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尔“人与文化关系”的思考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2021-03-07 11:58:46吴伟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卡西尔创造性育人

吴伟玲

(湛江科技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

卡西尔认为人的本质不能被理解为固有的事物,而必须被理解为不断生成的过程。正是以人类文化作为参照系统认识人类自我,从而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不断生成的过程,卡西尔揭示了人的创造性;对人创造性的崇拜,是卡西尔人学思想的又一核心。以他看来,创造性是人特有的文化本性,人的创造性体现在文化与人之间相互创造的辩证关系之中: 一方面,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即人化,文化体现了人的创造性,文化是人主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化又创造了人,人化既文化,人化体现了文化的创造性,人化意味着人通过文化创造自己的本质。

1 卡西尔的“人与文化关系”

1.1 文化与人的创造性——人对文化的创造

卡西尔明确地对文化作了重新地定义:“我们称之为文化的东西,也许可以定义为我们人类经验之逐步向前的客观化,定义为我们的情感。情绪、欲望、印象、直觉、思想和观念的客观化。”[1]可见,“文化”是人类精神各要素的客观化过程,是人类精神的各种主观力量见之于客观对象的活动,是构造人类经验世界的必需的方式。卡西尔说:“自发性和创造性就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示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造他自己的宇宙——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 联结和组织、 综合化和普遍化的符号的宇宙。”[2]卡西尔从文化活动的3 个层面揭示了其所蕴含的人的创造性。即人对文化创造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动态性。整体性是指人在创造文化时候的思维的整体性,即情感、直觉和理智。多样性指人创造的多样性,人意志的能动作用的多样性和难以预测,使得文化创作被赋予了多样化。动态性指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地进化发展,文化也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的生成,因此文化的创造具有动态性。

1.2 文化与人的本质的生成——文化对人的创造

人类文化尽管是人类精神的客观化的活动,体现了人的创造性,但作为客观精神的世界,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发挥着独特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力量。卡西尔说:“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神话和语言、艺术形态以及关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概念的形式——符号,发挥着积极的、创造性的力量,这种情况是多种文化形态间对应关系的实质性因素。”[3]这意味着文化创造了人,对人来说具有本体的意义。文化对人的本体意义集中体现在各种文化形式的功能统一性上,功能的统一性是贯穿于卡西尔文化哲学始终的一条基本原则。所以文化即人化,人化即文化,共处于相互生成、转化的运动之中。文化形式功能的统一性既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共同性,又蕴含着人性的差异性与丰富性,促进人性的不断发展。人的本质永远处于自我创造之中,处于未特定化、待完成的状态,“人的劳作怎样,人的本质也就怎样;人的创造性活动如何,人性的面貌也就如何”[4]。如果抛开人的创造性、人的劳作,人与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就像卡西尔对于神话的认识一样,认为“整个人类文化是反映人类心灵的无限连续的符号形式,神话作为人类最初的那些心智的想象,是人类把握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神话是文化的,而不是原始的。”[5]

2 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2.1 把校园文化作为教育改革的载体——重视文化对人的创造

高校是全国各地人才汇聚的地方,人才的多样性和高校大学文化的多元性,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体现着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看作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作用,发挥其隐性教育的影响。由于校园文化主体——学生,他们这个群体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因此校园文化也具有创新性与多样化。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行为。

2.1.1 凝练大学精神文化,发挥精神育人功能

凝练的精神文化其实指大学应该形成本校的文化特色,有其文化精髓。这种精神力量能催人向上,并在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学生的价值追求、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使命感。人无精神不立,高校应加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在校园的传播,表彰典型和榜样,在校园内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比如,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奋斗校风,每个学生都为之理想奋斗,当社会出现丧文化或消费主义等思潮席卷时,受到积极向上大学精神文化影响的学生们能辩证地看待这些思潮,消除外界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因此,大学精神文化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凝练大学精神文化需要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形成校园特色的主流价值观。

2.1.2 优化大学环境文化,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优化大学的环境文化,就要统筹兼顾,全面建设,臻于完美,充分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大学环境文化可分为文化硬环境和文化软环境,具体来说,优化大学的文化环境,就要处理好文化硬环境和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关系,既要注重优化大学的文化硬环境,更要优化大学的文化软环境。文化硬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的建筑以及绿化等基础硬件设施,硬件设施的完善能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便利,也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文化软环境主要指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建设,如考研的风气,高雅文化进校园等。把有形硬环境和无形软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

2.1.3 建设大学行为文化,发挥服务育人功能

服务育人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服务贯穿于育人的整个过程,它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育人寄寓在服务的过程中,育人是服务的目标和保障。”服务育人不仅强调服务,更重要的是育人,在服务过程中渗透育人功能,在育人的同时又能提高服务者的水平。高校的教师、行政人员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服务的关系。其中,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也要针对学生的需求改革教学方法,进而影响学生价值追求和思想。行政管理人员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周到合理的管理为学生提供服务帮助。而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这种行为方式是人们的所作所为的具体表现,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受制度的约束和导向。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加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个队伍的作用和力量;二是需要加强载体建设,努力探索新载体,寻找新的育人路径。

2.1.4 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发挥管理育人功能

制度文化是其他文化的规范化,而大学文化则是在大学校园内形成,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规范和约束作用。它作为大学文化的主要运转系统,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创新发展。一方面,制度文化是高校办学和教学运转的关键,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如办学模式,特色专业、资源配置,师生的合法权益等;另一方面,它构成了全体大学人的价值追求、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制定正确规范的大学章程,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政策性文件,再结合该校的特点和办学方向,实事求是制定符合该校未来发展的规章制度。其次,制定管理条例,以学校章程为主体,以师生需求为对象制定相关的行政管理条例。最后,树立社会服务宗旨。完善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强调高校培育人才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接班人,强调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建设大学制度文化,要充分发挥管理育人功能,使制度管理既能体现公平与公正,又要体现激励与约束功能,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与荣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最终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

2.2 提升文化主体能力——重视人对文化的创造

人是文化存在的主体,是以自知、自主、自为的方式存在,产生了影响久远、渗透细微、扩展广泛的文化力,具有强大的文化理解力、凝聚力、内驱力与创造力等柔性实力。教育作为提升主体能力的实现路径,理应引导人以主体意识审视自身的价值、定位与本质,启发人、激励人增强文化力,进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终而实现文化自强。

2.2.1 提升主体的文化自觉

“觉”有知觉感觉、省悟明白、启发使人觉悟等含义。“自觉”则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就人的主体认知过程而言,“自觉”是自我察觉;就人的主体性确证程度而言,“自觉”是“与‘自发’相对,指人们正确认识并掌握一定客观规律的有目的的、有预见性的活动”[6]。基于对“自觉”内涵的界定,文化自觉则是人以自觉的方式,辨识、理解文化,是人的主体地位、价值不断确证与彰显的文化能力。在此,主体文化自觉的提升是以两种路径予以实现,一是提升人的文化理解力,实现人对文化的自主认知,即人对自身与文化的关系,由自在的意识状态向自觉意识的转变,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认知的转变;二是稳固人的文化张力,实现人对文化的自主省察,由文化认知向文化反思与思辨的转变,臻于领会文化的本质意蕴与本然价值,使人与文化之间构成内在融通、诠释与确证的关系。

2.2.2 增强主体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既是本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过程,认清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文化个性; 也是民族文化的“认异”过程,是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进行文化样式区分与文化身份辨识的过程。在此,把握传统文化的要旨,是要引导国人充分辨识传统文化的本然价值与特质。因此,教育在一方面要引导国人提升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要明确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与契合。“要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要注重引导国人提升文化自信的精神品格,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 价值观念固化为精神品格与文化气质,形成社会大众一致的文化心理特征、趋同的思维倾向与心理结构,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文化使命意识与践行能力,形成积极正向、刚健有为、崇德善行的社会文化氛围。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是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的重要一步,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更应该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前行鼓起风帆,吹响号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那么对于社会主义文化来说,它的旗帜和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引领社会的各种思潮和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首先,高校应采用新思维,创新教学内容,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将爱国主义贯穿于理论与实践、课堂内外当中。高校教师应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将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加以比较阐释并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 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相结合,取其精华加以创新并多维度比较分析,更加清晰明了地向学生阐述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内涵。教师生动形象的将爱国主义的内涵阐释给学生,引导大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爱国的重要性和对中华民族稳定统一、 繁荣发展及塑造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其次,高校教师要有广阔的视角。高校教师因身份特殊性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他们不断地扩大自身的知识视野、 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形成了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能够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内容,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能够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来剖析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以及行为实践。最后,高校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效果可以结合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爱国主义的影视宣传片、 新闻报道等,利用微博、 微信和QQ 等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以一种新颖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2.2.3 实现主体的文化自强

文化自强的过程是文化发展过程,更是人的发展完善与价值实现的过程。文化自强的实现,是人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既形成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精神文化统一体,实现了文化的体系完善、影响弥远与作用强力,又提升了人的主体能力,实现了人的文化自主、自为与自强。首先,要提升文化的内聚力。文化内聚力是面对多变、多样的文化发展态势,坚定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信仰,既不妄自菲薄自有文化的合理性,也不盲目否定他者文化的价值,形成具有坚实的内在文化核心的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文化内聚力的提升既要在社会整体层面以先进文化为方向引领,又要在个体生存层面以信仰信念为文化感召。其次,要提升文化的发展合力。文化合力是在文化共同体中,不同的人立足于自身的现实角度,形成了不同的意志、观念,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向作用成为交错繁杂的力,各种力体现了不同的主观意识与发展趋向,如同具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最终的确定性的方向与结果。最后,要增强文化渗透力。文化自强具有文化渗透功能,正如水滴与江河一般,在刚柔之际,渗透于个体的心理意识与人格之中,成为支撑个体存在发展的精神之根;内隐于民族的性格、文化意识之中,成为支撑民族发展延续的文明基因。高校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熟练操作网络平台并结合新时代先进文化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活跃不仅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结语

因此,高校要辩证地对待“文化与人”的关系,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通过教育加深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通过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增强对优秀文化的自信和自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卡西尔创造性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防爆电机(2021年5期)2021-11-04 08:16:36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原始现实与技术工具:卡西尔神话理论的政治转向
文教资料(2018年11期)2018-08-18 06:56:52
舍勒与卡西尔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恩斯特·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评析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视野(2014年17期)2014-08-25 03:38:36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