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宏一
(北京市海淀区中塔园小区,北京 100142)
2020年5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打造文化事业和产业,畅通文化生产和消费,推动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该文就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少数民族文化数据产业体系架构提出基本设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基建”需全面展开,即以5G 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了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要素与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并列,纳入生产要素范畴,并对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文化领域“新基建”的核心要素。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从供给端、生产端、消费端布局数据要素市场,通过供给端的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逐步探索文化大数据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生产端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文化生产线建设和消费端在文化体验园、文化体育馆、文化体验厅等消费行为,实现文化大数据资源的社会价值、公共价值、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国从2020年完成全面脱贫后,中央部署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乡村的水、电、路、通信等传统基本建设日臻完善,文化大数据这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主角而备受关注。我国有56个民族,55 个少数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相对薄弱,是我国传统的“老、少、边、穷”扶贫重点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精准扶贫理念走向了联合国大会, 成为中国扶贫理念的靓丽名片,也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治国理政优秀公共产品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崎岖的苗寨村道, 在可以眺望蚩尤战马影壁的悬崖前与苗族村民促膝座谈,访贫问苦,并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留下一段佳话。
国家文化大数据项目2018年组织到十八洞村进行国家文化大数据苗族文化生产线可行性调研。了解到习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后, 村民在县驻村工作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实践精准扶贫,苗寨发生了巨大变化。苗族村民发挥苗族文化特色,办起了苗寨农家乐,生产销售各种苗族服饰、银饰、山野风味食品、十八洞矿泉水等,提前实现了脱贫,村容村貌和苗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精准脱贫后,十八洞在谋划更上层楼。国家文化大数据考察组入深谷探山涧,与苗族村民同吃同住聊发展,发现十八洞村具备开发苗族文化大数据生产线的条件。以传统的乡村开发为基础,可以开发幽深险秀的十八洞溶洞群,深化苗文化诗社,开发苗酒、苗茶、苗菜、苗绣、服装、银饰等,用苗族文化为这些项目赋能。
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必要深入、系统、精准地将苗族文化数据生产线建设起来,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添砖加瓦。可以以十八洞村为龙头,筹建开发苗族文化大数据生产线和文化体验园,运用5G 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苗族文化大数据产业与世界和全国的文化大数据整合,实现中国遗产标本之苗族文化数据入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苗族文化基因入库和中华文化素材库苗族文化素材入库,通过完善供给端建设,实现入库苗族文化数据的全国联网,进而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实现供给端、生产端、消费端的多元动态连接。
建立苗族文化数据生产线必须从历史源头做起。苗族有文化、有语言而无文字,苗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几乎同步发展起来,中华文化宝库中记载了苗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苗族奉蚩尤为初祖。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居住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及长江流域一带。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骁勇善战。他有81 个兄弟,全都有猛兽般的体格,铜头铁额,个个本领非凡,勇悍无比,他们会铸刀造戟,经常四处征讨。
大约在5 000 多年前,黄帝为首领的部落,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以畜牧业和农业为生。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他带领部落向东发展定居山东后,经常受到蚩尤的进攻。炎帝不是蚩尤的对手,面对蚩尤的进攻,每次抵抗都以失败告终。炎帝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与炎帝联合,并联络其他一些部落,率领以熊、罴、貔、貅、貙、虎等为图腾的氏族部众,在涿鹿郊外与蚩尤展开了一场决战。蚩尤集结所属81 个支族,联合夸父部落和三苗部迎战。黄帝利用位居河上游的条件,在河上筑土坝蓄水,抵御蚩尤的进攻,放出经过训练的300 匹火畜组成一支“骑兵”直入蚩尤军中,制作了80 面夔皮大鼓在狂风大作漫天黄沙的时刻擂鼓吹号以震摄敌人。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81 个兄弟,蚩尤节节败退,向南逃跑,夸父受伤,部众四散奔逃。最终,蚩尤被黄帝擒杀。其部众大多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华夏族。而部分没有融入炎黄集团的部落,向南迁徙,就形成了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最早主体。蚩尤的部下把他的尸体偷运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秘密下葬,下葬的日期正月初八被定为苗家的蒙难日。
蚩尤的黄色战马回到了苗案,就在十八洞村的大山脚下,现在崖壁上还有蚩尤战马的影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这美丽的苗寨山水风景可称得上小张家界。
苗族先祖蚩尤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篇章。苗族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十八洞村保留了大量苗族文化特征,苗服、苗绣、银饰、房舍、语言、饮食等。十八洞村将总书记与村民亲切交谈的画片制成了苗族蜡染。苗族蜡染与其他蜡染明显不同,线条和图案更加粗犷、刚健。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文化也在走向世界,苗族文化中蕴含的宝贵文化价值也将更充分焕发出来,国家文化大数据苗族文化数据生产线将承担这历史重任。
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建设需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在文化事业层面,可以依托国家文化专网来完成少数民族文化数据的社会价值与公共价值的服务赋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众多的社会主体参与,进而可以实现乡村振兴产业领域的多方面价值赋能。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乡村振兴恰是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用武之地。
少数民族乡村一般较偏远而分散,乡村振兴中需要用到的少数民族文化数据也偏于分散,缺乏系统性、素材搜集和整理困难。通过专网将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可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教据的效率和水平,有助于发掘和抢救少数民族文化数据。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数据的整理、比对、检索分析,有助于发现、提炼和升华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数据产业升级。
互联互通的领域,还涉及文化大数据的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互联互通,数据拉动乡村振兴市场,勿远弗届,越是民族的、独特的、原生态的,越能提升少数民族文化数据的市场价值。由此形成少数民族文化大数据、乡村振兴和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营,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和广大消费者受益,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多赢局面。
文化大数据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历史契合,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之下顺势而为,也给国家文化专网如何在创新发展的趋势下有效赋能文化大数据建设,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层面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共鸣,在少数民族乡村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方面带来了挑战。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文化特征。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出台了具体的政策规定,大批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等实体得到保护。将少数民族文化数据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是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民族繁荣进步的重要支撑手段。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处于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我国56 个民族各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图谱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正是在文明互鉴、包容发展中构建起来的。各少数民族乡村一般处于交通不太便利的地区,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处于相对后进的状况,这是乡村振兴须解决的难题。而各少数民族乡村正因为交通不便,更多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的宝贵财富。这种财富,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待开发的资源。所以,国家主导、民族自治区域覆盖的少数民族文化大数据建设,成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少数民族文化领域“新基建”,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价值赋能,成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在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开发应用必须是文化与科技的协同创新,首先要能够找到合理切入点进行创新融合;其次在于少数民族文化要素与科技要素方面进行互相匹配,文化科技融合具有可持续创新是更理想的状态。
少数民族文化数据支持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文化专网和乡村振兴通过各企事业单位的数据文化整合与创新发展, 不仅能有效把握历史机遇,更是积极应对与机遇并存的挑战。比如,苗寨云雾茶的溯源追踪,可以极大提高苗茶的文化附加价值。茶树就有3 600 多个品种,加上环境、工艺、高山好水中的微量元素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要素,理论上可产生上百万种苗茶产品的组合, 让消费者目不暇接,难以抉择。这个问题在苗族文化大数据中可以迎刃而解,由文化数据对苗文化产品进行溯源追踪和定位,并得到国家文化数据库的编码确认,并让该产品的消费者文化数据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文化产业价值提升是极具上升空间的。作为国家文化大数据融合创新的成果之一,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在2019年10月成立,为文化大数据与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产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大数据战略、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产业促进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迎来了文化大数据建设的机遇期。作为文化领域的“新基建”和生产关键点,文化大数据建设需要在兼顾社会公共价值和商业经济价值,把握现实机遇的基础上挑战创新,站在引领文化领域发展角度,谋求文化大数据建设方式、范围、目标。从狭义的文化到广义的人类社会文化,文化大数据应实现全域数据覆益,通过文化专网对相关产业链进行整合与支持,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各企事业单位的共赢,是展望文化大数据对国家软实力和经济建设支持的预期方向。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创造性地设计了文化大数据生产线,这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遗产标本、民族文化基因和文化素材的数据化、体系化和开放共享的目标, 为实现民族文化实现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兼顾了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生产和消费端的获得感。
国家文化大数据对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支持,不仅是面向基层、边疆、山区的善行义举,更是中华民族面向世界开放共建共享的窗口。我国56 个民族, 有广泛的世界渊源,如苗族就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少数民族乡村振新的文化大数据持续创新,必将得到各级政府支持和各民族群众拥护和支持。国家文化大数据支持下的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既有社会效益,更有市场经济效益,还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