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航
目前,我国对于非遗的保护还停留在初级保护措施上,没有根据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活态保护是一种对非遗加以利用,使得非遗可以发挥更多价值的保护方式,借助活态保护进行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可以对手工技艺类非遗在新时期的保护与继承起到一定作用。基于活态保护视角,进行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旅游利用,可以扩大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传播途径与范围,增加人们对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了解。
活态保护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非遗保护措施,它从矛盾关系与机制设立模式进行非遗保护的探究,充分对非遗保护的形式进行认知,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内容,有助于非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1]。因此,在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中采取活态保护的措施,可以促进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但是,由于活态保护理论尚未形成,面对我国非遗濒临的危机,本文是从旅游利用角度提出手工技艺类非遗进行活态保护的措施,希望为我国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继承提供一定帮助。
一是具有外化性。非遗是依附于手工艺技术而存在、传承与发展的,它可以具化为某一个具体的手工艺实物,使得其传承具有一定的依据,提升保护力度。二是具有地域性。它可以根据不同地域资源、文化、历史等形成不同的手工艺作品,体现了不同地域的人民智慧结晶。三是具有生活性。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又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它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具有延续性。它是随着我国社会、历史及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承载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使得我国民族文化、手工技艺得到相应延续。五是具有包容性。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结合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特点,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融合了不同手工技艺、艺术品位、思想状态等,使得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文化内涵丰富,适合旅游市场开发的需求[2]。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开发,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逐渐提升,旅游业需要根据游客的需求深化旅游产品内容,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带给游客不同的体验。把手工技艺类非遗纳入旅游产品中,一方面可以带领游客体会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及民俗,增加游客的体验感与新鲜感;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游客的审美,激发游客学习手工技艺的兴趣,有助于我国手工技艺在新时期不断发展。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手工艺制品制作的时间与效率,部分传统手工技艺未及时更新传承及发展模式,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旅游利用活态保护观念的提出,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和途径。将旅游与手工技艺进一步融合,为游客了解、学习与传播我国传统手工技艺提供了机会,不仅帮助游客不断提升艺术修养与文学素养,还进一步保护与传承了我国传统手工技艺。
手工技艺类非遗可以生产出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商品,增加了旅游商品的多样性,使得旅游商品具有独特的魅力。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购买手工技艺类非遗商品。一方面,可以在购买过程中了解我国手工技艺类非遗,向游客宣传传统文化技艺,提升游客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符合我国当代人民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需求,符合游客的喜好,能够激发游客对其了解的积极性,并吸引游客主动学习手工技艺,进而创新其保护与传播的途径[3]。
旅游利用是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与发展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提高旅游利用率。但是,由于手工技艺类非遗制作的人工性与技术性,生产效率得不到提升,需要手工技艺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手工技艺产品不多。旅游利用的方式创新了其保护与传播的方式,但是,由于手工旅游商品的制作效率不高,影响了旅游利用的效果。
我国不同地区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增加了不同地区旅游的吸引力。但是,随着特色旅游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的景点为了提高吸引力,会出现手工艺品同质化的现象,不仅降低了手工艺品的吸引力,不利于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也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降低了游客对于手工技艺制品的喜爱。
旅游利用在手工技艺类非遗中的应用,是借助旅游吸纳更多游客,让旅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其独特魅力,从而增加游客对于手工艺品制作的兴趣,为手工技艺的传承提供更多人力支持。但是,部分旅游景点为了接纳更多游客,只是引导游客进行浅层次的手工技艺制作体验,并没有带领游客深度感受手工技艺制作,降低了游客学习手工技艺的兴趣,导致游客不能正确认知其蕴含价值,从而降低了游客进行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的贡献。
手工技艺类非遗对于原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其产生与发展会依据原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结合原生环境、社会环境及传承人进行手工艺品的介绍,可以丰富旅游内容,并在调动游客积极性的基础上进行手工技艺类非遗的讲解与宣传,不断激发游客的自觉保护意识。但是,部分旅游景点并没有基于保护需求整合,旅游资源,手工技艺类非遗与原生态环境脱离,导致游客缺乏对其缺乏全面的认知,降低了旅游利用保护的效果。
人是手工技艺类非遗活态保护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把旅游利用纳入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把人作为核心,增加旅游景点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从其制作工艺、内涵、代表价值等方面着手,为游客进行相应讲解,帮助游客正确认知其发展现状与价值,增加游客对保护与传承的兴趣,加大保护力度。
活态保护具有相对的“动态价值”,可以根据手工技艺类非遗的要求,进行手工艺产生的动态展示与利用,增加手工艺品的生命力,从而吸引游客的关注度。在活态保护视角下,可利用手工技艺类非遗旅游的开展,做好二者之间的工作结合,丰富旅游的内容与形式,今后可借助旅游途径动态展示手工艺品,创新传统保护方式,增加保护宣传的效果。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文化与精神追求逐渐增加。为了满足人民的追求,旅游业应不断丰富内容与形式,带给游客不同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旅游。活态保护理念与旅游业的发展理念相符合,旅游业可以结合游客的需求,针对游客开展相关保护工作。在活态保护理念下宣传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结合游客的偏好,宣传手工艺品体验形式、制作形式与文化内容,不断增强游客的文化与精神体验,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逐步提升手工技艺类非遗在旅游中的价值。
旅游资源整合为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文化旅游的真实性,借助原生态环境,讲解其制作流程、文化含义、发展现状等方面,提高宣传效果;还可以提高游客的直观感受,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从而提高游客的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意识[4]。旅游业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开放性展示手工艺品生产场景,吸引游客的注意力,然后根据游客的兴趣,鼓励游客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体验过程。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的个性化设计,丰富旅游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可以让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手工技艺类非遗的魅力,消除游客与手工艺品之间的隔阂,加深游客对其制作过程、文化、特色、发展问题等方面的了解,使得游客可以主动投身于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工作中,进而达到提高旅游经济又促进保护效果完善的目的,有助于二者的合作共赢。
综上所述,手工技艺类非遗融合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结晶,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加强对活态保护的研究工作,可以把旅游结合在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中,一方面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宣传途径与关注度,发挥其自身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逐步弥补传统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得手工艺品逐步进入我国市场,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国家经济提升作出更多的贡献,还可以提高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效果,缓解其保护与发展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