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西县紫来学校 甘肃 定西 748100)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竞技体育发展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在此背景下,中小学课余体育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其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避免课余体育训练冲突与尴尬的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体育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具有长期性特征。最短的时间内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也需要5-8年,最长可达到10年或者15年,所以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在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要想为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所产生的效益很难在学生在校期间实现,通常要过很长一段时间,在学生离开校园时可获得。但是部分学校急于求成,为了在短时间内促使学生获得理想的成绩,采取了拔苗助长的措施,不仅会影响体育训练效果,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毁掉运动员的前程。一般来说,具有运动潜力的运动员,在中小学阶段便可表现比较高的水平,但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对其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很难使得其达到更高的境界。如,受到早期专项化因素的影响。从现阶段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来看,其不仅未立足实际,对训练目标进行科学的树立,而且在训练方法上也缺乏科学性,其中最大的缺陷为没有对长远效益进行充分考虑,对其关注度不够。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低级别的竞赛成绩,限制了运动员的发展。在设定训练目标时,更加倾向于短期目标的确立,一般都会以近期区比赛为主。当比赛结束之后,其相关的训练也会随之停止,不利于真正提升运动员的体育水平。同时,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方法与系统训练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使得短期行为比较凸显,造成了长远效益与短期行为的冲突。
在新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并且价值越来越突出。在该环境下,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了改变,表现了对具备创新能力、高超智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在体育人才方面亦是如此,期待着复合型人才的出现。在中小学学生在校期间,部分课余时间用来训练,或者参加各种比赛,致使学生文化学习投入时间有限,很多学生的文化水平不够理想,甚至是付出了荒废学业的代价,使得学生知识单一化,缺乏完善的知识体系。近年来,虽然国家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因为中小学生运动员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训练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发挥实际作用。与普通学生相比,虽然学生运动员具有在运动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其他方面其发展脚步是比较缓慢的。如,知识匮乏、眼界不够开阔、技能单一等,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是不符的,在未来发展中也难以保证其良好的适应社会。
当前,对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通过科学且系统的训练,能够在整体上优化训练成果,为现代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助力。但是从各个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来看,其还未达到此标准,主要是因为其难以满足配备专职教练员的需求。在实际训练中,主要是由进行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训练。但是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是存在很大差异性的,体育教学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体育训练更加偏向于对具有运动潜力的学生进行再训练和塑造,这是很多体育教师无法有效完成的。在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时,训练手段是否科学合理与对初级运动员的培养成效息息相关。合理可行的训练目标,关系着学生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心理训练工作质量的高低,也与学生运动员成绩具有较大的关联性。而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该方面的专业知识,训练能力也有待提升,不能确保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很难实现预期的训练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使得体育项目与日俱增,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但是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训练项目有限,与当前的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呈现不适应性现象,没有紧跟经济体育发展趋势,缺乏先进性,不利于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在中小学课余体育项目训练中,其通常是以游泳、篮球、足球为主的,很少设置跳水、竞技体操等项目。即使是针对于我国优势项目乒乓球,有很多中小学也没有开设,制约了训练水平的提升。可见,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在项目布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和尴尬,有待改善。
与普通学生不同,学生运动员不仅要进行体育训练,而且还需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其也面临着选择,努力训练获得理想的体育成绩,二是考上好的大学。这就造成了中小学学生运动员学习与课余训练的矛盾。在人的发展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运动而言,需要经常性的参加体育训练,而且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应以系统性训练为主。所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学与训”的矛盾。在中小学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中,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未提起对文学知识学习的重视度,加之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没有落实,难以保证学生运动员的正常学习时间,致使学生长时期缺少“文化营养”,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在学生运动员比赛时期,会落下很多文化课,很少有时间进行知识的弥补,造成了体育训练和文化知识学习的冲突。
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撑,主要是需要建设场地、提供设施等,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情况。从当前来看,还存在对中小学课余体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与预期的设施、场地等建设要求不符,与实际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阻碍了课余体育训练水平的提升。即使针对此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规定条例,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但是经费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不利于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也容易降低学生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
在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着多种矛盾与冲突,不仅会对训练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阻碍学生运动员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应该注重相关矛盾的解决。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确保目标定位准确。在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目标的设置属于重中之重,是体育训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立足学校实际,进行目标的定位。若是单纯制定获取成绩的目标,可能会实现短期的效益,但并不利于课余体育训练的长远发展。而以培养和输送人才为出发点设计训练目标,可为社会、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收获长远效益,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能够使得中小学在课余训练的路上越走越宽;
(2)为了推动学生运动员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促使各项培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还需要制定人才输送网络体系,站在整体角度,实施学生运动员合理分流。在课余体育训练与人才培养阶段,应该注重高质量体育人才的培养,大力向专业运动队输送人才。针对于没有进入专业队的人员,应该为其创造和探寻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使其日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配备专职教练员,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在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教练员作为重要的主体,其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训练成果。要想避免科学训练与教练员水平的冲突,应该做好课余体育训练员的引进工作,适当提高准入门槛,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还应该具备超高的专业技能,以促使各项课余体育训练活动高效进行,提高训练水平。例如,在专职教练员的引进方面,可引入专业运动队退役的运动员,他们的训练经验和技能都能够达到一定标准,对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4)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之所以效果不佳,其中有很大部分原因为缺乏对其正确的认识,对其重视度还不够。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在优化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环节,首要是的从思想层面进行改变,全方位的了解课余体育训练,摆正其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位置,明确其属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为国家竞技体育服务的,并加大经费投入,对相关体育设施进行完善和健全,满足不同的训练需求。在开展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时,应该从国家竞技体育标准和要求出发,不仅要实现对学生运动员的系统性训练,还需要拓展训练内容,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运动员进行不同方面的训练,在整体上提高其体育水平。例如,应该将羽毛球、乒乓球、跳水等项目纳入其中,确保训练内容的全面性,进而提升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项目布局的科学性,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品质的体育人才。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其训练陷入冲突与尴尬的境地,制约着训练效果的增强。因此,为了实现良好的课余体育训练、化解长远效益与短期效益、科学训练与教练员水有限等矛盾,应该积极转变理念,强化对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并加大投入,树立合理的目标,以促使相关训练活动又好又快进行,全方位提升学生运动员体育水平,增强其体育技能,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