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彬媛
乍听花巷这个巷名时,我满心以为这该是一条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浪漫之巷。
但到了巷内,从巷头走到巷尾,只见着几棵香樟树和几盆袖珍椰子,竟一朵花也寻不见。又想着,现在是夏日,是不是过了百花盛开的季节?但一两盆应季的花总该有吧。我狐疑着,又从巷尾走到巷头,依然无果,瞬间觉得此巷取名为花巷有点词不达意。
翻阅史料才解了疑惑。原来巷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源于《闽都记》,“名使旌坊,巷以宋李任漳州郡守,乡人荣之,故名。”这段记载了宋朝时该巷内一李姓大宅出了一个漳州郡守,荣耀乡里,故由使旌坊巷更名为花巷,在古文里,“花”通“华”,有荣华之意。
花巷
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清代叶观国的《榕城杂咏》中《花巷》一文中推敲而来,“百花务名种种强,不知茉莉十分香。梭篮满贮楼前过,尽上奁台助晚妆。”宋朝末期巷内设“百花务”(收税署地),宋朝的税收称“务”,如“酒务”“盐务”等,花巷原名蔡奇巷,后更名花巷,以示征收百花税的机构所在。
两种解释都表明了花巷并非“植花之巷”或“卖花之巷”。
花巷东西走向,西起八一七北路,东至石井巷,除了无花,还极短。巷内的公示牌上写着,道路全长500米,但感觉也就100多米,慢悠悠徒步行走两三分钟足以走透,巷尾往北是厂巷,往南是横锦巷。
花巷南面是大洋百货,沿街一排空地摆起了现代化地摊,叫卖声此起彼伏,一般会卖些食品饮料、手工作品、首饰、香水等,就是没看到卖花。花巷北面的粉色教堂倒是下意识地融入了“花”的概念,设计感十足,建筑造型如同绽放在闹市中的一朵花。2015年,身为福州女婿的德国大师德克·乌维蒙许承接了新教堂的建造工作,他的设计显然照顾到了巷名中“花”的元素,以柔和又浪漫的粉色为主色调,搭配高级灰,同时融合了不远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的马鞍墙造型,加以改良后,最终呈现出这座既传统又现代的地标建筑。地面上看不清全貌,要从远处的高楼远眺,新教堂屋顶用优美的线条勾勒出花朵怒放的魅力时刻,花瓣的位置是阶梯,四周有粉色栏杆包围,展现出花朵柔美的形态,楚楚动人。
花巷新教堂
并排而立的花巷新旧教堂
花巷老教堂对面的闽式马鞍墙
伸出墙外的古榕树
新教堂的粉是那种淡淡的低调的浅粉色,颇具现代化的颜色,造型一点也不张扬,与旁边有着80多年历史的旧教堂遥相呼应,并不突兀,也没有违和感。
花巷教堂所在地原为清代末任琉球册封使赵新的府第,有左、中、右三座各三进,共九落。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时,福建革命军总指挥部(闽省总司令部)在此设立,后来这座清代建筑于199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15年,卫理公会的前身美以美会,买下这处建筑,将中座第一进改建为教会,取名“尚友堂”。700多平方米的“尚友堂”为哥特式建筑,堂内曾经还有花厅、鱼池,气派典雅。当时教堂内还办有进德学校,大力从事近代文化教育,作为鹤岭英华书院的预备班,后又改为进德女中,并办幼儿园,但皆因抗日战争停止办学。到抗日初期,“尚友堂”经扩建后,成了福州老城区唯一一座可容纳近千人聚会的石厝花岗岩墙体基督教堂。20世纪80年代,“尚友堂”改名“花巷教堂”。2015年,紧邻旧教堂10米开外的7500平方米粉色新教堂兴建。
新教堂和旧教堂并排而立,两座教堂与花巷隔墙而居,宗教信仰与人间烟火互融的生命之气在这里迸涌,仿佛可以捕捉到新旧时代交替的横截画面。教堂院落靠南的墙边有一棵大榕树,不知道历经多久的光景,树冠舒展,枝繁叶茂,一半以上的干枝纷纷往墙外伸展,为花巷遮挡住夏日的暑气。榕树的根须从墙内蔓延到墙外,像是从墙内递出来的绳索,细细缠绕,慢慢积累下花巷的年轮。
石井巷内的品日友肉松铺
花巷的原始面貌也随着原住民的搬迁而被人渐渐遗忘。这里曾经四通八达、人流密集,而如今巷子拓宽,整洁美观,但热闹不及当年,这是花巷肉松老字号“品日有”店主郑礼水的感受。郑礼水从小在花巷长大,对花巷有很深的感情。他的父亲郑本秋于1932年在花巷开办肉松铺子,铺子旧址就在现在大洋百货路面停车场入口岗亭的位置。花巷改造拆迁后,铺子就近选址于石井巷,紧靠现在的花巷,他也卖了拆迁房,购置了花巷附近的房子,希望能住得离花巷近一点。
郑礼水至今还清楚地记着花巷旧时光的格局。早年,巷子很窄,不像现在这样可以允许一辆汽车通行,当时的宽度可能两米不到,仅能容一辆脚踏三轮车通过。从花巷巷口牌坊的位置往东,在如今的大洋百货一侧,原有16个门牌号,大多是前店后坊经营模式的民居,依次有光饼店、品兰香肉松店、布鞋店、花生糕店、裁缝店、钟表店、理发店、鼎日友肉松店等,还有肥皂厂,后来转为油墨厂;在花巷北侧,从巷口开始依次是新华书店、教堂、花巷幼儿园、邮电大楼等。当年,花巷的肉松和花生糕非常有名,福州的民谣就提到“鼎日友肉松拉拉酥”“花巷的花生糕,吃了还会找”。只可惜花生糕店已经销声匿迹了,听说后人放弃了这个行当另谋他路。
郑礼水和家族传承的肉松店继续坚守在花巷。他们家的肉松铺子是花巷第一家,深受街坊邻居的喜爱,名声也越传越远,效仿者接踵而来,越来越多的肉松店开在巷内。花巷在拆迁前仅16户,就有5户是经营肉松店的。肉松的制作工坊就在店后的厨房,肉松的香气飘溢在巷子里,被风传送得老远,让人闻着口水直流。
拆迁后,郑礼水的祖传肉松店从花巷搬进石井巷,其他4家也都搬迁或关店。郑礼水的肉松店由“鼎日友”更名为“品日有”,后又分出了“立日有”。还有其他品牌的肉松也纷纷在石井巷出现,现在巷内包括“品日有”在内的肉松店,共有4家,不同品牌肉松的味道各有千秋,任君选择。花巷肉松也慢慢在全国走俏,甚至远销国外,郑礼水这两天还接到了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单子,那是远在海外的乡亲,思念着地方风味。现在的石井巷更像是“肉松一条巷”,延续了花巷肉松的记忆。
花巷没有花,也没有花香,但花巷的肉松香,成为福州一代人的回忆。花巷没有花,但就是这么短短一条小巷,包罗着网红教堂、遗迹旧址、民间风味的花样年华。阳光舒缓,鸣虫温顺,这条朴素小巷就似一朵木槿花,悄悄开放,自成风景。风吹过,把花巷的风华叩击得叮当作响。心若素简,花开自在,又何必去在意有没有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