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开始逐步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当前中国的体育事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开端,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竞技体育仍然在我国整个体育系统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仍然离不开举国体制。在这样的条件之下,进一步促进体教结合,乃至实现体教融合,培养一些更加优秀,更加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体育需求的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本质上来看,体教融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体教融合的形神分离,第二个阶段是体教融合的形神兼具,第三阶段是比较融合的形神一体。但是这三个阶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而是不同的部门为了追求自身的实际利益而形成的形式上的融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这样的融合并不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将通过全方位的分析我国现行的体教融合模式。进一步的指出,中小学提交结合到体教融合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基于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我国中小学的体教结合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市校联办的运动队。而高等学校的体教融合则更多的体现在体教融合的混合型模式。比较著名的有清华模式和南体模式两种。混合型模式属于普通高校体教结合的模式,主要包括强力混合型和一般混合型。这两种不同的混合方式在具体的效果上会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比如,在伦敦奥运会上,我国有23枚金牌来自这些高校,一些高校所采用的体教融合模式就是强力混合型模式。这样的一种混合模式能够在体育竞赛当中成绩名列前茅,甚至在这些队伍当中拥有国家队乃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赛人员。在这些人员当中,有一部分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体育运动员,因此整个队伍的综合实力会相对比较强。而一般混合型的代表则是中南大学等等高校,在这些高校当中,主要是学校自办运动队和体育部门联合办运动队,这样的混合模式是实现学校自主与教育部门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在整个队伍当中,能够根据不同的竞赛等级派出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的体育竞赛当中,成绩一直能够名列前茅。而南京工业大学的女子垒球队则是省队校办的典型模式,该队伍的运动竞技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实现教育系统和体育资源双重优势的充分发挥。但是由于专业队伍的数量极为有限,而且受到了赛制等等方面的制约,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体教结合,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省队校办的主要参赛项目,不是一些全国运动大会,就是一些世界级的运动大会,这对于一些观赏性相对比较弱的项目而言,并不具备相当的积极性。而清华大学创造性的提出清华模式,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起降结合的立项模式,自身的品牌效应是无可比拟的,所以想要效仿清华模式来实现体校结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其他高校无论是品牌效应还是人才,都很难与之结合。由此可以看出,在现阶段我国体教结合的模式,更多的应用在高等学府当中,而在中小学阶段实现体教结合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相关竞赛赛制的制约。
体教融合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体教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任务密切相关。不同的历史时代任务决定了经济和文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会有所侧重。本质上来看,这是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在,无可避免。在新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从中小学开始就应当尝试走上比较融合发展的道路。越是一些具备高水平运动素养的中小学越应当积极的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学校使用的体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也应当在学科选材、学科训练、学习并重等等方面体现出来。从当前我国中小学体教融合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中小学都尚未走上一条体教融合的发展道路,部分优质的中小学尝试进行体教融合,但是只是在一个初级的阶段,要融合的起点相对比较低,仅仅限于本校,甚至是某一个系统内部。在参加比赛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取得一些比较好的名字,更加没有将眼光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层面的比赛当中。而且对于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过度重视,更多的也是希望学生能够按部就班的考次,将运动训练只是作为服务于考试升学的加分项,一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校开展体教融合模式。所以在新一轮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当中,如何进一步的实现体校应当是全体体育教师所共同思考的问题。
体教融合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制度的制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即便是在我国体教融合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当中,都存在着制度瓶颈。更不用说在刚刚接触体教融合的中小学当中。体教融合需要充分的依托我国教育制度的深层次改革,这是当前整个社会公认的改革点。在当前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之下,体育运动员的培养管理体制也应当适当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从具体的情况来看,相应的改变或比较迟缓或比较滞后。中国平均每年有接近20000名的退役运动员进入再就业市场,这样的数字触目惊心。而中小学开展体教融合,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占用运动员的学习时间,后续的升学乃至就业都会成为问题,而现今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并没有为其提供应有的保障,让学生参加运动队参加比赛,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冒险的做法。中小学虽然具有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势,虽然也拥有众多有天赋有潜力的运动员,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运动员都能够走入职业赛场,而那些无法走入职业赛场的运动员也将会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最终陷入一个相对窘迫的人生当中。这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所以要进一步的在我国中小学当中推动体教融合发展,需要构建起相应的保障制度。
由于体育自身的经济规律和特点,要不断地提高体育训练的科学性,这对于任何的运动队而言都是极为必要的。但是在中小学体教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很多非专业的教练员不能够与时俱进,一味的狠练慢练,而长期的疲劳训练导致了一些优秀的运动员遇到了运动伤病的困扰。而且很多教练员都普遍认为,运动的时间与运动的效果是成正比的,事实上来看,只有科学的规划运动的时间,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运动员的潜能,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通过这样一种非科学的方式进行训练,一方面影响了运动员接受文化课教育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过度训练所带来的一系列病痛,会影响他今后的生活、学习,甚至面临着择业难、就业难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中小学生本就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期如果遭遇了身体上的损伤,将会是一辈子的伤疤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学训矛盾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体教融合发展。
中小学体教融合的发展观念需要适时的更新,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应当清楚的认识到体教融合会成为未来体育教学的核心发展模式。所以在中小学教学阶段要正确的处理好体育教育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矛盾,通过不断的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不断的完善当前中小学的体教融合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运动潜能,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培养更加丰富的后备人才。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也要加大对于学校体育老师相关知识理论的培训,让他们自身树立起体教融合的教学观念,从而在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最大限度的向学生传授体教融合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去理解体育运动学习之间的相互关联;另一方面要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针对于中小学生未来无限的发展潜能,切实当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为学生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职业规划,让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未来的前景,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体教融合发展。
中小学校要进一步的建立起体教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结合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所颁布的一些专项文件,依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体教融合发展制度。创新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以此作为基础,来进一步推动中小学体教融合模式的优化升级。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清楚的了解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需要,制约定期专门的成长保障计划,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训练获得真正的实惠,而不是给学生一个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梦。只有让学生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训练过程当中正确的处理好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教学与训练的矛盾,在中小学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体教融合发展的背景模式之下,需要学校正确的处理好学训之间的矛盾,科学的规划体育训练与运动员学习的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帮助运动员掌握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以此作为基础来不断的提升运动员未来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
在未来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需要多方参与,其中不仅仅要加强组织管理,更加要实现体制创新,推动中小学与高等学校,体校与普通学校的高度融合,实现对于运动员的一体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