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龙,饶朗毓,崔秀吉,尹飞飞,牛莉娜,李丽花,吕 刚
(海南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赤道两侧南北纬23°26’之间的区域一般被称为热带地区,而毗邻热带地区两侧南北纬35°的地带为亚热带。热带区域约占环球总面积的2/5,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3,有地域广、人口多、经济相对落后等特点[1]。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包括:海南、广东、广西、浙江、福建、台湾以及江苏南部、云南南部和西南海拔1 500 m 以下的谷地(包括藏南部分地区)[2]。广义上讲高发于热带地区的疾病统称热带病,狭义上的热带病则指在热带地区多发的和常见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
据相关文献报道,我国有着数千年的热带病史[4-5],曾经十分严重,特别是占国土面积1/4 的东部、南部居住着全国80%的人口,生活在诸多热带病的阴影之下。几十年来,我国在热带病的防治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6],但是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传染病和机会致病寄生虫,逐渐成为国家重视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如艾滋病在我国蔓延情况有上升趋势;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和发病仍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有所上升;在南方虫媒病毒的感染(如登革热、乙脑等)和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时常会有发生;腹泻病及食源性寄生虫病依然在传播[7]。
热带医学是一门研究主要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以及少量热带地区所特有的非感染性疾病诊治、防控的综合性学科[8]。按照学科具体功能,又可分为热带病学和热带公共卫生学[1]。热带病及热带病原是诸多历史悠久且长时间不被重视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总称。这些疾病都流行了千年,危害严重,曾经流行于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但是,现在仅局限于极端贫困的地区,大约90%的流行都发生在生活水平人均每人每天不足1.25 美元或以下的地区。同时,这些疾病又被媒体、社会公众、制药商以及很多社会机构和政府机构所忽视。因此,它们也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称为被忽视的热带病(NTDs)。
1.2.1 某些热带病会导致畸形和不同程度的伤害 首先,致畸致残。这种畸形和残缺往往是不可逆转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损害和不同程度的眼部损害。其次,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有的还会威胁生殖系统,给患者带来伴随终身的器官组织的功能损害。有些热带病还会阻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发育及认知障碍甚至可能造成生理缺陷,容易使患者受社会歧视。同时,还可能增加感染其他传染病的机会,加重病情及诱发癌变的可能。
1.2.2 热带病中寄生虫病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在17 种类热带病之中,有11 种类为寄生虫病。分别为:(1)蠕虫类:麦地那龙线虫病、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血吸虫病、土源性线虫病;(2)原虫类:非洲锥虫病、恰加斯病、利什曼病;(3)其他种类:囊虫病、包虫病、食源性吸虫病。寄生虫感染人类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尤其是未煮熟的肉类,或通过蚊虫叮咬,所以,我们一定要进行热带病相关知识的教育,这样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做到小心谨慎,注意饮食,多防蚊虫,从而避免热带病的传染。
本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针对热带病原的发现,从人文的角度和科普的角度进行授课,让学生对热带病原及热带病有更多的了解,有利于热带病的防治。同时,在热带病原的发现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的科学家,从这些科学家的贡献和付出中让学生了解医学研究的不易,使学生逐渐养成刻苦钻研、吃苦耐劳及为医学奉献的精神。同时,课程立足海南,结合现实需要,依据现代教育学、热带医学科学等理论,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热带病原及热带病发展简史的选修课程,主要给学生普及热带病预防知识,使广大师生了解热带医学基础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带给家人和周围的朋友,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防范意识。同时,构建热带医学课程教学体系,体现热带医学办学特色。在此课程基础上,还编写《热带病原及热带病发展简史》教材,除了供学生使用,还可以面向社会,作为科普书籍给人们普及热带病知识,进一步为海南省热带病防治贡献力量。
2.2.1 编写教学大纲 课程以理论课为主,适用于医学或非医学专业。课程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类热带病,如结核病。要求学生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结核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特点、易感人群及防治原则,熟悉结核病的疫情现状(包括国内外),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研究。同时,课程应带有一定的科普性质,深入浅出,区别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如重点讲述结核分枝杆菌的发现及其流行病学,避免课程难度设置过大,难点过多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兴趣。
2.2.2 课程内容 课程包括热带病概述和常见的热带病。如江南民众口中的“吊脚痧”———霍乱,需要学生掌握其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特点、易感人群及防治原则,然后分析霍乱的疫情现状,了解霍乱弧菌的发现。另如“丧尸”病毒——埃博拉,给学生讲述埃博拉大流行历史,如何发现埃博拉病毒及埃博拉的疫情现状,还有病毒性传染病等重要热带病也将一一讲述。
2.2.3 实施方案及学时设置 课程主要采取线下上课为主,线上平台为辅,主要推送有关的科普性文章。线下上课模式教师所使用的PPT 应注重科普性,尽可能从案例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设置互动环节,重点介绍其流行病学内容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互动式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身为教师,不能只讲授PPT上的知识,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及生活中,自主地思考、自学、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传统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的结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制作出集图、文、声于一体的高质量课件,可以在小程序或App 上公布作业或课堂练习,并在课堂相互讲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分析判断能力。精品课程网页发布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训指导资料等也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学时设置21 学时,设定为7 次课程,分别为热带病概论、重要的几种热带病、热带病总论。这样总—分—总的形式逻辑清晰,学生容易理解。
2.2.4 考核方式及学生要求 由期末考试(60%)与平时分(40%)构成期末总评成绩,平时分主要为平时作业分和考勤分,期末以统一考试方式进行。本课程适用于临床、检验、儿科学、精神病学、护理、生物技术、影像、药学、中药学、营销、中西医、中医、针推、康复、劳保等专业,所有学生均可选修。
2.2.5 教材建设 将教师的讲义进行整合汇总,组织编写《热带病原及热带病发展简史》。教材不仅可以学生使用,还可以作为科普书籍面向社会发行。
2.2.6 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带教教师均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对热带病原有较深的认识,掌握一定的热带医学知识,有一定教学经验,熟悉课程的实施方法和步骤。近年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病原生物学,有较为丰富的病原学检测鉴定工作经验,对热带病原学的了解较深。
2.2.7 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热带病原及热带病发展简史合理的课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中逐步形成学生评教、教研室评教、二级院系督导评教和校级督导评教的四级评价体系。
本课程已在2018—2019 学年第2 学期开始进行第一轮授课,共59 人选修该课程,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掌握情况良好,有一定的卫生防范意识,对于线上平台有一定的建设,主要使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文章。在课程切入角度上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案例十分感兴趣,尤其是采用他们所熟知的人物,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课堂积极性也很高。为了体现课程的特色,重点还应该从人文和科普的角度进行教学。
作为选修课,该课程理论知识丰富,不过并没有设计实验课,故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联系医学基础课程实验部分的内容进行授课。另外,还需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原有师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吸收更多经验丰富、授课水平高的教师进入师资队伍,补充师资力量,促进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