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旸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00)
《围城》是著名现代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描写了一大批20 世纪30年代曾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故事。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讽刺小说,书中大量存在的至今为人称赞的巧妙隐喻和妙语显露出钱钟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
此书在20 世纪60年代以后,被翻译成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文字,流传甚广。其徳译本《Die umzingelte Festung》由著名德国汉学家Monika Motsch 于1988年翻译并出版发行。译者莫宜佳在意大利的国际汉学会议上偶遇钱钟书,钱钟书精彩的演讲给Monika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其最终决定翻译《围城》的契机[1]。莫芝宜佳曾称赞《围城》为世界范围内“第一部中西文学合璧的小说”。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也叫暗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隐喻的比较论,认为隐喻是运用相似联想对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比较,借用一个领域的词汇说明另一个领域的事物。而不仅局限于省略明显“喻词”的比喻。
与此类似,袁晖在叙述比喻修辞法的专著《比喻》中是这样描述隐喻的: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但这种比喻关系是暗含的。这种定义强调了被比喻和比喻的两个事物本质不同,共同关系也是有限的,但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联想将相似之处进行对比,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只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存在,并发掘出潜在的相似性的隐喻才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才能传达由某事物转移至另一事物的意义。
此外,隐喻作为比喻的一种,“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可能产生”。语境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两种,即由上下文界定的语言语境和以交际环境及文化背景界定的非语言语境。对语境特别是与民族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非语言语境的把握是否准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隐喻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这也是译者在翻译隐喻时需要把握的核心[2]。同时,非语言语境也与存在于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即文化预设(kulturelle Präsuppositionen),译者需考察对隐喻理解上的源语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特点,使其契合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
此外,功能对等理论方法也适用于对隐喻翻译策略的分析,“功能对等”寻求源语和目的语功能上的动态对等,不局限于字面上的对应,既实现语义上的对等,也要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减少译文读者理解上的差异。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 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的基本一致,其核心在于: 从源语的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映出发, 实现最高对等或者最低对等,将读者的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3]。作为具有丰富文化含义及背景的修辞手法,如何对隐喻进行翻译使得译文读者对于该译文隐喻的理解与中文读者对该隐喻的含义、感知相同,也成为隐喻翻译的关键。下文将具体举例分析。
Katrin Kohl 用具体举例说明了隐喻的定义与内涵。如der Lebensabend 一词,其本义为 “晚年”。“Während das Wort >Abend<für sich die Schlussphase des Tages bezeichnet, hat es im Kontext >Lebensabend < die >übertragene < beziehungsweise >uneigentliche<Bedeutung >Alter<. Hier ist ein Teil der Vorstellung >Tag<auf die Vorstellung >Leben<projiziert. Es ist eine Metapher.”[4]“晚上”原指一天中的最后一个时段,但是将Leben 和Abend 复合后,这里的日时段的含义就映射为人生的阶段。这种映射则构 成 了 隐 喻。“Aus mentaler Perspektive ist die Metapher das Ergebnis einer >Projektion <von Elementen einer kognitiv -sprachlichen Einheit (aus einem meist konkreten >Herkunftsbereich<) auf eine andere kognitiv-sprachliche Einheit (einen meist abstrakteren >Zielbereich<).” 同时,这种映射往往是由具体的语义来源引申到抽象的语义群。“Aus sprachlicher Perspektive erzeugen Metaphern eine >bildliche < Rede, in der Wörter nicht ihre >eigentliche<, >wörtliche<Bedeutung vermitteln, sondern eine (meist abstraktere) >uneigentliche <, >übertragene <, >metaphorische <Bedeutung.”Kohl 认为,从语言角度来说,隐喻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在隐喻中不再传达原本的字面含义,而是一种抽象的转义。
从上述对隐喻的界定以及相关翻译策略理论可以发现,隐喻翻译的核心在于恰当地处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包括充分理解原语下隐喻中的映射含义,并准确将文化意象和该意象传达的双重内涵尽可准确地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或是寻找这种对等关系[5]。除了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水准,更需要广博的译入语和译出语文化知识,要充分地考虑原文作者构建的隐喻中的文化元素及艺术效果,文化因素往往凝聚着各个民族历史、语言等人文文化精粹。
针对具体的隐喻翻译策略,学者们也进行了较多相似归纳。谭卫国谈及文学作品中隐喻文化的翻译时提道:直译为主,直译加注、意译、合译为辅。韦孟芬在考虑文化差异及源语意义、作者行文风格、读者的反应的基础上提出5 种隐喻翻译策略:直译法、意译法、换喻法、直译加注释 或注解法。刘法公从文化的关联性及缺失性的角度,归纳出4 种隐喻翻译策略:转换喻体,扩展隐喻并补出寓意,直译喻体并增加释义,文化喻体直译并内涵“解”译,喻体是隐喻核心的要素,也是隐喻翻译的关键,保留喻体、转换喻体、解释喻体或省略喻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须依据具体的语境和翻译目的,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6]。这里归纳了常见的隐喻翻译策略,并针对第三章隐喻的德译本的德语语言特点,采用以下的分类分析方法:直译、直译加注、喻体转换、省略隐喻等进行分析。
下面笔者以钱钟书所著《围城》与Monika Motsch的《围城》德译本第三章中的部分典型隐喻为例,分析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向译文读者传达隐喻内涵的同时保留原文的文风笔法[7]。
例1:原文: 他们那些俗不可耐的商人,当然只知道付了钱要交货色,不懂得学问是不靠招牌的。
译文:DiesespießbürgerlichenGeschäftsleutewollen für ihr Geld natürlich die Ware sehen. Sie können nicht begreifen,dass wahre Bildung kein Aushängeschild braucht.
解释:中文的“招牌”通常指店铺或商品的广告牌,这里把学问暗喻为商品,内容上讽刺了方鸿渐丈人等人在报纸上刊登学术头衔的虚荣、庸俗行为;而德语词Aushängeschild 选用得十分精妙,朗氏辞典中对该词的解释正是:(1)Werbeplakat, Reklame-schild; (2)Person oder Sache, die man öffentlich vorzeigt, um einen guten Eindruck zu machen 直译为“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公开展示的人或事。”这同时即包含了这里中文表达中的深层含义,即这里的隐喻义——将学问头衔作为“幌子”,利用其为他人留下好印象,从而借此获取更多利益。译者在准确理解中文“招牌”的引申义后,在德语词汇中选定了同样具有此引申义的词汇 “Aushängeschild”,克服了“广告牌”的字面纯粹含义,使得译文读者更易领会到作者的讽刺隐喻。
在语言所指的文化内涵意象相同时,采取直译方法选取目的语中的等同词汇,同时完成了形式和功能上的对等,实现了隐喻翻译最理想的形式。
例2:原文: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前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
译文:Wie jemand sich noch am Ofen die Hände wärmt, bevor er in die Kälte geht.
解释:苏小姐因为某日方鸿渐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表达了她的爱恋、不舍之情。此处同样采取了直译,保留了火炉、烤手等意象。这些意象不论在中文或德文中,对不同国家读者来说具有同样的含义,直译时也可将“苏小姐的感情”与“出门前暖手”中潜在的相似含义“留恋”相关联。
由于中文和德文语法、句式结构、表达习惯等差异,即便存在共同交叉意象时,往往也无法逐字逐句进行直译。另一种情况下,某文化意象或表达只在中文中较多使用,目的语读者仅对其停留在“略有知悉” 层面,或者无法理解其惯用语的潜在含义和关联,但同时,保留其意象对于转达作者原意和文风又至关重要,此时往往采取直译加注的策略。
例3:原文:瞧不出你这样一个人倒是你抢我夺的一块好肥肉!
译文:Ich begreife nicht, wieso die Frauen auf dich so scharf sind wie auf einen fetten Braten!
解释:这里把方鸿渐比作肥肉,暗示其对几位女主人公的吸引力。翻译时保留了“einen fetten Braten”肥肉一词,补充了“wie”和主语“Frauen”,采用了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直译为“女士们对你宛如对一块肥肉一样热烈。”在这种简单的意象下,通过补充“wie”一词译者首先将隐喻变明喻,其次点明Frauen,使得对译文读者来说不熟悉的表达“auf einen fetten Braten”的隐喻内涵更为明朗,在拉近了和译文读者的距离的同时,完整地保留了原文隐喻的意象和表达。
例4:原文:他深知自己写的英文富有英国人言论自由和美国人宣言独立的精神,不受文法拘束的,不然真想仗外国文来跟唐小姐亲爱,正像政治犯躲在外国租界里活动。
译文:Er war sich schmerzlich bewusst, dass sein Englisch so frei war wie die englische Redefreiheit und so unabhängig wie die amerikanische Unabhängigkeitserklärung. Sonst hätte er wirklich versucht, sich mit seiner Liebe zu Fräulein Tang ins Englische zu flüchten, genau wie ein politischer Flüchtling im ausländischen Pachtgebiet Unterschlupf sucht.
解释:前半句采取的是直译方法;后半句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将仗着外国文转译为“和唐小姐躲入英语中去”,“政治犯躲在外国租界里活动” 译为“正如政治难民在租界找避难所。”进一步向译文读者明确地解释了方鸿渐为了掩饰自己的羞怯,想用外语来更大胆地向唐小姐表达爱意的想法,把英语作为了避难所。如直译为“像政治犯躲在外国租界里活动”可能会造成语义不明。补充说明了“活动”即为“找避难所”,并借此补充,把“躲入英语”比作“在租界找避难所”的内涵直接表达了出来。没有改变该隐喻传达的内涵,同时使得语义更加明朗。
例5:原文:这不是吃菜,这像神农尝百草了。
译文:Das ist nicht mehr essen, sondern probieren- so wie der legendäre Kräuterdoktor Shennong Hunderte von Heilkräutern durchprobierte.
解释: 神农尝百草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即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他看到人们得病,又拿着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对于该故事的渊源背景译文读者了解有限,如直接采用拼音进行直译,译文读者将无法确切理解这里的隐喻义,即唐小姐讽刺方鸿渐点的菜太多,每道都只能吃一口。因此,作者加上了der legendäre Kräuterdoktor(神话中的药草大夫)的注释,使得此处的喻体意象的文化背景更加具体,译文读者更易接受。
针对如《围城》等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中德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差异,当隐喻是中国语言文化特有的表达意象时,时常会出现隐喻在译入语中找不到相同喻体的情况。或者存在该客观事物,但不具备和中文相同的隐喻所传达的深层含义,此时可以不局限于字面对等,而是选取意义相同的译入语中的喻体,采取转换喻体意象的表达方式。这种喻体转换的方法属于间接翻译。此译法既能让读者体会到原作者写作风格下传达的隐喻义,同时又大大降低了译文读者的理解困难,使得译文更加契合译入语的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实现隐喻翻译的功能对等。
例6:原文:他明知唐小姐不会,然而还希望她会写几句话,借决绝的一刹那让交情多延一口气。
译文:Obwohl er wusste, dass es unmöglich war,hoffte er trotzdem auf ein paar Zeilen von ihr, um den letzten Augenblick ihrer Freundschaft noch ein wenig zu verlängern.
解释:这里采用了隐喻和拟人的双重修辞手法,针对原文中惯用的中文表达“多延一口气”,译者采用了译入语读者更熟悉的Augenblick(片刻,时刻)一词,直译为“延长片刻”。用译文语言中可以引起与原文形象相同联想的形象来取而代之,也同样达到了意义和风格的对等。
例7:原文:只见唐小姐云端里看厮杀似的,悠远淡漠地笑着。
译 文:Fräulein Tang lächelte so distanziert, als blicke sie aus olympischen Gefilden auf ein Blutbad.
解释:这里的“云端看厮杀”指的是唐小姐不想参与进两位男主人公争夺苏小姐的纷争。这里译者采取了典型的西方意象“olympisches Gefilde”。奥林匹斯山(der Olymp)是古代希腊神话中众神居住之所,这里把唐小姐比作了居高临下注视纷争的女神。Gefilde 在旧时德语中的用法意为“地点”或者“地区”。
例8:原文:方先生,你真神秘!
译文:Sie sind eine Sphinx.
解释: 此处属于喻体转换的特殊情况,原句没有使用隐喻,而译文则将形容词“神秘”译为了名词Sphinx(斯芬克斯),表达成了隐喻,锦上添花。斯芬克斯是古代希腊神话中带翼的狮身女面怪物,专杀那些猜不出其谜语的人。暗指苏小姐对方鸿渐的近况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在这里把他比作斯芬克斯。译者构建了贴近译文读者的文化意象,实现了原文对于原文读者和译文对于译文读者功能上的对等,属于在功能对等理论基础之上的喻体转换方法。
当隐喻中的意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或者背景较复杂,并成为理解该隐喻的必要前提时,译者有时会选取直接省略隐喻的方式。即根据译入语的语言特征及原语作者的思维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换原文中的内容。此外,如在上下文行文速度快的语篇情况下,如人物对话中,过多篇幅地对隐喻意象的阐释或补充可能会对读者阅读的流畅度造成影响,进一步影响原作者文章风格的准确传达,或对译文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
例9:原文:没有好戏做给你看
译文:Jetzt sind Sie nicht auf Ihre Kosten gekommen.
例10:原文:政治舞台上的戏剧全是反串
译文:Die Rollen auf der politischen Bühne sind völlig falsch verteilt.
解释:反串,中国戏曲中的表演形式,指扮演与自己性别不一致的角色。这里指的是方鸿渐认为女人的心思更缜密,更适合从事政治职业,而时下往往是男性较多。德语中没有具备相同文化内涵的对应“反串”的词汇,于是作者采取省略隐喻,直译为“角色分配错了”。联系上文主人公对女性的评论,这种通俗化表达反而更加精炼,更容易理解。其次,这句话来源于人物的对话,如采取加注等方法往往会影响行文、阅读的流畅。
所谓熟语,就是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语句,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8]。根据杜登词典的解释,熟语是具有形象意义的词组。在《围城》第三章中,大量具有中国文化和汉语表达特色的熟语的巧妙运用展现着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化修养。但同时,如何准确传达熟语表达的原语文化的形象内涵便成了翻译时的难点。
(1)当汉语熟语字面含义较明显,直译后的译文符合德语语言规范,不会引起德语读者错误理解,能通过字面含义推断出熟语的比喻意时,译者往往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保留汉语熟语的形象,修辞手段和民族特色[9]。
例11:原文:洞房花烛
译文:Kerzen im Brautgemach.
例12:原文:锦上添花
译文:Blumen auf Brokat sticken.
例13:原文:老话说:要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
译文:Wie die Konfuzianer sagen, muss man zuerst sein Haus ordnen, bevor man die Welt regieren kann.
解释:“洞房花烛”这里直接译为“新娘房间里的蜡烛”,表示新婚之夜。锦上添花意思是在华丽的锦缎上再绣花,比喻美上添美。译者直接采取了“把花绣在锦缎上”的译法,既保留了汉语原文中的熟语形象“锦”和“花”,又使得译文简单易懂。同样,例13 中的“齐家”和“治国”的概念也采用了直译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比较容易做到形式上的对等。
(2)在原语的文化意象比较复杂,或者在译入语很难找到形式对等的意象时,简单的罗列和叠加容易导致译文晦涩难懂,译者可以根据译文读者的表达习惯,舍弃原文的某些意象,使得表达更加清晰、简练。
例14:原文:金榜题名
译文:Erfolg im Examen.
例15:原文:“反正你会摆空城计。”
译文:“Zumindest können Sie gut bluffen.”
例16:原文:你们不知道出处,就不要穿凿附会。
译文:Wenn ihr die Quellen nicht kennt, gebt bitte keine gewagten Interpretationen.
解释:金榜是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皇榜;题名是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这个成语的来源和中国科举制度有关,但在这里过多的来源解释会显得累赘,所以译者直接译为了考试取得成功。空城计来源于典故《三国演义》,是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这里翻译的时候省略了该典故,而直译空城则使译文读者无法理解,于是译者在这里翻译成bluffen, “虚张声势,吓唬”,直接表达了该熟语传达的意思。
(3)当熟语的原语形象直译不易被译语读者接受和理解时,如果译语中有和原语形象相同的词语,可以进行替代,如果译文对于译文读者和原文对于原文读者的两个文化意象内涵可以传达相似或同等的效果,则既达到了形式对等,又达到了动态对等。
例17:原文:怪不得阁下的大作也是那样斑驳陆离
译文:Kein Wunder, dass Ihre Meisterwerke so ein Babylonisches Durcheinander sind.
例18:原文:以后言动要斩截些,别弄假成真
译文:Nun wollte er entschiedener auftreten,damit nicht plötzlich aus dem Spiel Ernst würde.
例19:原文: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
译文:Er hasste sich selbst, weil er zu weich und feige war, um den gordischen Knoten zu lösen.
解释:“斑驳陆离”指色彩多样、斑斓绚丽。这里方鸿渐用该词来讽刺曹元朗的诗作东拼西凑,混乱无章。Babylonisches Durcheinander 指的是圣经中的关于人类语言多样性的起源故事,这里指代的是语言混淆(Sprachverwirrung)。例15 中讲中文成语“弄假成真”译为和其内涵相同的德语熟语“aus dem Spiel Ernst werden”。例16 中“快刀斩乱丝”的翻译来源于希腊神话。
通过对“隐喻”和“熟语”的界定,结合相关分析理论,在具体个案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译者在处理《围城》第三章中的隐喻时,尽可能地采取了保留喻体的方式,在必要情况下添加注释或者采取等同意象替换,采用与目的语读者贴近的表达方法,让译文读者获得语境效果。在这样的处理方式下, 文化共性可以帮助译文达到最佳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