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林蔚
【摘要】心理素养作为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优秀品质,只有未来医学岗位的后备力量,有着健康的心态和正确职业价值观,才能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为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基础的保障。然而,由于医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繁杂,且有着难度较大的特征,使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和学习上的压力,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上的问题。为此,对学生心理问题和成因作出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对策,为全面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和素养通过参考。
【关键词】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医务工作者作为特殊的职业,承担着较大的工作责任,且存在着一定的职业风险。对于即将进入到医学岗位的医学院学生而言,他们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着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职业态度,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然而,由于医学专业内容繁多,且就业竞争日益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不但有着泛化的特点,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个别化的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疏导学生负面情绪,为学生带来正确的心理引导,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医学院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学业压力大,学生心理负担过重
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为我国医疗机构输送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不但要为患者提供医疗上的服务,还要参与医学科研项目。为此针对学生岗位的需求,我国各大医学院设置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并对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学习近30门的课程。同时医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且记忆内容繁多,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特别是面对考核评价活动,学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学习和复习中,时间被挤压,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放松心情的业余活动中,造成负面情绪难以疏解,长期的压抑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做好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同时,还训练自己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保障自身能后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责任,以及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压力对于学生而言,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较大的难题。
(二)就業期望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增加学生内心的不安感
由于医学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形成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学习医学知识的学生,需要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耐心和认真的态度。这种学习状态会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较大的考试压力和就业压力下,学生会出现否定自我,甚至不自信的表现,难以利用正确的态度看待问题,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变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医学专业学生较为关心自己的职业发展情况,虽然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下,部分学生会出现就业的畏惧感。当时长久的学习,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会使学生在就业上抱有较大的期望。然而,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职业院校学生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现实的残酷会打击学生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并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具体而言,是因为医学专业学生经历与其他专业相比更长久的学习,所付出的精力也相对较多。他们普遍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着较大的期望。但是,社会中出现的医患矛盾,以及医生职业强度大等现象,会使学生出现职业的畏惧感。就业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增加学生内心的迷茫失落感,容易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人际关系紧张,学生负面情绪过多
医学院学生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且课程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使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互动较少,学生难以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伙伴。这就造成学生接触到的人群,大多为专业内的同学和教师,他们之间的沟通话题,主要围绕课程内容展开。虽然专业内的交流互动,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当时长期接触不到新的朋友,会使学生人际关系相对狭窄,能够获得的帮助和支持有限。而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所承担的学业压力会逐步增加。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的时间,大多用来复习,为考试和等级考核做好准备。这种生活模式,不但增加学生心理压力,还对学生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首先,学习的压力和考试的临近,会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变动。面对同学和室友学生容易表现出不耐烦和负面的态度。学生之间矛盾冲突的出现,会使原本维系好的人际关系受到破坏,对学生的内心造成损害。其次,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会使部分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与他人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会在现实中也拉远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人际关系变得不再和谐。最后,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专业内的同学,未来可能是相同岗位的竞争者。在学生进行就业规划和选择时,一旦出现潜在的竞争者,学生会加强对其的关注。如果竞争者进步的速度过快,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并在与其的交往中,出现相互攀比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对学生的性格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优化心理教育课程体系
为加强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可通过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围绕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等课程内容开设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课程内容进行学习。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心理学课程特点和要求,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模拟心理剧、情境创设等,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还可通过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构建专门的心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心理教育课程设置。需要学校领导提高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宣传力度,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开展专题讲座、开设专栏宣传等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意义与标准,明确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管理,加强相关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当代学生发展实际。通过为学生传授心理学及心理健康基本理论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
(二)多途径展开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切实提高心理教育针对性
为有效提高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需要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重点帮助,积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为医学院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服务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的心理咨询师面对面交流、电话咨询、网络平台建设等,做好网络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室应设置沙盘室或宣泄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干预治疗服务。网络平台咨询可通过积极开拓新媒体平台,借助校园网站或线上社交平台,以“心理健康导航”工作室为依托,通过年级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平台,大力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校园网站中开发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板块,组建专门的线上心理辅导团队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与治疗服务。整合咨询与治疗环节可以匿名、保密等方式进行,更便于学生放松和倾诉内心。另外,还可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健全在校学生“一人一心理档案”制度,利用网络问卷、表格等调查方式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发出约谈函,并进行定期追踪观察,以此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但由于大部分医学院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受教学压力及时间短任务重等因素所影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只重视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培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医学院学生更是因课程繁重、学习任务众多等因素影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医疗专业知识与技术,忽视了自身心理健康状态与压力的缓解,从而导致精神空虚,逐渐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医学院校必须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医学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轻松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響医学院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借助校园板报、校园角、校园广播等载体,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同时,还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演讲大赛,设置奖学金、助学金、学分等激励机制,带动医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到此类活动中,进行投稿或参与演讲比赛。通过亲身体验来增强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了解,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健全与完善自身人格。
(四)围绕学生个体差异情况,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程度都有所不同,对事情的认知、看法与思想也有所差异,所以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时,若是仍沿用传统的大班制教育方式,选用统一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是很难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此,必须要围绕学生个体差异情况,按照不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和质量,确保每位医学院学生身心都能得以健康发展。首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明确认识到部分学生有可能会因对学习生活的要求与特点不同,而在某些特殊时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致使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所以必须要引起特别关注。尤其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加强对这些阶段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具体表现以及调节、应对方法等详细内容的介绍,为这些学生普及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做到对症下药,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同时,还可针对具体问题展开集体的心理辅导,尤其是在学生入学期间、见习实习期间、毕业前期以及面临考试等阶段,通常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通常会受这些人生转折点的影响,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若是得不到有效抒发,是极有可能造成心理疾病的。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在这些特殊阶段开展集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多讲解一些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尽量以轻松、有趣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专业因自身的特殊性,使学生往往会比其他专业学生有着更加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健康问题。而为保障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素养,符合职业的要求。医学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采用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差异化的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同时改变学生的心态,疏导学生负面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小丽,程森弟.知识经济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财富时代,2021(09):59-60.
[2]李向荣.高中德育工作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C]..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106-109.
[3]王洁.三全育人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析[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