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估
——以龙门石窟为例

2021-03-07 15:52尚泽雅
文化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石窟文化遗产

尚泽雅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493),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建造,开凿时间长达400多年,规模宏大,南北长达1千米,今存有窟2345个,造像10万余尊,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因为龙门石窟是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建造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其保存了许多实物资料和历史文字资料,这些石窟造像和文字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的风貌变化,推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与创新[1]。

一、有关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研究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购并行为产生出了价值评估这一概念。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不断加快,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问题。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在1995年开始了对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并且在1998年组织了以经济和遗产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会,确定了文化遗产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国内有一部分关于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的文章和书籍,大多讨论的是经济价值、环境价值、文化遗产的利用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等领域。也有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对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如复旦大学的黄明玉所写的博士论文《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就尝试把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关联的价值体系、评价的制度与方法进行记录建档,这些论著为研究龙门石窟遗产价值提供了借鉴,并从遗产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科学价值等许多角度对龙门石窟进行研究[2]。

二、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

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监测、研究与维护时,一定要把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作为首要工作,这是我们进行后续一系列工作和研究的重要前提与依据。之前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大多以定性评价为主,但是定性评价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石窟后续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我们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进行价值判断。本文以龙门石窟为例,通过对其定性与定量价值的探讨,尝试为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工作提供实践方法。龙门石窟的实物资料数量庞大,艺术造型精美丰富,根据其所蕴含价值的复杂多样,可以将龙门石窟的文化遗产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可利用价值、经济价值三方面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

(一)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是指文物本体所具有的价值,其在文化遗产中主要指的是存在的普遍价值。以龙门石窟为例的文化遗产包含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三个方面。

1.历史价值

北魏孝文帝信奉佛教,他在493年下令迁都到洛阳。随着都城的迁移,信奉佛教的孝文帝把佛教思想带到了洛阳,佛教的发展中心随之转移。孝文帝下令在洛阳修建寺院和僧庙,还在洛阳南边的伊河两畔开凿石窟。由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一个雄浑壮丽的大型石窟群慢慢呈现在人们眼前,在人类历史刻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明帝时期开凿的石窟大部分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之上。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的古阳洞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的洞窟,这一年正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那一年;宾阳中洞的停工则标志着北魏时期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北魏时期历时三十五年进行开凿石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窟造像的兴盛时期。唐代从开国到盛唐的一百年间,是龙门开凿石窟的第二次高峰。这一时期的石窟大体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自南而北开凿。武则天特别信奉弥勒,在此期间开凿的造像多以弥勒佛为主尊。在唐朝时期的开窟造像里,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万佛洞、潜溪寺等。705年武则天去世,弥勒造像也随之消失,石窟开凿的第二个高潮结束,继而龙门石窟从辉煌走向了衰落。

2.艺术价值

龙门石窟的雕刻造诣极高,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民族雕塑艺术,被世界称为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的建造始于北魏,结束于唐代,其石窟造像也体现出从北魏到唐代的过渡。北魏时期多为清秀消瘦的造像,早些时期的服饰多为偏袒右肩式的袈裟,后期逐渐变成了全身包裹衣服的“褒衣博带式”的服装。衣裙的刻画线条柔顺流畅、疏密结合、层次鲜明,给人以飘逸洒脱之感。到了唐代,造像的风格出现变化,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其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比北魏时期的石窟造像更加中国化和世俗化。受唐代社会的影响,这时的造像雍容华贵、圆润丰腴,风格大气端庄、典雅高贵[3]。

在雕刻手法上,北魏的刀法多是平直的,到了唐代,圆刀逐渐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3]。佛像的服装纹饰更加飘逸灵动,力士与夜叉的肌肉饱满,让人感觉充满了力量。龙门石窟的雕刻也反映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其中最为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其雕刻的字形端正典雅,让人感觉刚健有力。“龙门二十品”的艺术价值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

3.科学价值

石窟寺是我国传统文物类型之一,对于石窟的保护既有利于为其他石质文物的保护提供经验和方法,也可以为同类型文物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如今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飞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尤其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

龙门石窟的保护人员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在日常的保护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保护技术。国家文物局在2013年批准龙门石窟病害现状调查项目立项,2018年完成项目报告验收和结项工作。这一项目为龙门石窟的保护、管理、监测、规划、信息化建设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石窟保护的重大突破,加速了中国石窟寺文物类型研究的步伐。除此之外,龙门石窟独有的石刻造像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时期的文化水平和社会的发展状况[4]。

(二)可利用价值

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可利用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对龙门石窟的可利用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可以采用定量价值评估方法,评估主要是侧重于遗产的遗迹遗存的价值、保存与利用的价值等内容[5]。

为做好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于2001年11月正式签署,于2002年1月开始实施。2002年3月,洛阳市政府为了实现对龙门石窟文物的统一管理与整体保护,成立“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区龙门风景名胜区管理局”;2004年,召开了“龙门石窟国际学术讨论会”,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对石窟的保护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讨[6]。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对石窟的地形进行测绘调查,全面了解石窟的环境和伴随的病害类型,观察是否有风化、生物侵蚀、渗透等问题,并对病害进行研究;第二阶段是对挑选出来的3个石窟进行保护修复实践,根据这3个石窟的实验情况来为整个龙门石窟的保护提供实验数据和经验。另外,龙门石窟研究院还召开了“龙门石窟保护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石窟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有关领导[7]。

(三)经济价值

龙门石窟的经济价值评估包含直接经济价值与间接经济价值两方面,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应该是全面而客观的,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也逐渐成为一种经营和消费的手段,所以经济价值是龙门石窟价值评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5]。

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名。近些年,人们更加重视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加大。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龙门石窟接待的旅游人数逐年增多,旅游业迅速发展也使得当地的经济收入显著提高,旅游门票的收费也成为龙门石窟的主要收入[6]。原先因为龙门石窟的旅游门票价格较低,收入太少,管理和保护经费严重不足,文化遗产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修缮。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提高和龙门石窟知名度的加大,有关部门调整了旅游门票的价格,门票收入增加为龙门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资金,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带动了洛阳市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灿烂的艺术结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文化水平。文化遗产中保存了大量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和信息,其蕴含的价值也为后人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条件。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的宝贵实物,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石窟文化遗产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龙门石窟
与文化遗产相遇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夜宿石窟
活态文化
初探中国四大石窟艺术
夜宿石窟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