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凡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1]。课程思政从理念探索逐步向实践深入发展,深刻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谓课程思政,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纲要》等系列文件的方法和精神,以教师为视角,结合课程内部运行机制,思考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为什么要讲思政、讲什么和怎么讲,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实现人民至上的价值、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反思和回归的过程,确立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目标是具有“德智体美劳”素质结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立德”和“树人”是一体的,而“立德”在先,“立德”是根本,是灵魂,居于首要地位。而《纲要》在论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也是十分鲜明地将“价值塑造”置于首要地位,并重申“价值塑造”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备内容”[1]。“价值塑造”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发展”的土壤和阳光,滋润和涵养知识与技能是知识和技能“迁移”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课程思政的价值以“立德树人”为最高价值,但是,不止于此,还涵盖“知识传授”和“技能发展”的价值。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目标是多维的,包括德育、智育和技能教育等;同时,这些价值目标又具有层次性和位阶性,德育居于首位。“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4],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立德树人”,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价值塑造”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目的,而且是最高目的。实践中,一些地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解读,忽视价值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规律,将职业教育仅仅理解为“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学生价值、观念、伦理、情感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学生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尤其重要。
利用专业学科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传统。1993年,我国颁布的《中小学德育纲要》强调“各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其他层次或者类型化教育,如职业教育也不例外。2006年,《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理论上,我国教育学者称之为“间接道德教育”。新时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各行各业提出了全新严峻的挑战,因应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教育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途径,“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行动应运而生,并赋予“立德树人”鲜明时代内涵:一是价值的时代性。尽管时代不同,德育内容有所侧重,但是仍然涵盖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等。而课程思政以“思政”概念替代“德育”的概念,明确突破并超越了传统德育内涵,鲜明体现了课程思政价值的时代性,即“人民至上”。二是内容的时代性。课程思政内容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为重点,体现前述课程思政价值的时代性[1]。三是途径的时代性。课程思政强调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在建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逐渐开始体现了类型化教育的特征,但是,职业教育与其它层次或者类型化教育一样,与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具有深刻的结构关系,其课程同样具有鲜明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体现其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事业和服务改革开放的时代使命与担当,实现传统职业教育领域德育理念、内涵和方法的超越。
1882年,法国率先以立法的形式将道德教育列入课程,世界各国纷纷效仿。我国开设的专门的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5],是思政教育的直接形式,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方面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教育制度的保证;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系统、全面地传授,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等;有利于迅速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思维能力的发展。
但是,单一的思政课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诸多局限性:其一,把思政课程单列,与专业课程相提并论,反而容易让人们忽视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和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丰富,具有层次性、广泛性和复杂性,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层面,很难依靠独立的课程实现学生价值塑造的目标。其三,思政课程偏重思想政治基本概念、理论和结构的教学,与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存在一定距离,容易导致“知”与“行”的分离。
对于地形图测绘工作中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而言,具备一定的应用原理,具体可以阐释为:第一,开展地形图测绘工作以前,应结合具体的状况,确保无人机种类选用的合理性,并以测绘工作的具体需要,在明确地形图测绘的目标前提下,完成准确调试无人机相关功能的任务。第二,以具体地形图测绘的的内容为参考,事先设计出合理的无人机运行线路。设计时应在确保路线最短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无人机线路对测绘工作的不良干扰,同时提高相应的安全性使地形图测绘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轻,发挥出良好的测绘效果[1]。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人们尝试在思政课程领域强化专业学科知识内容,深入开展“三教改革”,尤其强调职业教育思政课程的独特规律,结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依然存在教学知识内容单一、教学主体单一和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态度或价值观的习得和发展,很难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和有限的实践教学途径实现;相反,通过各个学科的广泛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间接地生成学生的态度或价值,效果更佳。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明确提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6]。《纲要》提出“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1]。“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具有隐秘多样、层次丰富的特征,如何去梳理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育或者哪门专业课程,都要遵循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重心落实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1]等内容上面,通过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生专业技能,促使学生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奉献社会、国家和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较高法治素养和道德修养水平,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围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内容决定于职业教育类型化特质,尊崇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的结构特征,侧重于“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7]。
因学科专业化区别,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内容可以进一步细分,体现自身学科的概念特征、结构特征和逻辑特征。每一学科课程思政的内容都有不同的侧重,诸如,文学重人文情怀,史学重唯物史观和政治认同,经济学重经济思维,法学重法治理念,教育学重奉献精神,理学重理性,工学重实践,医学重伦理,艺术学重美育和文化等。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内在地包含着教师、教材和教法等要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讲思政,应该赋予这些课程要素以“思政价值”,即体现课程本身以“德性”,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切实做好教师提升、教材建设和教法变革。
1.教师提升
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为更好实施课程思政,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根本任务,需要从政治、情怀和专业等方面实现教师素质提升。一是砥砺政治品质修养。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应该丰富政治知识、提升政治意识、强化政治修养和提高政治水平,方能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思政的高度,否则,很难发展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二是厚植情怀。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有博爱、大爱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心系世界、国家、民族、社会和学生,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深刻正确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后面的精神、价值和理念,才能倾注心力去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厚度。三是深耕专业。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有真知灼见,才能从容自如、高屋建瓴地进行“知识传授”“发展能力”和“塑造价值”,体现课程思政的深度。
2.教材建设
无论是自然学科的教材还是人文社科类教材,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教材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来自教材本身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是编写或者选择适合教材,《纲要》指出“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1]。首先,要尊重专业学科的认识规律;其次,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论;另外,还要专注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等。
3.教法变革理念
教学方法诉诸“立德树人”“人民至上”的课程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教法本身具有“德性”,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学科教学如果简单地将知识和技能理解为一般意义的工具,忽视其社会价值,粗暴地片面灌输,或致学生养成极端个人主义观念,成为现代社会虚伪、自私、偏执和狭隘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相反,专业教学树立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观,建立交互主体性的课程机制,引入参与、讨论、探究和实践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投身社会、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学生将养成开放、平等、自由、包容、进取、创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发展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观念。
要发挥职业教育课程塑造价值的隐性教育的独特效用,关键是把握三个重点,即注重价值挖掘,实现价值生成,尊重价值层次性。
1.注重价值挖掘
柏拉图《泰阿泰德篇》关于知识的定义是“真实的信念,加上解释”[8]。知识有自身独特的概念、结构和逻辑,因此,知识不仅体现为经验本身,还体现为思维、精神和价值。技能也不仅体现为诀窍本身,还浸润着情感和态度,有温度,有情怀。知识和技能所蕴含的思维、精神、价值、情感和态度是根本,是内核,是“立德”和“树人”的不竭源泉。同时,因为它们隐藏在知识和技能背后,是潜在的、隐秘的和间接的,所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于价值塑造、“立德树人”十分关键。
一是挖掘精神。首先,职业教育专业知识本身蕴含深刻而丰富的价值内容,如法学,包含“自由”“正义”“平等”“秩序”和“效益”,都是人们内心深处所珍惜所看重的价值内容。其次,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形成历史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可以提炼出科学精神、奉献精神、专业精神、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如布鲁诺对“日心说”的坚持,源于他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
二是挖掘思维。科学知识或理论,运用专业的概念、结构和逻辑体系,认识、解读和改造人类的生活世界,揭示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深刻的结构关系,这些科学知识或理论,本身就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演绎的过程和结论。
三是挖掘情怀。人文知识甚至自然科学知识后面蕴含广泛而深刻的人文情怀。“当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有助于诊断人类所遭受的各种痛苦,有助于医治这些痛苦,它们就成为道德探究的工具。”[2]发现并揭示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专业对于人类社会具体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大爱、博爱的人文情怀,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热情,鼓励学生学习知识报效家国,鼓励学生发展技能回馈人类社会。
四是挖掘能力。职业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发展本身可以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并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积极人生态度,形成健全人格等。
2.着力价值生成
人本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即需要贯彻的教学计划或者需要执行的教学“指南”;课程已经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是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成长的过程[9]。职业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诀窍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是沉睡的、平面的,需要专业课程去唤醒、去立体化。建构交互主体性课程,尊重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去探究,去领悟,去实践。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学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唤醒内心的人性之美。除了对前述教材、教师和教法等进行思政元素赋能外,教师或许还可以尝试在专业课程中交叉运用以下方法。
一是提炼升华。立足职业教育专业学科的自身规律,顺势而为,画龙点睛,直接呈现具体的“思政元素”。思想价值是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母体,是它们须臾不可或缺的部分,讲述专业知识和理论时,要提炼升华知识和理论的精神价值内涵,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讲述概念和结构时,要演绎概念之间和结构之间的逻辑,提炼升华思维,引领学生学习、探讨并习得专业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辩证思维;引领学生掌握专业工具思维等,如习得经济学的经济思维、法学的法治思维、历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和实证思维等;并在对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能力训练时,明确提出态度、情感、能力和价值层面的要求与发展目标。
二是叙事铺陈。精巧叙述职业教育专业学科发展进程及相关领域的人物与事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态度同理、价值认同。发挥英雄人物示范效应。职业教育课程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发现者、科学技术发明者、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军人物和行业大国工匠等是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正面价值示范作用,讲述职业教育课程所涉知识和理论的发现者、科学技术发明者、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军人物和行业大国工匠的生平、思考、观念和人生选择,可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运用经典事件启发效应。职业教育课程科学知识、理论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具体的社会经济活动总是和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这些事件蕴含丰富的人生思想,包含丰富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讲述出经典事件的人物、细节、冲突和情感,凸显戏剧性,使之具有丰沛的情感和强烈的感染力。
三是知行合一。职业教育课程进一步体现类型化特征,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等,在生产劳动中发展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生成积极进取的态度、知行合一和合作奉献的社会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
3.尊重价值层次
课程思政是“三全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相向而行,共同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协同效应,来自课程思政价值塑造的差异性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即与思政课程相比,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具有实践性、具体性、针对性、专业性和生活性等优势。
首先,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价值塑造的方法差异。从内容角度来讲,思政课程偏重理论概念、结构和逻辑,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和系统性,课程思政则偏重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技能及其形成过程所蕴含的价值;从功能发生的特征来讲,思政课程直接塑造核心价值,是显性的道德教育,课程思政间接塑造核心价值,是隐性的道德教育。其次,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价值塑造的层次差异。思政课程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价值内涵具有顶层、全局和核心的层次;课程思政立足教育类型、专业学科知识和专门技能,塑造学生价值,其价值内涵具有教育类型特征、学科特征和技能类型特征,与思政课程处于不同层次。课程思政所实现的具体的价值,实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迁移,是“立德树人”的落地落实、落细、落小,须臾不可或缺。
尊重课程思政价值塑造内容层次性和方法的差异性,要求课程思政恪守内容、方法和功能的结构边界,不越俎代庖,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守好责任田”,发挥自身塑造价值的差异化内容、方法和功能的优势。同时,不能错误地将课程思政理解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泛化,否则,会在教学实践中牵强附会,生搬硬套,陷入“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丧失课程思政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