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恬
在我的老家盘洋,榨油的地方叫油坊。一个是林氏的,离我家远些;一个是陈氏的,在我们的水井边上。林氏油坊的岁月,我不得而知。陈氏油坊是村里为数戋戋的古迹之一,据说已有500年历史。诚如沈从文先生小说《阿黑小史》所写的:“油坊是比人还古雅的,虽然这里的人也还学不到扯谎的事。”
每年榨油几乎都在霜降个把月后开始。谁要榨油,须跟掌管油坊的人预约。那些人都是榨油师傅。乡亲们管他们叫站坊头。每榨100斤油,他们抽成4.5斤;遇上吃饭时间,则要供应伙食。这是老规矩。
轮到谁了,就担去茶籽和柴头,进入榨油第一道工序:焙籽。
焙窑宛如一间低矮的平房,中间隔一墙,顶上铺篾箳;正面墙脚有两个进火口,类似北方土炕。茶籽平铺于篾箳,不时耙动,使之受热均匀。三四个钟头后,站坊头的便来察看火候。火候至关重要,欠了,榨油时易爆肚;过了,油就不易榨出。判断火候,各显神通。有的抓一抓茶籽,觉得干爽,便嗑开一粒,茶仁若已干硬,就抓一把,放到耳边晃晃,嚓嚓作响,即可熄火。有的则嗑出茶籽仁,掰开,用指甲划过断面,划痕若光滑整齐且洇出油来,火候最佳。老站坊头的火庚,判断火候不动手,不用眼,就凭耳,神乎其神——有时他在架于窑面的床上补眠,半睡半醒之中,忽觉火候已到,却又懒得下床,遂喊:“抔一抔撒上来。”但见一抔茶籽在窑面上喷泉似的起落,就传来他的指令——不是“再焙,再焙”,就是“退火,退火”。堪称神断!
碾沟·碾盘·碾饼
我也会趁机煨番薯。油坊附近到处都是成熟的番薯。佯装游玩,走在番薯垄上,觉得有番薯顶上来,用脚撩拨两下,就有硕大的番薯滚出来!遮遮掩掩,带到油坊里,悄悄埋入焙窑那成堆的灰烬中。玩一圈回来,即可大快朵颐。如果趁热用箸刺若干孔,再跑去油镬那里舀些茶油,小心翼翼地滴入,番薯就更香了,更软滑了,仿佛变成一种奇异的食物。
焙熟的茶籽摒入碾沟,启动第二道工序:碾籽。
槽状的碾沟,圆形,直径1.8丈。一次可碾150斤。
碾饼系青石打制,直径6.8尺,重约30担。那是我见过的最大碾饼。站在它的面前,不仅会叹服打凿碾饼之技巧,更会叹服搬运之高明。
碾沟包围的部分叫碾盘。它的中心立有圆柱,辊轴一头套于圆柱,一头穿出碾饼些许,缰绳即系于此。
拖碾的牛拱起背,一步一叩首,异常吃力地往前走。碾饼缓缓转动,嘎嘎作响,好像在替牛叫苦喊累。常驻油坊的牛有两三头。那些牛都是通过牛牙从各地精选来的大公牛,皮毛光亮,骨相匀称,个头高大,远远胜过一般的耕牛。最令我关注的,是它们项上那个驼峰似的滚圆的牛峰,也许比印度那种号称神牛的婆罗门牛还要气派。自觉的牛很少,大多数需要人赶。赶牛本来就是小孩喜欢的事,何况在油坊里。若有耐心,赶得久,可能还会得到主人一碗榨油饭的奖赏。碾好一沟,牛卸下牛脰枷休息。主人给它们吃些点心,番薯藤、干稻草或是还算青嫩的菅茅。它们日夜不停地轮流拖碾,主人偶尔也给它们灌一碗或半碗家酿的红酒,助其消除疲劳。“人不落柴场,牛不落油坊。”一两个月下来,那几头强壮的大公牛全都落膘,肋骨栅栏似的明摆着。我们喜欢坐辊轴转圈圈,听辊轴转动的欸乃声,闻茶籽粉末的芳香。然而,常常遭到站坊头的呵斥,每每不能尽兴。因为他们不忍心增加牛的负担。那些牛很乖。有一次,一个站坊头的小孩栽入碾沟,恰恰栽在滚动的碾饼前,眼看就要碾过,牛立即停步——碾饼墘轻吻着他的额头!
茶籽碾成粉末后,铲起,摒入炊桶蒸熟,类似饭甑蒸饭。这是榨油的第三道工序:蒸末。油香从炊桶里涌出,塞满整个油坊,从门窗溢出去,从厝顶瓦缝钻出去,袅袅升腾,陶醉半个村庄。
铁箍
裹箍是第四道工序。一个油光发亮的石墩,上面放个同样油光发亮的铁箍。铁箍直径约两拃。站坊头的坐在那里,左手扯出一束蒸过的干稻草,交给右手。右手捏住稻草中间,尾巴朝下,顺时针拧过一圈,栽在铁箍中间,如同荷花盛开。一盆热气腾腾的茶籽粉末扣下,双手收起稻草,拧个结,塞入其中。双手虎口齐张,钳住铁箍,翻转过来,蹅实。援引《农政全书》的描述,可简略为:理草为衣,贮之箍内。别以为脚踩就不卫生,在油坊里,他们的双脚是油光发亮的,可谓不染尘埃。谈笑间,一块块铸件似的箍饼,摞了一沓又一沓,整个过程尽显舞蹈之神韵。
最后一道工序是榨油。把箍饼竖起,攒聚于坊母腹中,压榨,出油。
关乎这一环节的主要器具有:坊母、坊櫼、坊槌、柴饼、大鼎。器具并不复杂,却显见智慧——比《天工开物》记载的“南方榨”科学得多。所以我尽量描写细致些,以免将来需要它的时候,也像木牛流马那样,由于古人记载过于简略,致使今人绞尽脑汁,一直不得要领。
柴饼
坊母实为一截经过加工的大松柏。旧时山上松柏多,油坊用过的几个坊母,都出自后山。10岁那年,我见过站坊头的那些人在后山大众寨砍大松柏做坊母的情景。那是本村最后的一棵大松柏。锯下一截,从后山上滚下来,简直山崩地裂。插图上的坊母原木从嵩口大喜村买来,是历代最小的,长1.7丈,直径仅2.2尺。造坊母极不容易。先请木匠将它的前后两侧劈平,并在中间适当位置,上下各凿一条缝,可让平锯锯片穿过,锯出内心,或劈或凿,慢慢刳空,形成直径比铁箍稍大些的圆槽,略呈圆柱形胶囊状,姑且谓为坊腹,下通槽口,有如肚脐;然后在其左端凿一圆孔,穿过两头带圆孔的转轴。坊母横卧在石头上,像一支针筒,又像一台辘轳。
总管
牛头
长櫼
退櫼
坊櫼均为最橂的杂木福建青冈、椤木石楠所造。捶打的那一端还箍有铁条,以免开裂。最大的坊櫼有两根:一根叫总管。它的边上有直角凹层,两端有半圆沟,其功能是衔住长櫼,不让其在受挤压时拱起。一根叫牛头。它的厚度比坊母圆槽进口高度略小些。其形状与总管相似,可契合桯子,起着总揽长櫼与桯子的作用,让它们轮番攕入。次大的坊櫼有3根。其中两根叫长櫼,两头呈方形,一头略大,一头略小,长7.3尺,头宽6寸,头厚2寸,尾宽2寸,尾厚1寸。它是坊槌击打的重点对象。另一根叫退櫼,方头圆尾,长4.8尺,头宽5寸,头厚3寸,尾径3寸。顾名思义,油榨干之后,撞击其末端,退出。稍小的有20根,它们叫桯子,形态不一、大小各异。有的头尾相似,有的一头大、一头小。薄者如板,厚者似砖。小者形同门闩。因其小巧,进出灵活,自然是长櫼的得力助手。
还有两块半圆柴饼,半径与铁箍相等,可使箍饼受力均匀。
往圆槽从右到左依次安装:箍饼、柴饼、总管、桯子、长櫼、牛头、退櫼。用粗绳揽过总管两头的圆沟,通过转轴绞动,使箍饼相互挤压,油从槽口涌出,泻入大鼎。
那是最动人的时刻。看那出油势头,在场的人激动起来,开始打赌,有的说:“能出油20斤。”有的说:“33斤。”有的说:“38斤。”有的则说:“43斤。”争得面红耳赤。输赢通常为一包香烟或两斤红酒。无论输赢,谁都开心。毕竟有烟一起抽,有酒一起喝。
绞紧。打坊槌。坊槌为长方体青石,上部有两排四个圆孔,两条酒盏粗的油茶枝穿过圆孔,悬挂于坊母前面龙门架中间的一根纵木上。纵木可左右移动,上面有许多等距离的小沟。两个负责打坊槌的人各站一边,握住坊槌上方的把手,撞击长櫼。长櫼渐渐退缩,坊櫼越攕越深,箍饼之间越压越紧,金黄澄亮的茶油泻下,始如瀑,终如丝。他们根据长櫼所处的位置,不时抬起坊槌移挂于前面的小沟,或者移动纵木。按工序周而复始,日夜不停,可开榨10次,出油300斤左右。坊槌撞击长櫼砰砰砰的声音,辊轴与碾饼协奏嘎嘎嘎的声音,还有撞槌人起兴的时候低吟而悠长的号子:嘻嗬——嘻嗬,它们交汇着茶籽碾碎咔咔咔的声音,悠悠扬扬,芳香四溢。那是老家最古老、最动听、最持久的音乐,最醇厚、最耐品、最诱人的味道。
坊母·龙门
榨油期间,白天,我倾听这亲切的交响乐,奢想香喷喷的榨油饭;夜晚,我呼吸这缠绵的芳香,进入梦乡。
坊母早已超期服役,但又找不到接班的——哪有如此魁梧的松柏?即使可买来做坊母的松柏,村里也找不到能凿坊母的木匠。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曾经站坊头的那些人,非老即殁,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2007年冬末,曾经油香四溢的陈氏油坊终成绝响!
时过两年半,为拍插图,父亲费尽周折,拿到锈迹斑斑的钥匙,带我走过杂草丛生的老路,来到油坊,来到缠满蛛丝的门前,来到钻有蚁蛳孔穴的门前,来到筑了泥蜂小巢的门前,开门而入,迎接我们的不是茶油的芳香,不是那些油光发亮的器物,而是氤氲的醭味,密密麻麻的蛛丝,厚实的灰尘!坊母正在腐朽,坊櫼大多失散,瓦顶早已坍塌——不停的雨,淋湿了我的眼,淋湿了我的心……
我,我们,我们的村庄,我们的后代,莫非再也看不到古意沉沉的坊母,再也看不到牛拖碾饼的情景,再也听不到坊槌撞击坊櫼的声音,再也感受不到这部分缺失的质朴与神韵了?!毕竟压榨机取代了坊母,轻松、便捷、高效。然而,这会不会应了200多年前法国著名文学家卢梭的断言“最不幸的事是人类所有的进步,不断地使人类和它的原始状态背道而驰”?人类若醉心于技术进步,过度依赖于工具,也将衍生一种“恶”——对人文精神的漠视,可能将人类引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