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

2021-03-07 11:58徐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母国跨文化留学生

徐姜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 110122)

跨文化交际,属于文化融合、文化交流的表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加强,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来华留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不仅推动着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同时也迫使高职院校积极适应新变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学习,能够迸发出新想法与新方法,开阔视野。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大,在交际与交流中,可能会出现言语冲突问题,导致言语方式与内容的接受度降低。因此,必须深入分析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

1 高职院校来华学生跨文化交流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1.1 语言文化适应困难

为了学习外国文化,应当掌握其语言体系。留学生在来华学习前,必须解决好语言问题。按照现有数据显示,多数来华留学生将汉语专业作为首选,即使选择其他专业,也会辅修汉语言课程,这样才可以与其他人员交流,并且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中华历史悠久,汉语的字词都具备相应内涵与典故,理解难度大。除此之外,作为表意文字,汉语书写的区别比较大,难度较大,尤其表现在书写习惯方面。在最难学语言排行榜中,汉语言排列第一位。汉语言学习难度大,且其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育模式为主,因此来华留学生认为学习过程枯燥,加大了跨文化适应难度。

1.2 生活习俗适应困难

自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发展速度加快,学校硬件设施朝着国际标准看齐,学校公共设施、生活条件,也可以满足留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良好基础条件。然而,中国习俗、饮食、礼仪对留学生的挑战较大。由于特殊国情与历史,高职院校采用隔离管理方式,分开中国学生和来华留学生。采用人为隔离方式,强调留学生的生活习俗与中国不同,缩小了留学生的交际圈,使得他们只是与本国人交流,背离了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初衷[1]。

1.3 社会文化适应难题

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文化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国外人员认为中国具有特殊神秘感,留学生在中国的时间越长,对社会文化的了解越深刻,因此神秘感也会消失。留学生习惯通过母国文化,对中国社会文化进行判断和衡量。由于自我文化倾向原则,留学生在面对中国社会文化时,如果我国社会文化表相与其母国文化价值取向一致时,留学生则容易接受和认可。但是当二者存在冲突时,留学生则会排斥此种文化。

1.4 学习文化适应困难

尽管中国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然而高职教育却仍是文凭教育、应试教育。此种教育形态下,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一味地讲解和灌输知识,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中国教育具备严格的考试制度,且作息制度规律。非应试教育的留学生在师生关系上不同认知,认为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主体,应当处于平等交流状态,并且也将这种思想观念落实到了课堂教育中。当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时,则可以增加互动交流机会,增加课堂教育活跃度。反之,则容易导致留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2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培养的阶段性

为了帮助留学生消除跨文化适应困难,必须注重文化自觉。由于文化自觉属于过程内容,因此必须掌握不同阶段的重难点,在此之后基于文化自觉,指导留学生适应中国文化,便能够调试好不同阶段的认知与状态,避免进入跨文化适应误区。

2.1 阶段一:文化尊重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个人会通过自身好恶,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判断,以此选择是否尊重他人。当个人具备超常能力时,就会获得群体性尊重。需要注意的是,此种好恶评价并非固有规则,而是受到个人性格、爱好、品德等因素所决定。从本质上看,人类互相尊重,主要是每个人具备尊重权利,能够获得其他人的尊重,与品德、财富、地位等因素无关。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表达,也适应以上规律。不同文化都具备内涵与价值,处于平等地位,并无优质与劣等之分[2]。因此,留学生来华学习,必须具备文化尊重意识,不仅要尊重本国文化,还要尊重中国文化。

2.2 阶段二:跨文化理念

跨文化理解,是个体基于母国文化经验,认知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且将其他国家文化认知信息,逐渐纳入母国文化体系中。当母国文化、其他国家文化存在较多相同点时,则跨文化理解难度小。全球化发展中,多数人员在跨文化交际时,都注重规避其他国家禁忌,属于文化理解的初级表现。深层跨文化理解,要求个体全面认识母国文化,避免与其他国家文化对照时,由于了解不到位,从而产生偏差[3]。个体在观察和理解其他国家文化时,应当基于文化语境,认识和理解母国文化,同时也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在文化交流碰撞中,逐渐找寻出发展出路。

2.3 阶段三:文化包容

个体母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存在异同点时,部分人员认可“文明冲突论”,采用相互斗争方式应对文化差异,对于其他国家中的异点,秉持敌视、排斥态度,希望以母国文化压倒对方。部分人员则认可“文化自觉论”,以平等、平和态度,有选择的忍耐其他国家文化中的异点,包容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分析人类发展历史可知,文化斗争都不会产生好结果,只有实行文化包容,才可以实现共赢。来华留学生只有采用尊重和理解的心态,看待母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异同点,才能够进入到文化包容阶段,不会出现斗争与冲突。

2.4 阶段四:文化共生

关于多文化共生的定义,日本国家认为:不同国籍、民族背景的人员,应当承认民族差异,建立平等社会关系。此种理念注重文化间的平等性,同时认可差异性与多样性,但是没有关注到不同文化的共通价值与理念。尽管不同文化存在差异,但是人性却相通,具备基本伦理、底线伦理。如果不遵循基本伦理,也不会形成鲜明文化,更不用谈及文化平等[4]。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找寻母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共通价值理念,能够将不同文化放在平等地位。通过认知和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再次审视母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注重解释母国文化,且不同文化可以相互论证,消除跨文化适应困难。

3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培养策略

按照相关调查显示,不同国家间存在明显文化差异,留学生在心理、社会文化、学习方面对跨文化适应存在着持续、动态的变化。面对跨文化适应性挑战,需要采取科学化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3.1 提升留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第一,注重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对于来华留学生,由于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不同,会面临复杂的心理问题。学校应成立组织机构,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充分给予留学生人文关怀。针对留学生,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他们由于文化差异所致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咨询与疏导服务,使其能够以健康心态适应生活。注重与教师、学生交流沟通,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帮助留学生完成基本学业。建立爱心互助小组,在寒冷冬季来临前,为热带地区学生捐赠寒衣,让留学生感受到温暖。建立留学生自律会,加强自我管理,充分给予留学生自主权,使其能够克服心理障碍,不断提升抗压能力。注重建立留学生第二课堂,组织留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将课外活动与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使留学生能够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与文明,加强文化认同感[5]。为留学生营造中国文化氛围,能够从心理上适应中国文化。

第二,提升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对于留学生而言,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能够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注重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规范,以此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学校管理人员,不仅要为留学生寄送录取通知书,同时要寄送入学手册,使留学生了解学校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知识,能够从心理上对学校产生好感,缩短来华学习的心理适应、生活适应时间。由于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管理人员也应当了解生源国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防止出现管理误区与矛盾。学生管理人员,还应当帮助留学生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包括心理与生活不适,确保留学生以积极态度,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

第三,引导留学生正确看待母国文化:文化对个体生存的影响非常大,但是文化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当个体始终处于文化氛围中,就不会主动审视自身文化。例如,空气对人类的影响,当没有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时,人们也不会在意空气问题。留学生进入中国后,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便会意识到母国文化对自身的长期影响。正是由于存在母国文化影响,导致多数留学生不太适应来华生活。因此,留学生会重新认识母国文化习俗,比较母国文化、中国文化,尝试找出异同点,并且审视自我对母国文化的态度与行为,深度了解母国文化的发展。

3.2 加强留学生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留学生汉语学习成果,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要注重加强教师培养,关注汉语教学的质量。汉语教师,应当参与多学科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强化多元化文化意识,防止教学活动中产生矛盾和问题。教师可以选用讨论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避免传统灌输式教育弊端,注重跨文化互动与交流,进一步加强汉语教师教学质量,还可以提升留学生学习效果。教师也应当加强思政教学能力,在汉语言教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引导留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使留学生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在留学生综合汉语教学中,不能过度讲解语言知识,可以采用文化融合讲解方式,使留学生体验中国传统绘画、戏曲、剪纸等文化内容[6]。教师也可以应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引导留学生使用汉语介绍自己。注重不同国家的交流与互动,可以帮助留学生了解和体验多民族文化,使教学课堂具备多价值、多文化优势,消除跨文化适应性问题。

第二,提供学业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小班化教学方式,为留学生提供互动交流机会。教师要注重留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情况,对于学困生,应当进行针对性辅导与指导。针对专业学习的留学生,必须注重汉语训练教学,注重提升留学生汉语能力,进一步加强学业、文化适应能力。采用评优评先方式,选拔品德高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留学生建立互助关系,实现学习和生活的互助。教师也可以安排英语口语佳的学生,帮助留学生解决生活难题,使留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新环境,不断提升汉语、专业学习积极性。在留学生语言学习阶段,学校应当及时更新硬件、软件教学设施,满足课内外学习需求。针对相关专业留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应当开展专业实习,并给予帮助和指导。

第三,建立学术支持体系:留学生的学术适应能力普遍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学术支持体系,处理好学术适应问题。学术支持体系,涉及以下几点:首先,以年级为单位。学术适应难题,多出现在留学时间比较长的学生群体中。专业课程难度增加,学生会面临毕业考试、学位论文压力。因此需要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学术支持小组。其次,以课程为单位。由专业教师组建学术支持小组,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与内容的指导。最后,以语言为单位。针对留学生,可以使用汉语与教师交流,但是无法应用汉语实现专业学习,尤其是学术写作。为了处理好留学生汉语写作难题,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双语教学,允许留学生采用英语书写学位论文。考虑到汉语言专业学生群体大,因此可以建立语言支持小组,包括口语与写作、学位论文写作、网络交流与个人咨询等,由此处理好学术适应难题。

3.3 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社会文化融合

第一,注重留学生教育发展:对于来华留学生,应当注重教育发展问题,建立国际交流学院,形成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与规范。针对来华留学生管理问题,应当设置多人员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开设微信工作群,确保信息交流通畅,处理好留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问题。学校应当组织中国学生,建立外国留学生志愿者协会,帮助留学生解决好学习与生活问题,使其能够融入中国文化环境中。可以通过举办双语角、汉语演讲比赛、美食节等活动创造汉语交流情景。高职院校定期开设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如包饺子、绘画、戏曲、武术等,使留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

第二,实行趋同化管理:我国出台了关于留学生教育规范问题的文件,强调实行趋同化管理。针对教学趋同化,当来华留学生完成基础汉语学习,并且通过汉语言考试,进入到专业学习阶段后,考虑到教学体系的特殊,可以将留学生教学计划,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中,并且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组成一个班级,使用相同教材、教学方式、考核方式。除教师趋同化外,也应当关注管理与服务趋同,采用管理中国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严肃处理无故旷课、违规违纪的留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将留学生、中国学生安排到同一栋宿舍楼。学校食堂要了解不同留学生的饮食习惯,提供多样化的饭菜品种,并且引导留学生适应中国饮食。趋同化管理,并非等同化管理,学校应当平等看待中外学生,并且尊重文化差异、习俗差异。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此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差异大,学校应当遵循审慎、公平、 合理等原则,基于协同育人理念培养来华留学生,为其提供学习与生活上的帮助;并且创造条件,使留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与中国学生交流互动,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加强教育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建立双语角,能够使留学生了解到多国家文化,结交更多的中国朋友,能够不断加强汉语语言应用能力。趋同化管理,可以加强留学生的归属感,提升国际化教育质量,使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生活。

4 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既要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能力,还需要建立多种文化交流桥梁。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可以处理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难题。为了提升留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留学生心理适应力,可以从加强心理疏导、提升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引导留学生正确看待母国文化等方面入手。同时注重留学生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提供学业指导、建立学术支持体系。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优化管理模式,促进社会文化融合,这样才可以全方位处理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猜你喜欢
母国跨文化留学生
母国环境规制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私营军事安保公司人员责任追究之困境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ODI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区域吸收能力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