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晶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天津 300070)
我国外语界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在近十年里发展迅速,构建了思辨理论模型(文秋芳等,2009);研发了我国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文秋芳等,2010);确立了思辨英语教学原则(孙有中,2019);并探索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上述研究基于教师群体已充分具备思辨能力、可灵活掌握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的假设,将聚焦的重点放在了外语学习者上,对教师的思辨能力现状缺乏关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教学在确定课程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布置学习任务、参与师生互动、诊断学习效果、反思教学过程等各环节都需要教师有效运用思辨。就思辨教育而言,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思辨技能,才能为学生有效运用思辨技能起示范作用。但需要正视的现实是,大多数承担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在学生时代并没有系统接受过思辨能力的专业教育。如今,他们承担着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任务,对思辨的认知水平值得关注。为此,教师对天津某高校英语系的6名教师进行了访谈,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您如何理解思辨能力的内涵?
2.您如何评价自身的思辨能力水平?存在哪些不足?
3.您是否了解与思辨相关的教材?是否了解思辨英语教学?
4.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存在哪些困难?
5.您认为怎样做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思辨能力?
在得到6名教师(编号为1~6)的同意后,将他们接受访谈的过程做了录音,以便后续做整理。汇总信息如下表所示(1~6):
表1 第一题访谈情况
表2 第二题访谈情况
表3 第三题访谈情况
表4 第四题访谈情况
表5 第五题访谈情况
续表
总结六位教师接受采访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对思辨内涵的理解方面,老师们缺乏系统性认识。除一名教师对自身的思辨能力给予肯定评价外,其余五名教师均认为自己在思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但这样的评价缺乏对思辨评价方式及标准的深入了解,相对主观片面。受访老师们不了解与思辨相关的教材,显然也对“思辨英语教学”这一外语教学创新原则的了解有限。多数教师努力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过程融合,但存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思考不深入、配合不积极、课堂时间有限、看不到思辨培养效果等困难。在提升思辨能力方面,老师们有近似的需求,如:参加讲座培训、学习思辨理论知识、集体备课、与同行交流探讨培养思辨的方法等。
思辨能力的培养不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攻克这个难题,需要学院和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教师尝试从这两个方面探讨教师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针对多数教师缺乏对自身思辨能力做出客观评价的情况,学院方面应购置思辨能力量具,为教师监测自身思辨能力水平、跟踪其变化情况提供客观依据。为帮助教师解决对思辨内涵缺乏全面系统性认识的问题,学院应积极引进以思辨为主题的原版教材及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程,邀请该领域的资深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为教师创造研修机会。
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外在环境暂时很难完全满足教师需求的条件下,教师更应发挥主动性,而非只是将责任推给学生和外在环境(张虹,2019)。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应端正职业态度,提升专业素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
当前,我国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外语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速,强调终身学习成为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思辨”这一主题而言,相当数量的大学英语教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造成了认知上的盲点。为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养成主动探索、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思辨在认知层面包括一系列技能(分析、推理、评价等),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从而达到“教书”的目的;而思辨在情感态度层面包括一系列心理倾向(如:好奇、开放、自信、正值、坚毅),是教师要实现的育人目标。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个人,思维品质的优化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这也解释了教师们在访谈中反映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但收效却不明显的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应对照思辨情感态度层面的诸要素充分自省,力求自我完善,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要对教学工作充满敬畏之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研读经典
现阶段高等院校通用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篇目依然侧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如果大学英语教师只满足对教材中的语言点、知识点进行讲授,是无法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思辨的。可以想象,这样的授课安排将无法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构成挑战,导致学生兴趣不足,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致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再加上学生回答问题时受到二语表达能力的限制,使任课教师产生了“学生思辨能力有缺陷”的主观臆断。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教师在授课内容方面做足功课。英国现代作家和历史学家约翰.巴肯说过:“与伟大的思想家近距离相处一段时间是最好的教育。”孙有中(2021)教授指出: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柏拉图的《申辩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选篇,杜威论教育的篇章,这些都是真正意义上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经典选篇。但是,在对学生提出这些阅读要求之前,又有多少大学英语教师对经典文本如数家珍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研读经典的体验,才能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运用思辨技能,并有意识地将所思所感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课堂互动时对学生的启发上,弥补课堂深度的不足。
3.教研结合
多数被访教师在提升思辨能力的方法中提到集体备课、同行间相互交流的建议。教师间能够共同实践的教学活动要比上述的建议更加细致具体。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例研究彼此观摩教学,共同促进思辨能力的提升。北京师范大学王蔷(2020)教授指出,课例研究是一个通过教师集体设计、细致观察和研讨反思使教学不断得以改进的循环上升、持续发展的过程。它将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不仅强调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将这个长远目标融入每一单元或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利用到了思辨。此外,根植于课堂的教学研究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的过程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也是完整、严谨的思辨过程。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某高校6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教师在思辨能力方面存在提升需求,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做指导。为此,教师从学院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提出了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鉴于思辨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们长期付出努力,建议教师不定期对自身的思辨能力状况做测试,跟踪其变化情况。后续关于教师思辨能力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课例研究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