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育人的实施路径探究

2021-03-06 11:06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职生育人院校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前言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成为必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对象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教学计划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不可避免的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育人方案,导致高职院校体育育人存在内容单一、评价不合理、方法陈旧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根据新时期社会育人思想,对体育课程育人的实施路径进行深层次研究,就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1、高职院校体育育人的新目标

1.1、改善心理素质

在高职院校,体育对高职生每个成长阶段都产生着不同的积极影响,也是其他学科专业教育活动无法代替的。对于高职生而言,通过体育教育,可以提高、改善其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完美发展。如在引体向上运动中,多数高职生虽然具备完成该动作的能力,但因个体心理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拒绝挑战。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进行动作分解示范、科学组织引导,帮助高职生克服心理层面恐惧感,增强其自信心,逐步改善其心理素质。

1.2、促进拼搏竞争意识形成

拼搏、竞争意识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体育育人的主要目标。对于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体育运动而言,竞赛结果是参与者、观看者较为关注的部分,在参赛双方实力相当时,体育参与者只有具备顽强拼搏、竞争的精神,才可以向更好、更强的目标迈进。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就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加深高职生实际拼搏体验,循序渐进的培养高职生拼搏竞争意识和精神。

1.3、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促进高职生个体适应能力提升,是高职院校体育育人的最终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高职生基本运动能力及遵守社会规则意识、法律观念、道德意识上,可促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基于此,教师应在体育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高职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提高高职生在社会交际方面的主体能动性,为其未来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高职院校体育育人的指导理念

2.1、体育与健康素质观

素质教育是以增强整个民族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为了更好的应对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给自身带来的挑战,高职院校应着眼于高职生长远发展要求,以全面提高高职生基本素质为宗旨,着重培养高职生体育态度、能力,促使高职生在学会求知、健体的同时,学会劳动、学会做人。高职院校体育育人倡导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也注重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综合性人才。

2.2、终身体育观

21世纪,终身体育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教育主题,也是全面教育体制内必要终身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着眼于使高职生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培养其运用体育技术、挖掘体育资源的能力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基于终身教育的体育育人教育,应着重将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在宣传“强身健体”的理念基础上,还需积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也领域到遵守规则、合作共赢、艰苦奋斗等中华传统美德。

2.3、育人为本的课程观

育人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因此,教师应立足于高职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主动挖掘体育教学实践中多功能育人因素,探索构建德育、智育、体育的三位合一育人新模式,促使高职生成长为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社会竞争适应能力的一代新人。

3、高职院校体育育人的实施现状

3.1、教学方法陈旧

从高职院校体育育人方法上来看,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育人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示范方法,不注重高职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没有着重发展高职生自我监督、主动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对体育育人功能不够重视,没有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素质观、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一味沿用规范动作传授指导的僵化方式,极易致使高职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应付心理,影响体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3.2、教学内容单一

从高职院校体育育人内容上来看,高职院校现有体育选项课内容为排球、篮球、乒乓球、田径、健美操等。受师资力量、耗材、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的限制,网球、游泳、手球、瑜伽等受高职生青睐的项目开课率较低,多偏重于篮球、田径等某一体育项目规则、技能、技巧教学,也没有结合高职生专业特点进行职业体能的针对性教育。再加上高职生顶岗实习、实训特殊性,导致体育教学无法持续、规律开展,高职生体育锻炼也处于散漫状态。

3.3、教学评价不合理

从高职院校体育育人评价上来看,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育人仍然采用期末结果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也没有考虑高职生基础身体素质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当前高职院校仍然将技术教学作为中心,忽视了高职生其他方面能力、潜能的开发,也没有将体育教育评价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内,制约了高职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4、高职院校体育育人的创新实施路径

4.1、育人方法更新

在高职院校体育育人方法体系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统筹规划各方面要求,保障职业素养培育目标的有效落实。因此,高职院校应从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及管理、体育俱乐部及校园运动APP运用、校园体育文化节等课外趣味群体活动开设等方面,构建多元化体育育人方法体系。

首先,高水平运动队是校园竞技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驱动者,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当前体育育人需求,组建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健美操等高水平运动队,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及管理。同时带领高水平运动队积极参与校园竞赛或其他高质量、高级别竞赛,如,中国高职高专篮球联赛、高等职业院校“院长杯”篮球赛等。并鼓励其他学生莅临现场感受体育运动顽强拼搏精神,发挥竞赛育人功效,激发高职生集体荣誉意识及锻炼意志;

其次,体育俱乐部+校园运动APP是新兴的一种高职体育育人手段,可以在帮助高职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促使高职生自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及行为。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在高水平运动队组建的基础上,开设健身操、排球、瑜伽、广场舞、轮滑等多种类型体育俱乐部,鼓励不同专业特点、职业发展、兴趣爱好的普通高职生参与,并将体育俱乐部参与情况与体育必修学分制度有效结合,激发高职生参与热情。同时引入特色校园运动APP,要求高职生通过特色校园运动APP按时打卡,并与同伴展开积极互动,进一步提高俱乐部的趣味性,为体育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奠定基础;

最后,校园体育文化节是高职院校体育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职课外体育群体活动的代表。高职院校应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及全国学联引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如啦啦操、排球团体运动竞赛、师生趣味运动会等,技法高职生体育锻炼兴趣,促进高职生体质水平提升。有条件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鼓励高职生自主承办趣味体育活动,开始实施“联系一个院系”、“做一场报告”、“指导一次社会实践”、“做一次专题调研”活动,要求学生走上讲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体育教学整个过程,形成“大思政”格局。以便在锻炼高职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培养高职生积极向上、遵守规则、勇于挑战、协作拼搏的体育素养。

此外,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实训体育锻炼要求,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及QQ、微信等社交软件,以高职生实习单位、实训地点为管理对象,构建校外师生远程互动体育教学平台。通过校外师生远程互动体育教育平台,缩短高职生与体育教师间距离,便于教师全过程跟踪、监控高职生体育活动,及时对高职生实习实训期间职业体能锻炼问题进行解答,并征集高职生反馈意见,促使高职生可以在校外持续开展体育锻炼,切实增强高职生职业体能。

4.2、育人内容更新

针对现阶段育人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三位一体,育人为本”理念为指导,从技能教育、健康教育、人文教育三个方面入手,以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为主旨,主动脱离以往单一体育技能技巧教育的限制。而是立足于提高高职生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服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等多个方面,构建体育公共课与选项课、体育竞技代表队与体育社团有机统一的育人内容。

一方面,新时期,高职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因此,在多元化文化体系基本形成的背景下,为了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之风影响到高职生,教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以体载德”作为教学核心,将“习武与习德的教育”、“众志成城勇担当”、“英雄的榜样力量”等主题内涵与武术、形体礼仪、足球等具体体育项目有效结合。在体育课堂中切实践行、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及强身健体、以体载德的育人使命,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教师可将思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编制始终。在体育育人内容设置时,教师应根据高职生身心特点,构建体育与健康相结合、健身价值大、文化含量高的教材内容,如降低排球网、篮球圈高度,促使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扣球、扣篮的乐趣等。同时考虑到高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教师可以立足超越时空的全新角度,增设水上项目、登山、攀岩等“磨难”体育教育内容,为培养高职生意志品质提供充足支持。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地域、专业优势,开设特色教育项目。如北方学院可开设冰上轮滑项目,海洋类学院可以开设游泳、沙滩排球等项目等。

另一方面,在“三位一体,育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高职体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以课堂为基础,以竞技队为引领,以社团为补充的育人体系。在这一育人体系中,职业体能层面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需要在职业体能健康这一最终目标的指导下,改变以往过度重视体育项目规则灌输、技战术训练的理念,而是适当引入体育文化、体育赛事、体育娱乐等多元话题。同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准则。在对行业企业展开全方位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对内部员工素养要求,从职业类型篇、通用技能篇、基础理论篇、体质健康篇等几个方面,进行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职业实用体育教程》、《职业实用体育》等资料的编制。在这个基础上,以提高高职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培养高职生终身锻炼意识及习惯为主线,有步骤、有目的的引入与职业体能相符合的教育内容,促使体育专业项目、职业体能培育有机整合,实现高职体育教育性、实用性、知识性、时代性的融合汇总。结合相同或相近专业背景下职业体能选项课的开设,可以充分彰显高职体育教育“职业准备性”这一特征,促使高职生在顶岗实习、实训期间仍然可以正常开展体育锻炼,掌握一项或者两项终身体育锻炼技能,切实提升高职生职业体能。

4.3、育人评价更新

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是高职院校体育育人功能发挥的前提,也是体育育人效果的保障。因此,教师应摒弃以往竞技运动技能结果性评价方法,而是以高职生个性发挥、创造思维发散为入手点,以专业相近性、健身娱乐性、形式多样性、内容趣味性、心理激励性原则,恰当设置育人评价方案。基于高职院校体育评价的信息反馈作用、考察鉴定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恰当设置。

一方面,基于体育育人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平时成绩、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掌握情况、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内容。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是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关于学生应具备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度素质、灵敏度素质要求,遵循高职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高职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倾向,构建以发展高职生健康观为目标,以提高高职生体质及终身锻炼意识为主体的量化体系。即将以往 “印象分”进行数量化处理,达到以评价促锻炼、以锻炼强体质的目的;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掌握情况主要是在以往技术水平、运动成绩考核的基础上,从高职生体质水平、适合项目锻炼类型、运动强度等方面入手,对高职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运动素质主要针对不同高职生先天素质、运动爱好,引入人本化育人理论,在“三选”(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模式及俱乐部+运动APP模式应用的基础上,加大高职生基础运动素质权重。并以高职生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为中心,制定阶梯式体育合格标准,激励运动水平一般学生坚持锻炼;

另一方面,基于体育育人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依据科学化原则,制定集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一体的多维评价体系。以往评价过程中终结性评价占据核心地位,反馈价值不明显,也无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而通过教育前期诊断性评价、中期形成性评价、后期终结性评价的相互渗透,可以促使整个体育育人活动处于螺旋上升状态。在上述评价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对高职生思想品质、态度、心理素质等不确定、高度复杂因素的重视,保证体育育人效果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为体育育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优化提供依据。

5、总结

综上所述,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的社会转型期,体育教育的目标已变更为以体育教育的功能为入手点,运行现代化手段,促进高职生运动参与、体质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综合能力提升。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我国文化经济一体化社会急骤变化与发展的需求,引入更加先进的体育育人理念,更新体育育人内容,优化体育育人方法,为新时期院校体育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高职生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