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思政元素打造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混合式“金课”

2021-03-06 11:03:39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金课英语专业思政

潘 冬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英语专业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1],其学科逻辑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英语及了解英语国家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更易于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家国情怀[2],服从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国际化视野积极服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近年来,学界对于英语专业发展的宏观研究较多[3],而聚焦英语专业“金课”和课程思政等主题的研究则不够深入。我们认为,高校英语专业要打造融入思政元素的“金课”,在加强专业内容教学的同时,嵌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拟对英语专业“金课”的原则、标准、教学模式及内容设计等进行分析,为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建议,以期完成英语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大局。

1 英语专业“金课”建设的原则

英语专业“金课”包括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两个方面。思政教育是指“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4]。专业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在夯实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同时,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5]等融入课程教学,稳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把其打造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在打造融入思政元素的“金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1 坚持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英语专业的内在属性,这决定于其学科逻辑。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英语的工具性在于其是交际、思维和文化的载体,是知识学习、人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工具;英语的人文性在于其本质上“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归宿点和价值取向,关注人的身心发展、价值理性和文化自觉等人文世界”[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6],不能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忽视素质的培养,也不能只强调思政教育而偏废专业知识的输入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英语专业课程既要注重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也要强化其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要有助于学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发展、培育和提升,理解并践行中外优秀的价值理念,成为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人才[7]。

1.2 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育教学理论的更迭,催生新的教学理念,推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引领新的教学范式。“本”指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坚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德”与“才”,以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学生为本”已成为教育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恪守的学理基础[8]。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教学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能动性,视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9]。英语专业“金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既要根据国家价值取向,内嵌思政元素,又要依据教学内容,理性选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内容的输入与输出要符合专业逻辑,能与专业教学协同促进。如此,学生在深化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充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的思想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

2 英语专业“金课”建设的标准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10],高等院校要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14]。因此,英语专业要落实“两性一度”课程建设标准,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英语人才提供课程保障。

2.1 高阶性

“金课”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10],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一体。英语专业学生要具备四种素质、五类知识和六项能力,即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2],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11]以及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12]。不同的课程各有侧重,但都要体现“知识为基、能力本位、素质优先”的教育理念[3]。英语专业“金课”的思政元素要融入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的全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因子。

2.2 创新性

“金课”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学习结果3个方面,即“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教学形式的现代性和互动性以及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10]。在聚焦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之外,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和专业发展动态,确保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与时俱进,处于学科前沿;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以微课、SPOC或慕课等为依托,实现课堂翻转;以工作坊、项目实践和小组协作等方式推动探究式学习。可以推进“智能+教育”等新的教育形态,采用情境式教学模式,以情境任务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与讨论,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知行交互,促进意义协商和知识内化,从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13]。

2.3 挑战度

“金课”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10]。学业挑战度的提升、课程难度的增加以及课程深度的拓展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要深度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输入材料的理解和输出材料的应用离不开学生的知识积淀和逻辑推理能力[14],课程思政的内容要基于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化设计,既要有广度、深度和高度,又要有温度[10];因材施教,适度拔高和拓展,善于运用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3 英语专业“金课”的实践路径——混合式教学

高等院校要致力于打造五大类型的“金课”,即线下型、线上型、线上线下混合型、虚拟仿真型和社会实践型等,这为中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四新”高等教育本科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10]。“五大金课”的构想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战略,但基于专业课程性质和教学实践来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比较符合英语专业课程的特点,它是对传统教学范式的重构,“能有机融合‘精讲’和‘多练’,实现课程教学目标”[15]。思政内容的设计,要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符合“混合式”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能割裂思政内容和专业教学,教师要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把思政内容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在不断增强学生“陌生化”体验过程中,使思政内容从“前景化”走向“背景化”,最终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实现无意识加工与输出。

3.1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把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种教学路径有机整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深度学习为取向,充分挖掘并调动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提升学习有效性;教师既是“领航员”又是“监督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启发和监控的作用[16-17]。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实现信息输入并激活相关知识体系;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显性教学或隐性教学,提升学生意识层级,实现意义协商与知识建构,重构个人知识体系;课后积极、主动有效实践,实现知识内化与创新。混合式教学的基础是线上有资源,提供知识讲解;线下有活动,推动知识检验、巩固与转化;学习过程有评估与反馈,促进知识内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做好线上资源设计,线下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适时、适度与合理反馈,有效推动学生实现知识的获取、重构和内化。

3.2 混合式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教师和学生等课程参与者、教室或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大纲、教材、电子资源和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以及课前、课中、课后和考核评价等教学过程,甚至还包括教学平台、习题和试题库建设等。混合式教学就是把课程教学的相关要素融入线上、线下以及学习过程评估之中,实现知识输入、加工、内化和输出。我们以英语专业课程“汉英翻译”为例,设计混合式教学,把课程思政寓于专业教学之中,实现思政教育和翻译教学同向同行。

3.2.1 线上资源 混合式教学要重视网络平台建设。丰富的网络平台资源有助于课堂的翻转,除具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相关的课程教学文件之外,还应包括教学视频和网络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视频采取主题化设计,主要包括“翻译理论、翻译难点、翻译方法、长句分译、词类转换、文化词翻译、翻译风格、修辞格翻译、翻译项目管理、翻译研究方法论和文献检索”等[15],翻译讲解和练习的材料可以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语言与文化和地方特色翻译材料等涉及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国家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内容,把思政内容以专业学习的方式呈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除教学视频外,线上资源还应加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大量的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翻译实践材料、主题化的习题库、试题库和翻译学习网站等。翻译网络课程应具有在线翻译、术语收集、作业在线提交、在线批注和考核、在线讨论、任务发布和文献下载等功能,与线下教学有效互补。

3.2.2 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展示、课堂讨论和翻译练习检查与强化为主;还可以拓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翻译包含思政内容的语篇,进行讲评与评奖,激发学生汉英翻译的积极性。线下教学可以采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方法[18],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或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抽取相关段落分配给学生分析、讨论、翻译,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协同完成翻译任务[19]。每组的翻译任务可以相同,完成之后,各组互换、研习,找出差异;再与官方译文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各组课堂汇报与讨论,教师讲评。学生不仅可以发现中国特色词汇以及政论文的汉英翻译规律,还可以透过语言表达,发现语言折射的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同时,小组讨论有助于推动知识的加工与内化,小组协作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翻译工作坊可以主题化设计,比如翻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外交政策等相关专题的文章或讲话等,在翻译实践中,润物细无声地穿插思政内容,实现学生思政教育与翻译能力培养的协同效应。

3.2.3 形成性评价 过程评估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与结果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考查各个课程教学环节学生的业绩表现,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对学生的产出进行客观考核与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能有效判定学生的专业能力”[3]。在课程考核中,以学生线上和线下表现为考核标准,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为主要方式,以线上自主学习、讨论、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效果以及线下课堂参与度、课堂展示、小组合作、翻译练习和课程测试成绩等为主要参数,建立教学档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有效反馈,固化学习成果。

3.3 混合式教学实践

思政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一门课程不可能承担所有的思政教育任务,而是各有侧重,要基于课程特点进行“知识选择”,突出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转化为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关怀等价值情感和理想信念”[20]。例如,“英语语言学”可以进行英、汉对比,强化学生对汉语语法体系及语言规律的认识;“语用学”可以基于汉语语料讲解语用学理论,加强学生对汉语语言与文化的认识;“学术论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等;“英美文化”则可以通过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对比,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学生对中国道路、制度和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其爱国热情。专业课程构成了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石。“汉英翻译”的课程思政教育主要在于线上和线下的翻译练习之中。教师发挥监督与引导的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输入与加工。根据我们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3.3.1 深度解读与翻译中国特色政治术语,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全新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1]。可以通过线上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及主要思想,并完成相关政治术语的翻译。译者是理性的个体,具有基于知识和信念等把握客体的能力,致力于探究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22]。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翻译应该体现“真实性”原则,译者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23]。例如,学生在翻译“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和“四个自信”等术语时,必须在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才具有做到精准翻译的可能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政治术语的内涵,并就其英译予以讲评与指导,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内化,而且有助于学生精准翻译中国政治特色词汇。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既加强了术语汉英翻译教学,又有助于学生认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艰难历程及其指导思想。还可以通过翻译工作坊,要求学生对部分术语进行讨论与翻译,从而不断内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体系,增强爱国之心。

3.3.2 精准阐释与翻译习近平用典,浸润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博古通今,经常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既有诗词、典故,也有古语、俗语,或阐明思想,或说理服人,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24]。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说明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鼓励人们辛勤劳动,艰苦努力;“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袁枚《续诗品·尚识》)鼓励青年人勤学善思,厚积薄发,增长本领,搏击青春;“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速也”(王符《潜夫论·释难》)说明中国要想快速发展,居世界前列,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这些都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优秀的素材。在用典英译专题中,可以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或习近平系列讲话中选取语料,供学生翻译研学。

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是典籍外译涉及的两个重要层面,“语内翻译者对原语文本的解读将直接影响语际翻译者对具体语言形式文化内涵的理解和翻译”[25]。习近平用典的英译经由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译文的认知加工和语言加工过程,需要学生先充分理解原文,然后再进行有效翻译。语内翻译是课程思政的过程,而语际翻译则是专业教学的过程。例如,“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2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汉书·武帝纪》中的话,说明人才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人才;科技创新需要人才,贤才济济才能国势强盛[26]。学生在语内翻译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重视人才的传统。结合语境,能够意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经典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国家重视人才,国家创新离不开人才。这可以激起学生奋发向上、为国努力成才的积极性。在语际翻译时,学生首先要分析原语中两句之间的关系及“非常”的具体含义,透彻理解原文,使用直译或意译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意义。

3.3.3 认真领悟与翻译国家宏观政策篇章,拓宽国际视野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关于“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国家内、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等的论述。教师可以设计线上资源,利用线下课堂,指导学生深度学习相关内容,拓宽国际视野。

具有国际视野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学生要能够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在设计线上资源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文化软实力”“国际话语权”“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提出的背景及原因;其次,要求学生自我阐释与翻译,进一步了解与内化中国提高国际话语权的迫切要求;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就如何有效传播中国文化进行讨论,并对学生理解与翻译进行检查与评价。在对此段进行翻译时,还需要让学生注意“提高”“加强”“精心构建”“发挥”“增强”等动词的翻译方法,并对照译文,分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意译策略及原因。通过此类语篇的深度学习与翻译,学生不仅能提高汉英翻译能力,还能逐渐了解国家的国际政策,高瞻远瞩,以全球化视野审视中国语境,加强专业学习。

以上并非“汉英翻译”课程思政的全部,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重点选择的思政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还有诸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等,学生可以从中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学生勤奋求学的希望以及“德与善”的重视,在不断的诵读、体会与翻译中,将古代贤者的思想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印证,内化于心,付诸实践,从而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以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英语专业“金课”要蕴含思政元素,充分打造线上资源,灵活设计线下教学,抓好形成性评估,增强学习效果,以混合式教学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育人化人的效果,实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的目标。“金课”的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战略规划,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做好“金课”的内容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要协调统一,防止产生“两张皮”现象;最后,线下教学要灵活,善用工作坊、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注意过程评价与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英语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因此,“金课”还要体现“校本”特色,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的英语人才[3],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金课英语专业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16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