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豁达

2021-03-06 15:01:00庄中乾
闽都文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母亲

庄中乾

母亲今年97岁了,除了腿脚不便,身体还很健朗。她一辈子没生过大病住过医院,40岁还生了双胞胎,因患严重月子病,一年都没奶水喂孩子,神奇的是一年后她又来奶水,且一直喂儿至6岁。直到前两个月突然摔了一跤,就卧床了,医生说将不久于世。这一下子打碎了我对母亲可活过百岁的期望。

母亲17岁从本乡邻村嫁到乾中庄。父亲48岁因病仙逝,母亲44岁就守寡,那时上有年近古稀的公爹,下有嗷嗷待哺的三个儿子,已养大的两个女儿又都出嫁。生活之困苦,难以言表。但她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硬是不改嫁,在亲友帮衬下,千辛万苦,把一个破败的家,拉扯为如今一个五代同堂,儿孙亲属五六十人,工农商学政各界都有的耕读大家。

母亲生了四儿两女,还帮着带大几个孙子外孙。90多岁了,还会帮玄孙女喂奶瓶。五代内的孩子她记得比谁都清楚。晚辈中,婚嫁生育之事,她都牵肠挂肚;谁有伤病痛,她都嘘寒问暖。比如小孙子的婚事,她一直张罗唠叨到病倒前。逢年过节都要我们回老家一聚,晚辈叫一声阿嫲,她就喜呵呵地发零花钱。每年她的生日,最好把每个晚辈亲友都要请到,少请一人就会跟我们闹别扭。

母亲很节俭,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好面子,对亲友很大方,总是把丁点好吃的先给亲友和儿女。比如过年,要蒸一笼隔年饭,杀一只鸡,拿到厅堂祭供祖宗。家里白米不够,母亲巧妙地在饭笼底倒扣一个粗碗,把米饭垫高,这样看起来也是满满一笼,免得被人看不起。难得养大的一只鸡,一撤供桌就马上亲手剁,两大鸡腿总是留起来,正月好招待客人。到了前几年,母亲到我家小住,餐桌上有些好吃的,我们叫母亲多吃一点,她总说牙齿不好吃不了。我们骗她说城里不留隔夜菜,她才怕扔了浪费,多吃一点儿。

我至今记得,在那个生产队集体劳动的岁月,每逢夏天“双抢”,队里中午办集体伙食,母亲都吃家里带去的地瓜米饭,把自己的份额两碗白米饭带回来混煮成一锅白米地瓜饭,让我们儿女像过节一样,改善一下生活和营养。

母亲心灵手巧。人家孩子过年穿新衣,咱家哪有钱买?有一年母亲咬牙把一床白布蚊帐染成青色布,裁裁缝缝,在春节让我们三兄弟也穿上了“新裤”。我们小时穿的鞋,都是母亲亲手用旧碎布一针一线地纳起来做成布鞋,穿起来很暖和,只是一遇泥路就会变成“水鞋”。所以,小时候在雨天我们都是打赤脚,到屋内再穿上布鞋。母亲当外婆了,还日夜加班,找花色碎布,画图样绣纳吉祥花鸟图案的童鞋、童帽、背褛给外孙。

母亲虽一字不识,但重视让子女读书受教育。记得咱老宅厅堂曾作为大队小学教室,母亲总是教我们偷偷旁听。对那个外地来的林老师,母亲很敬重,先生长先生短叫得很勤。她说唯有读书才有出息,北京叔叔、教师叔叔就是你们的榜样,他们就是读书读到吃商品粮,找老婆都不要钱了。我们家再穷也要让你们上学。母亲确实把所有子女特别是两个女儿都送去上学,这点咱厝里许多人家都做不到,所以很让人佩服。

记得上小学时,我因为穿了许多补丁的衣服,被同学嘲笑,不想上学了。母亲说,自古穿衣笑脏不笑补,你穿得干净,书读好了,就没人敢笑话你了。

母亲对儿孙念书的成绩不太关心,只要有书念、好好读书,她就很满意。小侄儿因他爸爸意外走了,也不是念书的料,本来不想复读了,但是母亲坚持要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上大学。现在这个侄儿也评上助工了。她看见小孙女到国外念书,总是自豪地到处夸她是咱家第一个留学生。

小时候,家里缺劳力,靠母亲一人挣工分,五个人口粮都分不回来,一年中半年断粮揭不开锅。老外婆时不时地叫几个舅舅到家里看看,接济一下。大姐大姐夫虽不富,但也会尽力帮扶一些。我哥13岁就开始借粮,到处借地瓜米。最高时累借70多担,每年还要递增两成。1974年,老宅被强拆了,没有安置房,一家老少五口一下子没家了,好像天塌了一样。还好二姐夫收留了我们,但他也没余房,只好把猪栏改造一下当厨房,爷爷还得寄住在一里地外的古厝里。母亲每天先煮好爷爷饭菜,叫我们趁热送去,怕老人受委屈。在她的心中,公爹是第一位的,亲戚第二位,孩子可以排后面,甚至有时养的猪都比我们更重要,因为猪是家里的最重要财源。所以猪要先吃好,才好长膘卖钱。但我们家的猪养一年也养不了七八十斤,因为人都吃不饱,哪有什么给猪吃?我懂事开始,就帮忙拔猪草,钓青蛙。青蛙本来是钓给鸡鸭吃的,母亲却大胆地把青蛙煮着给猪吃,补营养,没想到猪毛很快变油亮起来,体重超百斤了。

穷人孩子早当家。二姐16岁就开始帮村供销社从大洋挑店货,要挑百多斤的货走18里路,辛苦地赚些钱贴补家用,换回盐巴等日用品。大哥手有点残疾,干农活不便,13岁就帮生产队放牛挣工分,17岁开始走村串户挑卖茶油粉干。二兄16岁就偷偷在后山开垦山地种烤烟,然后三兄弟日夜加班把烤烟加工卷成土香烟,到闽清、福州去叫卖,增加点家庭收入。我们七八岁,就要随母亲上山砍柴挖刺头卖,以此养家交学费。

母亲凡事看得开。改革开放后,环境变宽松了。我1979年高考,已经被西南政法学院预录取,但那时念政法专业还要严格政审,二伯父一直找大队补材料,总不给,气得校长亲自步行2小时找大队长,说如不补这个材料,你们全大队的孩子都取消上三中的指标了。这样才拿到证明材料。但待我的班主任日夜兼程把材料送到招生办,西政招生已经结束了。我只好委屈地上不喜欢的院校了。母亲安慰我说有大学上就好,关键是户口可以农转非,找老婆不用愁了。她就是这样实在,凡事往好处去想,不纠结。

母亲是一位跟得上时代,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在艰苦岁月,虽然买不起新衣,但从来都穿得整洁体面,头发挽个发髻,走亲访友时还会簪个头花。日子好过一些后,母亲也新潮起来,不穿暗色调的老妇衫,要穿浅色的开襟衣。看到儿孙媳妇打扮靓丽些,就很高兴,夸赞说好看、变年轻了。去年看到一媳妇连续三周穿同一套衣服回家,母亲悄悄让我问一下是不是没钱买衣服了。这真的让我们都惊呆了:一个90多岁老太心眼还如此细,如此在乎美。

母亲乐于接受新事物,95岁时还能自己用手机,常常给子女、儿孙、外甥打电话,聊家长里短。电视机整天开着,爱看闽剧、电视剧,也看新闻。没用轮椅前,一步步挪着也愿意去餐厅与大家一起聚餐。后来用了轮椅,还跟着大家去吃西餐。我有个堂弟,前几年回家看她,她还会对他说,你一个人既当书记又当镇长,要特别小心,责任忒大。她还与他聊中日关系。我们真不知道她年事如此高了,普通话也听不太懂,心里怎么装得下这些时事杂事新鲜事。

前年夏天,母亲说要去北京看孙女。我们怕她腿脚不方便,更担心她年龄那么大出意外。但母亲很坚持,我们只好动员大姐二姐外甥侄儿陪她一起去。我们去时乘福州直达北京的动车,坐9个多小时,母亲一路兴致都很高。接下来晚辈用轮椅推着她登长城,逛故宫,游天安门广场,到清华大学,吃全聚德烤鸭等,在北京3天玩得与年轻人一样尽兴。返程已买动车票,母亲说想坐飞机,把我们惊呆了:95岁老人腿又不会走,飞机让不让上?但我们紧急换票,还写了个出意外自负保证书,终于让母亲坐上飞机。

母亲的一辈子,历经两个朝代,两个世纪。她活了90多岁,不去细想,仿佛也就昨天今天。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给母亲打电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0
母亲树 五章
母亲的“禅”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24
母亲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22
母亲点亮了我的一生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36
给母亲的信
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母亲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4:08
摔倒的母亲
小说月刊(2014年6期)2014-04-18 13:15:07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