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涛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肺炎是指由药物、免疫损伤、病原菌等因素引起人体肺间质、肺泡及终末气道的炎症,随病情发展可发展为重症肺炎,影响人体其他功能,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或器官功能衰竭,增加致残致死率[1-3]。
目前,临床常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因重症肺炎病死率高,治疗时以早治疗、联合治疗、重拳出击的方式为主。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但随肺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加之抗生素滥用致使不少细菌转化为耐药菌,大大增加了重症肺炎治疗难度。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重症肺炎患者114例,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合理科学防控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报告如下。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10月我院重症肺炎患者114例,男77例,女37例,平均年龄 65.27±13.68岁。
纳入:①经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大片炎性渗出病灶;②病原菌鉴定提示细菌感染;③无其他感染症状。(2)排除:①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②非首发型肺炎;③合并恶性肿瘤者。
1.2.1 资料收集
采用我院自制《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收集患者是否吸烟、是否嗜酒、有无高血压、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无恶性肿瘤、有无深静脉置管、有无留置尿管、有无入住ICU、年龄、有无有创机械通气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共发放114份调查问卷,全部有效收回。
1.2.2 质量控制
经预实验,本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bach’sα系数为0.75,各维度分别为0.63~0.74;重测信度为0.84,各维度分别为0.66~0.76,内容效度为0.96。
1.3.1 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和病原学特点
入院时,使用抗生素前,采集重症肺炎患者血液、痰液等样本,取清晨漱口后咳的第一口痰,接种后置于35℃环境下进行病原菌培养,培养24h,应用VITEK-2 Compact 全自动分析仪进行病原学鉴定(法国生物梅里埃有限公司)。
统计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例数/总例数×100%=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1.3.2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n(%)表示,χ2检验,以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以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和非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114例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67例,非多重耐药菌感染47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率58.77%(67/114)。
67例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中,共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株71株;革兰阴性菌44株,占比61.97%,以肺炎克雷伯菌(26.76%)、鲍曼不动杆菌(19.72%)为主;革兰阳性菌16株,占比22.5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6.90%)为主;真菌3株,占比4.23%,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属(4.23%)。见表1。
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嗜酒、有无高血压、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无恶性肿瘤和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无明显关联性(P>0.05);深静脉置管、留置尿管、入住ICU、有创机械通气是影响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P<0.05)。见表1。
表1 病原学特点n(%)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深静脉置管、留置尿管、入住ICU、有创机械通气是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例(%))
表3 多因素回归分析
重症肺炎常伴多种并发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生命安全[4-5]。有研究显示,重症肺炎可快速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应及时纠正危害生命的因素[6]。随抗菌药物增多,感染类疾病得到有效诊治,但死亡率仍较高。明确重症肺炎感染病原菌,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是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率58.77%;革兰阴性菌占比61.97%,以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26.76%)、鲍曼不动杆菌(19.72%)为主;革兰阳性菌占比22.54%,以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6.90%)为主。可见重症肺炎患者致病菌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株。临床应加强多重耐药菌防控,管控抗菌药物使用,根据抗菌谱选择药物[7]。
结果还显示,深静脉置管、留置尿管、入住ICU、有创机械通气是影响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和危险因素,提示上述因素与多重耐药菌感染重症肺炎有关联性。入住ICU患者接受机械通气及多种侵入性操作时会出现多重耐药菌定值,医护人员接触定值菌污染的设备后对患者操作,从而导致多重耐药菌传播于ICU中,增加感染风险[8]。临床应针对上述高风险群体加强干预措施,及早采取治疗,控制病情。
综上所述,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菌感染,且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据此科学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