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淑俊 孙 慧
“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元功能中的一个重要概念。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马泰修斯(Mathesius)首先提出主位概念。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Halliday)把主位的概念融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他提出,一个句子除可以按句法结构划分为语法上的主语、谓语等以外,还可以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对话语进行语义上的切分,这就是“主位”与“述位”。主位是小句信息的起始点,述位是关于主位的阐述内容。主位的选择保证了语言的可接受性,并体现了作者所选择的信息传递模式[1]。
英国语言家和翻译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韩礼德的这一理论本身即可作为一种工具,把原文本和翻译联系起来。蒙娜·贝克(Mona Baker)在她的著作《换言之:翻译教程》(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中,比较了布拉格学派和韩礼德学派的主位结构及信息结构,并把其引入翻译中。
主位选择(thematic choice)指的是选择哪个成分作为小句的主位。句子成分也叫句法成分,指的是句子的组成成分。在一个句子中,可以根据词和词组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现代汉语里的句子成分主要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现代英语的句子成分主要有八种,即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足语和同位语。
在韩礼德的模型中,主位选择是通过将其中一种成分放置到句首来显示的。主位选择是具有意义的,因为它表示说话者或作者的出发点。但是,其中一些选择比另一些选择更有意义,因为他们更具标记性[2]。汉语和英语对于主位的选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一异同的比较研究将会帮助译者处理不同情形下的翻译问题。
不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主位的成分都不是随机选择的。一般来说,选择哪个成分作为小句的主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子的类型。在汉语的陈述句中,主语、宾语、状语或定语通常是主位;而在英语的陈述句中,主语、宾语、状语通常是主位。
在英语中,代词it和副词there可以作句子的主位,但没有实际的意思,例如“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take part in the camp”“There was yet a visit to the museum”。而中文中没有这种情况。不过,在中文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及其他成分可以作为主位。例如“举办一个大赛并不简单”“凉透了也是活该”。这样的用法在英文中却不常见。
主位可以分为非标记性主位(unmarked theme)和标记性主位(marked theme)。标记性意味着某些现象的出现是非典型性的。一般情况下,主语就是句子的主位,除非有选择其他成分作为主位的充分理由[3]130。因此,如果一个句子的主位和主语重合,就是非标记性主位;如果主位和主语不重合,就是标记性主位。比如在“Our team won”这个句子中,our team是主语也是主位,won是谓语也是述位。这表明,该句的主位-述位和主语-谓语是完全重合的,是非标记性主位小句。而在“Slowly she walked to the door”这句话中,主语是she,主位却是slowly,主语和主位不重合,是标记性主位小句。
由于主位-述位的区分是基于文本的,主语和主位的重合情况也会因文本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英文中主语和主位的重合情况要多于中文,即英文中的非标记性主位所占比例更大。根据王跃洪的研究,英文和中文的非标记性主位小句所占比例分别为57.7%和40.1%[4]。据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泊森(Jesperson)统计,英文中的非标记性主位小句的比例是83%-97%。而据赵元任统计,中文中的非标记性主位小句包括“是”字句和“把”字句,所占比例是50%左右[5]。
在英汉翻译中,相较于标记性主位,非标记性主位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因为可以保持原文的结构,达到主位的对等。例如“He was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in my class”可译为“他是我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但是要注意两种情况:第一是零主语的翻译,第二是代词的翻译。
中文经常会出现零主语的小句,例如“她究竟觉得人家来了,一杯茶水都没有,太不成话,还是到小茶馆里沏了一壶水来了。找了一阵子,找出一只茶杯,一只小饭碗,斟了茶放在桌上”[6]。其中第二个小句,就是没有主语的,潜在的主语是前一句的主语“她”。而英文中是不存在这种零主语的情况的。
中文和英文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文是话题优先型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而英文是主语优先型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话题不只涵盖小句范围内的信息,也涉及小句范围外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在提出一个话题后,接下来的小句主语可以省略[3]143。零主语小句更广泛地存在于中文文本中。因此,相较于英文,中文更依赖于读者对于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应避免过多地使用主语。“He is not well today, but he still comes to class”[7],如果译为“他今天身体不舒服,但他还是来上课了”,就显得有些冗余。如果把第二个主语“他”去掉,译为“他今天身体不舒服,但还是来上课了”,更加简洁通顺,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情况是,在提到相关信息的时候,中文并非总是避免重复。虽然中文会省略主语,但却不如英文那么常用代词来代指已知信息。因此在英汉翻译中,经常需要把代词译为所代指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例如“Hong Kong well knows the advantage of critical mass over ambitious competitors that protest to try harder. It has had that relationship with Singapore for years”[8],如果译为“香港十分清楚,尽管许多竞争对手扬言要更加奋发图强,但它在诸多重要领域仍占有优势。它与新加坡多年来就一直处于这种关系中”,也是不错的,但是代词“它”出现了两次,不太符合中文的行文特征。第二个句子中的主位it指的是第一句中提到的“香港”,因此可译为“香港十分清楚,尽管许多竞争对手扬言要更加奋发图强,但香港在诸多重要领域仍占有优势。香港与新加坡多年来就一直处于这种关系中”,这样更符合中文的特点,也更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有时候也可以省略代词,例如“I borrowed a book from the library. It is about the history of porcelains”,如果译为“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它是关于瓷器的历史的”,会显得不够简洁流畅。第二个分句的主位it指的是“这本书”,译成中文时可以把主语省略,译为“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是关于瓷器的历史的”,或者“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瓷器历史的书”。
在任何语言中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并不是为了自身意义,而是为表达某种情形或作为上下文的一部分而存在。一个句子内部成分的排列顺序并不是偶然的,这体现了作者传达信息的方式。主位结构是篇章意义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对主位的选择及主述位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信息的轻重缓急的辨别以及对读者在阅读时的反应的预期设置。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重现作者安排的信息传递方式,使译文和原文在意义和形式上均达到对等。但是也应注意到两种语言的差异,灵活处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