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元丽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寓教于乐地教学,对抽象和乏味的数学计算问题赋予情感,从而生动有趣地转化知识,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关键词:转化;猜想;逆推;方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该以理解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在学习中又必须面对数学的抽象性这一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方程,每节都是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前面五节知识点比较单一,学生学起来很容易。但“猜数游戏”这一节是对前面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看似简单,学生只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一”和“等式基本性质二”就能解决,但实际运用起来却错误频出。在教学这堂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从猜想入手,得出逆推的方法,用逆推的方法解比较复杂的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通过编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过程。
一、通过猜数,帮助学生理解逆推法
通过猜数游戏得知,我们可以用逆推法算出心里想的那个数。那怎么逆推呢?从几个猜数游戏中可以得出逆着顺序用相反的运算就能求出。这一环节是为求混合运算方程的解做准备的。实际上,求方程解的过程也是用逆推法算出来的。
二、解形如ax ± b =c的方程
(一)出示例题
例:2x+20=80
学生前面通过猜数游戏已经得出这个数是30。列成方程,应该怎么算呢?我是这样引导的:这里要把2x先看成一个整体,并在PPT上用圆圈圈起来;再出示一个两只小熊拥抱的图片,表示2x现在是抱在一起的整体,是盟友,它们现在要齐心协力、一致对外,要把“+20”从左边赶走;接着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能把“+20” 赶走呢?学生会说在等式两边都-20(等式基本性质一)。接着,我们书写:
2x +20-20= 80-20
2x = 60
解到这一步骤的时候,左边只剩2x了。这个时候,它们起内讧了,x想把它曾经患难与共的盟友赶走,独霸左边。这时候,老师在PPT上出示一只小熊脚踢另一只小熊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x采用了什么手段吗?学生会说:在等式两边都÷2(等式基本性质二)。
2 x = 60
2x ÷2 = 60÷2
x = 30
现在,这个忘恩负义的x终于如愿以偿地独霸左边了。那么,x=30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二)学生错题
错例1:3x+6 =15
3x+6- 6=15-6
x = 9
我会这样和学生解释:现在是x和3一致对外的时候,你把3赶走了,答案肯定不对。
错例2:4x-2 = 26
4x-2+2 = 26+2
4x = 28
28÷4 = 7
x = 7
看到这样的错题班里的学生都笑了。“这个孩子做题时一定是糊涂了。我们正在解方程呢,他怎么突然插进了算术算法,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不能混在一起。”
三、解形如(x÷a)± b= c的方程
例:(x÷5)+3=7
首先,我让学生进行猜数,算出x=20。接着问学生:在这个式子中,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呢?学生从猜数的经验可知把x÷5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时候,我在PPT上把(x÷5)用圆圈圈起来,再出示一张两只小熊拥抱的图片,表示(x÷5)现在是抱在一起的整体,是盟友,它们现在要齐心协力、一致对外,要把“+3”从左边赶走。接着,我问学生:它们用什么方法能把“+3”赶走呢?学生会说:在等式两边都-3(等式基本性质一)。接着,我们书写:
(x÷5) +3-3 = 7-3
x÷5 = 4
解到这一步的时候,我问学生:左边还要不要加小括号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左边只剩x÷5了,所以不需要加小括号了。
这个时候,它们俩开始起内讧了,x想把它曾经患难与共的盟友赶走,独霸左边。这时候,我在PPT上出示一只小熊脚踢另一只小熊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x采用了什么手段吗?学生会说:在等式两边都×5(等式基本性质二)。
x÷5 ×5 = 4×5
x = 20
忘恩负义的x又如愿以偿地独霸左边了。x=20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我们是农村小学,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基础和家庭现状决定了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把知识讲清楚、讲透彻。数学虽然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但在我的课堂中,我经常对冰冷的数字赋予情感,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把所学知识掌握。这样,师生既轻松实现了教与学,又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结课时,我告诫学生,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学“x”,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不能做过河拆桥、违背道德的事情。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授课,也会有不同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小伟.从课程标准的变化看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J].河南教育(上旬),2013(09).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