能有效地将光学信号转化为电学信号。无机纳米粒子则可显著增加药物分子在电极界面的微区浓度。两者协同作用,极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又如文献[26]中提到的“聚苯胺+聚氯乙烯膜”复合物,将前者优良的导电性和后者高度的选择性有机结合,修饰电极的实用性大幅增强。二是修饰材料微观结构多样。既有零维的纳米颗粒,也有一维的碳纳米管,更有二维的纳米片、纳米花、纳米薄膜等。一般来说,维度越高,电极的选择性也越好。三是修饰材料获得途径多样。既有原位合成,也有非原位制备。仅就聚合物而言,就有电聚合、沉淀聚合等方式。四是电极修饰方式多样。既有单纯的滴涂、电镀、电聚合,也有多方式联用而实现的逐层组装,导致简单的单层膜或复杂有序的多层膜均可存在于电极表面。五是电极外在形式多样。既有静态的常规圆盘电极,也有动态的旋转圆盘电极,还有超细尺寸的微电极。

(3)研究方法:所用分析手段多元,夯实了研究深度。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法、能量色散X射线谱、红外反射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众多光谱学、能谱学分析方法用于表征修饰材料结构及电极表面形貌,完善和发展了材料制备技术理论。广泛使用循环伏安法、示差脉冲伏安法、方波伏安法、电化学阻抗、电化学阶跃技术,甚至量子力学方法,考察药物的电化学反应机理,进一步明晰了药物的药理及毒理。所建立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结果准确度堪比药典推荐的经典方法,实用性强。

(4)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多角度,各有侧重点。例如文献[4]就强调低检测限,故首要考虑灵敏度。文献[5]突出不同药物的同时检测,则优先顾及选择性。不同文献在构建电化学传感器时,筛选合适的修饰材料,优化电极制备方法,通过调节电极性能实现相应目标。

(5)研究成果:修饰电极所体现的实用价值具有多层次。如文献[32]就仅用于简单的药样分析,绝大部分文献是用于正常人的尿样和血样(模拟试样)分析,但文献[27]则真正用于强迫症患者的尿样分析,实际意义差别巨大。

3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精神疾病患者数量的持续增加,为确保民众健康及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今后必定会有更多的新型精神类药物不断问世。由于自身特殊属性,此类药物的品控将会日趋严格。预计本领域未来有三个研究方向值得关注:

一是开发新型纳米复合材料。虽然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目前已是主流,但仍有一些药物(如帕利哌酮、氨磺必利、米氮平、坦度螺酮、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由于电化学活性低下而难以检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纳米材料功能的单一化。今后开发的新药,其分子结构势必更加庞大复杂,电子传递愈发困难,如何激活分子中的惰性基团,加速电子转移极其关键。纳米复合材料集中整合各组分的优点,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限度提升电极的使用性能。比如“石墨烯+无机氧化物纳米颗粒+贵金属纳米颗粒+荧光量子点”可能就是一个合适的体系。这四者分别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吸附性能、催化性能和光电转化性能,如以恰当方式整合在一起,就可能激发药物分子的电化学活性而实施检测。当然,复合材料自身也需优化完善。例如,同属贵金属,Pd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一般要强于Au纳米颗粒;而三角形纳米颗粒由于自身能量较高,其催化活性往往强于球形纳米颗粒。

二是构建纳米材料修饰超微电极。常规尺寸的圆盘电极噪声大,背景电流高,检测灵敏度基本都不超过nM级,甚至还有μM级,很难达到pM级。而超微电极由于存在边缘效应,物质传递快,充电电流小,增大了信噪比,作为基体电极可显著提高灵敏度。同时,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吸附性能和催化性能。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实现检测信号的倍增,分析复杂样品也更有优势。此外,纳米材料修饰超微电极尺寸极小,完全可以插入生物活体内,直接在细胞水平研究药物的代谢途径及产物,有助于更加深刻阐释药物的治疗机制。

三是发展便携式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目前绝大部分文献中所实施的检测基本上都基于传统的三电极体系,结构庞大,不适合高通量快速分析,难以满足临床高效检测的要求。如果能以一次性的、轻便的纸基微流控芯片为平台,将电化学检测体系集成到微小的局部区域内,使工作电极阵列化,就可以大幅提高检测效率,节省成本。

4 结语

最近十年,新型精神类药物电化学检测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整个领域呈现出相当的广度和深度,颇具理论和实用价值。未来需重点关注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纳米材料修饰超微电极的制备及便携式微型电化学分析系统的构建。

猜你喜欢
玻碳伏安电化学
用伏安法测电阻
电化学中的防护墙——离子交换膜
电化学基础测试题
PVP-CdS修饰玻碳电极电化学氧化法测定微量盐酸黄连素
关于量子电化学
电化学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姜黄素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非线性伏安曲线问题解析
腌菜中亚硝酸盐的电化学检测
模拟生物膜上识别食品中铝离子毒性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