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信阳 46550)
1995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各种国有体育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利用率。”而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也属于国有体育设施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有计划的面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其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体育活动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四维健康观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社会居民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紧接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落后暴露出公共体育设施的紧缺。而学校体育设施属于部分时间工作状态,在其他闲置时间刚好可以用来弥补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需求。通过相关调查可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于社区居民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都是封闭式管理,因此我国目前高校体育场地开放要远远好于中小学。而高校体育场地大多局限于室外场地,室内的有偿开放大多是租约方式;这种情况不利于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对场地的需求。本研究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市场调节机制、保障机制角度进行创新研究。
从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共享对象与学校的所属关系来分,包括校内学生、教职工、学校家属和校外社会居民。从调查结果看,所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对象都包含了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其次,就是对于学校家属开放体育场地。但是少部分的学校明确表示学校的体育场地对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表示自己学校原则上是不对外开放的,虽然有的学校门口或体育场地入口竖立有“教学场地,谢绝晨练”、“教学场地,校外人员禁止入内”等类似标示牌,但还有附近居民个体都可以随意出入校园,因此,我们可以在各高校的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体育场地看到参加体育锻炼的社区居民。
从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整体开放措施来分析,其开放方式主要有无偿开放、有偿开放、有偿和无偿相结合三种方式。现阶段很多学校都属于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方式对外开放不同的体育场地设施。这种现象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有的高校隶属于中央,有的高校隶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建院校、有的属于地方院校,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不尽相同,许多高校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非教学时间放到市场进行运营。因此,大多数学校形成了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方式对外开放体育场地设施。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学生体育教学和活动的需求,其次在课余时间内,有条件的学校才选择向社会开放。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体育教师反映学校原则上不对外开放,但是由于学校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没有设置围挡,在节假日的早晨和晚上,有许多校外社会居民进入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大部分学校的室外体育场地是节假日全天对外开放的;其次,有的学校的大部分体育场地设施是设有围挡的,学校规定课余时间是上锁的,因此有部分学校的室外体育场地是在周一至周五、周末、节假日的固定时间段对外开放。
近年来我国教育方面的学者都在关注教育公平背景下,人们都在关注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和建设体育公共设施服务领域,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也呈现出我国社会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供给的不均衡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闲置问题和社会体育体育场地资源的紧缺之间的矛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属于国家资产,而学校只负责对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但是没有所有权。因此,国家就有权要求学校向全民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尤其是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处于闲置的时间段内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全民共享。从而缓解社会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紧缺的问题,促进社会体育场地资源供给的均衡化发展。
2006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但是许多研究成果显示,这个目标很难达到。阳光体育的关键不是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学校能否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而是非教学时间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不能得到保障。究其原因发现问题的核心在学生体育锻炼场地在非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在教学时间在学校是使用学校体育设施,而非教学时间学校体育设施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学校体育场地全民共享也是一个契机。合理选择开放的资源和开放时间,让所有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有体育场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体育技能、发展自己的体育特长,还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进入21世纪开始,虽然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的投入,但是在人口稠密的大中城市,人均体育活动场地仍旧很小,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锻炼的需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共享不仅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提供价廉质优的体育场地服务,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将处于闲置时段的学校体育设施部分无偿和部分有偿的提供社区居民使用,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到体育锻炼队伍中来。扩大社区体育的传播,吸纳更多社区居民走入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共享可以有效解决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问题,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阶段许多高校采取的是学校自主管理体育场地的开放模式,大部门的室外体育场地对社会个人进行无偿开放。但是绝大部分室内体育场地设施是不对社会个人开放的,大多是采用体育场地出租方式或开办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对外开放。为了使更多的社会个人能共享高校高质量的室内体育场地,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学校对外开放的管理模式。在明确好服务对象的同时,还要做好服务对象的管理,让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真正地做到为群众服务。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的入场管理是控制入场人数、安全管理和锻炼效果的先决条件。而有偿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设施大多是需要有一定的入场凭证的。根据不同的项目,或者参加不同的锻炼方式需要凭借不同的入场凭证。例如,游泳场馆的对外开放一般采用的管理主体配发的统一的游泳票或游泳卡凭证,绝大多数学校学生证和教师证购买游泳票会有一定的优惠。羽毛球和网球场馆凭借的健身卡凭证等。这就不仅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全民共享的入场管理问题也便于对不同场地的锻炼人群进行有效的管理。
高校向社会开放了体育场地,就有义务告知其使用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以免出现安全责任问题。共享体育设施安全管理制度要包含入场要求、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要求、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此外,也可以根据高校对居民无偿开放的体育场地设施高低损耗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安全员进行安全巡视,以防体育锻炼过程中发生意外等紧急情况时,能及时发现并给与恰当的处理。最后,高校还需要定期对体育场馆的设备设施进行保养及维修,维持设备的良性运转,确保正常使用。
2006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以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工作会议,会上命名了部分省市的学校的体育场馆为试点进行对外开放,同年下发了《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其中建议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把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试点中小学对外开放的情况不容乐观,目前依然还没有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具体法规要求。没有法律的强制性,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共享的操作性就无从保障,特别是对于造价、维修费较高的体育场地设施,其全民共享的操作性就更差。
高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必然会增加开放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成本,需要学校从现有的教育经费中额外支出一笔非体育教学管理使用的费用。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财政负担,从而也不可避免地挤占了正常的教育经费分配比例,给学校教学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也将影响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积极性。除非国家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统一纳入到财政资助范畴,否则必然会导致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陷入停滞,难以全面展开。政府颁布经费资助制度时可以采取的多渠道筹集的方式,例如,对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进行资助;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学校可以申请运动振兴基金的资助,用于补助开放期间造成的场地器材损耗和附属设施的更新改造。
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不是简单的打开大门。它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涉及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学校、校外人员、校内师生等多方利益主体。根据学校体育设施全民共享管理模式向学校和社区共同管理模式发展的趋势,需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体育、教育、社区、保险、税务等部门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立法的强制性和制约性,让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就需要立法机关应当尽快制订有关高校体育设施全民共享的管理指导方案,确保学校体育设施全民共享得到政府系统有力的执法保障。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于社区居民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通过研究成果发现,高校体育场地大多局限于室外场地,室内的有偿开放大多是租约方式;这种情况不利于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对场地的需求。因此,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高校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保障机制等角度进行创新研究,不仅让高校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有利于扩大社区体育的传播,吸纳更多社区居民走入学校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同时,让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实现全民共享,并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特性的需求,促进全民健康体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