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传统工艺;生命力;王星记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4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富有民族风格或地域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传统工艺在历史上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技术和审美意识,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工业文明与科技的进步,传统工艺日渐式微,传承发展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大,传统工艺正处在不断流失的状态。
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延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如何有效保护传统工艺不再继续流失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显而易见,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不能停留在“申遗”阶段,而是要促进其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2]。为此,笔者通过总结老字号企业王星记扇业的生产性保护活动,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实践提出建议。
1 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
传统工艺不仅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内涵,还具有工业生产无法替代的特殊性。因而在探讨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之前,首先应充分认识到传统工艺传承的重要意义。
1.1 传统工艺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传统工艺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体系以及中国人经验性的智慧总结[3],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生产力量[4],是一种“活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观点,要深挖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陶瓷工艺、木雕工艺、织染工艺、文房四宝制作工艺、纸艺扇艺等,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共同创造,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当下,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传统工艺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超脱物理框架的绝佳传播载体。因此,做好传统工艺传承,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形象。
1.2 传统工艺兼具实用属性与审美价值
传统工艺自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所创作的产品,不仅具有天然的实用属性,还蕴含着特殊的艺术审美价值。既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又可以丰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工业化生产无法替代的。手工技艺和个性化制作融入了设计者、制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表达、技艺表现等,是心手相连的艺术,是活的工艺美术品。大师工匠们的精品力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稀缺性价值,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此外,凝结在传统工艺中的工艺技术和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体现[5]。独特的文化性赋予了传统工艺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多彩的审美意趣。天然的原材料和个性化的制作带来了丰富的个性化产品,能够被世界各地人群接受、欣赏和享用。无论是城市的旅游纪念品,还是外交上的国礼,其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特点,都让传统工艺发挥着积极的、特殊的作用。因此,做好传统工艺传承,就是延续人民群众实践的创造力,提升中国创造的魅力。
2 传统工艺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举措相继出台并实施,传统工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传统技艺类别所属项目达到了629项①,可见保护成效显著。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一批传统工艺进行市场化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繁荣,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形成,有效提高了行业整体水平。但长期以来积累的传统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依然显著,这里以中国传统制扇行业为例进行分析。
2.1 市场竞争力不足
机械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的现代化工业模式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工艺行业,导致传统工艺边缘化。传统工艺诞生于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前工业时代,生产需要耗费的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等相较于工业生产而言,不具备竞争优势。无法覆盖成本的收益使得传统工艺产品逐漸退出主流消费市场,进一步导致传统工艺失去主流生产方式的地位,走向没落。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普及,扇子纳凉祛暑的实用功能削弱,整个传统制扇工艺行业严重萎缩,致使多家知名企业停产歇业,行业发展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即从集体生产转为分散作业状态——通过家庭手工作坊的模式生产。行业整体呈现产品单一、无品牌、低价格的竞争态势,无序化趋势显著。行业重心与优势属性从制作技艺转变为原料优势,部分企业采用低档原材料和机器制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生产效率虽高,但生产出来的产品造型刻板、手感差、保存时间短,只能充塞低端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动荡。
2.2 传承人危机
长期以来,传统工艺主要依靠相对脆弱的家族式或师徒式的传承方式进行传承,存在传承范围小、传承时间长、传承风险高等问题。同时,受中国传统观点“道大于技”的影响,传统工艺的传承缺乏系统化、标准化、具象化的可复制流程,仅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缺乏系统的工艺理论素养,影响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发展。
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人对传统手工文化的情感逐渐淡漠,手工制作的物品及其制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能充分体现手工艺者的价值。如一把扇子生产周期长、劳动力成本大,但往往市场销售额达不到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价值,使得传统工艺从业人员不断缩减。同时,一家传统工艺企业须按工业类17%(现调整为13%)交增值税,但天然原料采购无法抵扣,使得传统工艺企业税负沉重,经营利润微薄,从业人员劳动收入偏低,技艺人才难留,最终影响了传承后劲。
3 传统工艺发展举措
传统工艺的衰落和消亡必然造成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减少[6],所以传统工艺发展的现存问题亟待解决。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应当通过生产性保护的方式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让它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7]。笔者结合拥有14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王星记扇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实践,为传统工艺的复兴发展提供借鉴。
3.1 重新定义传统工艺
现代社会,我国各式各样的传统工艺品大多已从单一的日用功能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件工艺装饰品、艺术鉴赏收藏品、礼尚往来礼品及旅游纪念品。它更多地体现高文化附加值,也传递着一种美学生活理念。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须对传统的手工艺进行进一步传承、扬弃和再创。
王星记扇业通过对核心技艺的文化解读,将传统工艺的范畴进行外延,持续助推产品创新。以传承人为基础,创立扇艺研发中心,利用核心技术原创扇艺精品。每年获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产展评和工美精品及旅游纪念品大赛金银大奖20余项。加强与高校技术合作,引入工业设计理念,承担市科技计划项目,成为杭州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推动科技与文创融合。相继开发城市礼品等系列产品,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达50件,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化和产品品质的生活方式的需求、满足日益扩大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的需求、满足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外交流用礼需求。
3.2 营造生产性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传承人营造生产性保护生态环境。2010年,王星记扇业趁新厂房建设之机,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扩大制扇传承及经营场地达8 000平方米,设置制扇工艺流程和扇博物馆等场所和空间,并创办国内首个老字号文化创意产业园,着力将传统企业改造为集设计研发、生产演艺、商贸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企业,打造传统工艺民族品牌。
目前,王星记扇子已发展到19大类10 000多个花式品种,实施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和品牌文化推广的运营机制,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三项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产品口碑和企业形象好。公司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网络城市“工艺和民间手工艺”传承基地、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省知名商号和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荣誉光环20多项,成为中国传统制扇行业的领军企业。
3.3 加强媒体宣传推广
要通过营造热烈的社会气氛,让以年轻一代为代表的社会群体充分了解传统工艺,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还要了解其文化内涵。提升国民的审美素养与境界,改变传统与现代对立的思维定式,将手工艺中优秀的基因传承下去,对当代日益严重的文化危机有所裨益,能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同时,通过各类宣传途径,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引导全社会尊重传统、尊重传统工艺,重新认识和宣传手工艺品的价值,让传统手工艺人的劳动与智慧受人尊敬,增强传承人的职业自信心,有利于传统工艺经久不息地发展[8]。
王星记常年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文化宣传,将杭扇文化与中华传统扇艺文化普及到更广大的群体,激发大众对扇艺文化的好奇心、喜爱度,进而了解扇艺本身及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以此推动传统工艺产品在市场上的传播。除了传统媒体平台外,王星记还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软文、短视频、音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传播,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创新传统工艺的传播途径。
3.4 创新培养传承人
传承人是传统工艺的生命之源。注入传统工艺新鲜血液,应在现有单一“师带徒”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班教育方法传授工艺理论和技艺,开展传统工艺培训班,开展职业教育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对已在传统工艺岗位的从业人员实施培训计划,提升传统工艺传承人的综合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行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王星记在传统“师带徒”模式下开创了“传帮带”模式,培养拥有项目传承人和热心传承技艺的骨干队伍。目前,企业拥有从业人员108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名,省市级工美大师8名,中高级工艺美术师8人,助理级工艺美术师10余名,以及一支多才多艺的员工队伍,形成了制扇技艺传承人的梯队,开创了各具技艺特色的全面传承局面。
王星记通过加强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发挥其在代际传承、科普教育、文化普及等方面的独有作用,结合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机制,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传承模式,将传统工艺纳入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传统工艺培养后继人才。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组织各类培训,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华扇艺创意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坚持高层次、小批量原则,发挥灵活性、多样化特色,有目标地培养传统工艺人才。
除此之外,王星记扇业也承担了浙江省职业技能标准《工艺扇工》的编写和题库开发工作,并通过审定。通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给予传统工艺人才职业上升通道,增强其传承技艺的自觉性。
3.5 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传统工艺的传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第一,政府要关注传统工艺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关注手工艺人的生活状况,尽快落实针对传统工艺企业的税金政策,减轻传统工艺企业的负担,提高传统工艺的经济收益,增加传承人的劳動收入,体现手工艺的市场价值。此外,对区级以上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放政府津贴等,提高传承人的福利待遇。当手工技艺能为手工艺人及其家人带来幸福生活时,才可能有更多的人从事手工技艺劳动;当传统工艺成为社会就业的热门时,传承人队伍才会扩大,优秀人才才会集聚,旺盛的生命力才会更加显现。我们希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传统工艺板块上也能热一把。
第二,推行传统工艺品行业标准。目前,传统工艺品市场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水平不一,假冒产品丛生,这对正规的传统工艺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政府部门应督促行业抓紧制定产品标准,并积极推进行业执行标准。通过现代标准化的方式解读传统工艺,规范制扇产业的市场秩序,强化行业自律,对促进制扇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021年12月,以王星记扇业为主起草的《黑纸扇》标准经由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批准正式发布,成为扇子行业第一项团体标准,提升了行业整体形象。
4 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社会,传统工艺必须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观,材、艺、形制要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将传统技法与现代艺術融合;在工艺品包装方面下功夫,提高传统与现代时尚的切合度。改良设计,改良制作,用现代文化演绎设计内涵,用现代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打造中国中高端消费新产品格局。传统工艺只有完成其工艺技术和产品的现代转化,融入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振兴[9]。
传统工艺品改良创新,不仅仅要以材料、制作等因素取胜,更要以智慧、科技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力等精神因素取胜。在此基础上,方能实现构思巧妙、意匠灵动、设计缜密和制作精到,从而大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这一切都来自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的创造。
第一,传统工艺在现代演绎进程中,要在发挥手工艺传承人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加强与高校、相关设计机构的合作,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王星记于2012年创建杭州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并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研发了多项与传统工艺生产设计相关的专利与软件著作,以提升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效率。
第二,传统工艺在现代演绎进程中,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合,要让传统工艺走进当代生活,产品创新设计可以向高雅与通俗结合类、养生保健功能类、动漫趣味类发展,力争有更好更多的传统工艺新品出现,体现多样的艺术审美和多元的艺术风格。为此,王星记构建了多维度、多生态的产品矩阵,涵盖了城市礼物、旅游纪念品、动漫周边、品牌联名、时尚潮流、传统复古等多个领域,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在不同场合的需求。
第三,传统工艺在现代演绎进程中,要努力打造“国际范”。王星记不断亮相各大国际盛会,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杭州亚运会等。一批手艺人匠心打造的传统工艺品频频出现在中国精心准备的一份份承载着中国文化、杭州韵味的纪念礼盒中,以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中国制造魅力打动了世界。以“扇艺中国,礼善世界”的理念和品位赢得了一片赞誉,也迎来了市场的追捧。
王星记新经济时代,传统工艺未来应做到两点。
第一,做精做优做特色,坚持融汇古今,灵动开放,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性来构思新品主题,以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研发精品力作,展示中国艺术水平和制作水平,打造核心产品国际范特色。
第二,加强品牌合作联动,传统工艺可合作抱团产生叠加效应,主动走出去参加展会,开拓国际化礼品市场,采用现代传播手段去营销传统工艺品牌,对接国内外优质资源,跨界合作,促进增长,致力于打造国际性民族品牌。
5 结语
传统工艺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民众生活方式演变的载体与活化石,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现代生活、生产都有巨大的作用。由于现代化生产、原材料缺乏、传承人短缺等问题,传统工艺逐渐衰落。但我们也能看到,随着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不断增强,传统工艺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如果能够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以非遗文化为魂、互联网为器,深耕传统工艺文化产业链,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中国传统工艺必将重新绽放在世界舞台,成为人类文明中一朵耀眼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EB/OL].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24/content_5180388.htm,2017-03-24.
[2] 祝帅.传统工艺:从“申遗”走向“文化创意产业”[J].美术观察,2011(4):11.
[3] 贺超海.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8.
[4] 鲍懿喜.手工艺: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生产力量[J].中国美术馆,2010(5):89-90.
[5] 徐永丽.传统工艺如何走进现代生活[D].南京:南京大学,2019.
[6] 朱以清.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J].民俗研究,2015(1):81-87.
[7]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N].中国文化报,2012-02-27.
[8] 夏侠.当代市场环境下传统民间工艺的存在与发展[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49-51.
[9] 陈思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四川戏剧,2018(10):56-58.
作者简介:孙亚青(1959—),女,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浙江省首批工匠。1976年进杭州王星记扇厂从事制扇技艺和经营管理工作四十多年。现任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和技艺总监,并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扇业专业委员会主任、杭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杭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