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煌,谢红珍,吴 蓓,夏 青,黎蔚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护理部,广东 广州 510010,564176308@qq.com)
突发传染病事件属于公共卫生事件[1],应急医疗救援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是核心,一线护理人员的直接照护对象是确诊患者,即使做好了防范措施,心理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目前,对于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研究更多的是使用诸如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进行量性研究,质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抗疫一线的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挖掘他们内心真实体验,分析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究其原因,为后期的心理干预、应急预案的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等提供参考。
2020年2月20日—2020年3月5日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在抗疫一线的临床护士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对象均自愿参加,且愿意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纳入标准:①在抗疫一线工作;②直接照护确诊患者;③工作时间超过10天。样本量以受访者资料出现饱和不再有新的主题为标准。共访谈了15名对象,编号依次为N1~N15,详见表 1。
表1 受访者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微信视频通话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者从访谈对象的内心感受出发,并进行有效沟通。访谈前告知访谈者访谈的内容需录音保留并征得其同意,同时详细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访谈时双方均在舒适、不受干扰的环境中进行。
预访谈。本研究在正式访谈前,结合目前疫情进展、查阅相关文献、咨询医院前线专家意见,初步制定访谈提纲,对4名抗疫一线护士进行预访谈后,根据结果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改。
访谈方法。按照事先约定的在安静环境下进行一对一微信视频,并现场录音,为避免耽误受访者休息时间,谈话时间尽量控制在 20~30分钟,且每天只访谈1名护士,以便于资料整理和分析。鼓励护士根据提纲自由发言,注意护士的语气、语调、动作和表情等非语言性资料,做好详细记录。访谈过程中不诱导、不评判、不打断,但在访谈过程中要对护士表达的观点、感受及时进行确认、澄清和证实,保证资料的准确性。访谈直至不同护士之间没有新的主题出现便停止收集资料。
访谈内容。正式访谈提纲如下:①疫情发生后,作为一名临床护士,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②您接到驰援任务的心情和出发时您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③到达疫区和刚进入隔离病房时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④救援过程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或者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⑤您在抗疫过程中有无遇到过什么困惑?
资料分析方法。访谈结束 12小时内研究者应完成每份录音资料及记录资料的转录与整理,将录音转化为文字。研究者反复聆听录音材料,并仔细回忆受访者当时的表现,从受访者的角度深入理解资料的含义,挖掘有重要意义的陈述,采用 Colaizzi 7 步分析法[2],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最后将这些编码进行归类,归纳出主题概念。
通过对访谈资料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出六个主题:①紧张、焦虑、担心、恐惧的心理反应;②工作负荷大,身心疲惫;③防护知识与技能欠缺,防护经验为“零”;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价值满足感;⑤个别患者的不尊重、不理解;⑥频繁的问卷调查。
本次受访者除了2名本就是武汉三甲医院工作的护士,其余均是援鄂医疗队的护士,均没有传染病科工作经验,过往防疫经验为零。因此,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尤其在疫情刚开始暴发的时候,在武汉的医护人员承受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N7:“在医疗队没有来支援前,心里无比恐惧,从来没见过的场面,太多人了,真的好崩溃。”驰援的护士到达新建的医院后,由于物资和床位还未完全到位,使得救援工作不太顺利。N1:“我们刚到的时候,病床还没有,我们一部分人准备物资,一部分人开始接收患者,所有的工作流程还未理清,工作部署几乎都是在微信群里进行,我进去病房了,也不能带手机,所以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回去后朋友圈大量的信息,加上对疫情新闻的关注,不停地刷手机,看到那么多新闻,精神更加紧张了。”N2:“在重症监护室精神会高度紧绷,不仅是因为这里的患者症状比普通病房(的)患者重,更是因为在这里侵入性操作更多,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我担心我不能胜任。”N8:“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状况,呼吸困难、心脏停搏……”N13:“脑子里不断萦绕着有关患者被病毒感染后的各种重症救治场景,不能摆脱。”N9:“不停地在手机上查询消息,过分关注疫情信息,睡眠障碍,我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经常需要吃安眠药。”
N7:“防护服从上班穿上到下班脱下,刚开始都是十几个小时,为了节约防护服,舍不得中途脱下一套防护服去喝一口水,害怕浪费时间也浪费防护服。其实我们上班前两三个小时就不敢喝水了,因为喝水了上班途中要上洗手间怎么办?既浪费资源,也增加自身感染的风险。后来有医疗队过来支援,缓解了一下我们的压力,但是至少也是6个小时。”N4:“我们全副武装,为了保证零感染,我们都是在二级防护的前提下,又加强了一层,我们都很认真得把自己包裹起来。”N10:“护目镜都是‘雾里看花’,我们都是趁雾气结成水珠留下来的痕迹进行穿刺,脸、耳朵、鼻子都痛到麻木,脱下手套发现手已经泡得腐白。”N12:“每天下班后感觉全身酸痛,我觉得我下班干的最多的事就是抬高下肢,然后捶腿。”N8:“每天都像打仗,我(把)所有的看家本领都拿出来了,呼吸机、动脉采血、血滤,穿着防护服干这些都不算啥,关键是这里都是重症的患者,基本都是不能自理的,我们给患者翻身、清理大小便,换床单,我一男生平常也有健身锻炼,也年轻,都觉得累得直不起腰,可想而知那些女生,想到这些真的挺难受的。”N11:“辛苦都不算啥,印象最深的是来这儿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见过了频繁的生离与死别,这种心情没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在监护室待过8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就算有时候一天好几个,上完夜班休息回来又是好几个,身边没有一个家属,就这样安静地走了,心情无比的压抑,有时候困到了极点,也难以入睡”。
N4:“你知道戴着三层手套抽动脉血的感觉吗?加上护目镜的‘雾里看花’,完全凭自己的感觉了。”N13:“我是临时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大清早就出发来的武汉,随身物品都还没准备好,来到这儿的第二天就直接进了隔离病房,说实话,我连防护服都还不确定是否能穿好,以前在单位的时候完全没有过此方面的经验,培训都没有过,所以内心真的好恐慌。”N14:“虽然我是自己报的名,但是真的没想到任务来得这么快,我还没好好学习防护知识,更别说疾病相关知识了,就这样让我上战场,我内心七上八下的,在来的路上赶紧看手机,抓紧时间学习防控指南,但是没找到护理方面的,也是自己根本没心思,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N15:“我们医院以前没有这方面的培训,我只觉得空气中到处都充满了病毒,害怕极了。”N10:“我们都随时面临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几乎所有带呼吸机的患者都需要吸痰,而飞沫、气溶胶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最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过护理传染患者的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N11:“来我们重症的都是很严重的,我以前没有用过血滤、ECMO,所以还是很心虚,现学现卖(用)。”
N1:“一切都跟做梦一样,有史以来第一次,但也许是这一切的发生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N2:“在这里每个人都成了彼此的依靠。”N6:“那天护士长发出需要护士调配到感染病区支援的通知,我猛然意识到疫情的严重,一下子紧张起来,但在那一瞬间,从未有过的坚定和执念,立马报名强烈要求去支援,但是由于科室比我有经验、业务强的老师也报名了,那一次没有让我上,其实我内心还是挺失落的,但接下来我们所有报名的人都参与了这场战斗,大家都在努力想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做点什么。”N14:“出征那天,我们院长亲自送行,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成了电影里的英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自己把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N5:“我觉得自己在干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等以后我的孩子长大了,我可以把我的这些经历拿出来跟他讲,你的妈妈曾经也是上过战场的英雄,我们坐过专机、省里的领导亲自送行、央视报道、收获无数的点赞与鼓励……”N11:“我来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也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么伟大。但是得到如此的殊荣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N3:“那天我给那个患者扎留置针,戴着护目镜模模糊糊的,又是三层手套,有个患者血管完全找不到,我扎了两针都没扎到,那个患者就开始‘骂’了,也可能是他辗转很多医院才收治进来,所以脾气特别火爆,我其实也理解他,但是还是觉得委屈。”N13:“有个患者说‘你就是一个小护士,你懂不懂啊’。”N15:“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你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帮助他们。但是到了现在,患者内心开始很躁动了,不像刚开始,大家都在努力,相互理解,现在不一样了,有的人不是很理解你,可能也是住的时间比较长,也可能是语言不通,心情很烦躁,其实我们自己也很疲惫,患者这样子真的让我感到很挫败,为什么不能相互理解一下呢?”
本研究发现抗疫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紧张、焦虑、担忧、恐惧,这与徐明川等[3]的研究一致。研究表明,高负荷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患者的安全与护理质量[4],也给护士本身造成心理应激创伤。通过分析其心理应急源主要归纳为:①对被感染的预期焦虑,对生命受到威胁的焦虑。此次突发疫情护理任务重,感染风险大,防护物资缺乏,疾病传染性强,另外,防护用品使用过程中意外破裂,发生职业暴露,都是护士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的因素;②隔离病区内的工作强度与难度大。参与救援的护士女性占绝大多数,身体到负荷极限,加上生理期,上班要穿2~3层不透气的防护衣,戴2~3层口罩和手套、鞋套,工作量大,导致缺氧。眼罩和帽子影响护士的视觉和听觉,手套降低了手的触觉,增加了护理操作的难度,降低护士的信心;③防疫经验欠缺、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由于此次支援任务紧急,大部分医院未建立完善的系统评估机制,对支援护士能否胜任此次任务缺乏系统的评估。本次支援护士中年轻护士占大多数,60%以上的人都是“90后”,缺少防疫经验,容易畏惧,增加心理负担;④面对危重症患者产生的焦虑、恐惧。多项研究也证明护士工作负荷大、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等因素是护士工作中主要的压力源[5];⑤与家人分离的焦虑和牵挂。护理人员大多数为年轻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与思念成为她们工作之余的另一种压力。
本研究发现,所有人员在接到任务后,均主动申请支援护理工作。但由于高强度的工作、经验缺乏、自身能力不能应对、外界舆论压力等问题,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焦虑、厌倦,增加心理应激水平,出现疲乏、恐慌感[6]。
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加强情感支持。根据不同的心理应激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护理学专家认为,物质及精神的奖励对提高一个专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自尊心及专业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本次抗击疫情,社会各方面给予援鄂医务人员相应的奖励,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最高规格的礼仪接送、最优质的服务保障、最贴心的问候、最温暖的祝福,这些无一不触及每个人的心灵,这些精神食粮也成了前线人员的制胜法宝。因此,医院管理部门除了对前线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外,还应加强对前线人员家庭的关心,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战斗。
重大信息公开化、及时化。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发达,发生重大事件后如果没有官方的第一时间通报,很多谣言就容易传播,引起公共恐慌。因此,管理者应该引导护士,不要信谣传谣,所有的信息以官方发布的为准,同时保障信息畅通,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引导抗疫人员不要恐慌和猜疑。
科学研究要适时开展。科学研究往往与实践并行,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各种调查研究等争相而至,有调查心理的、睡眠的、防护相关知识的、应急救援能力的等,大多数研究很有必要,对目前也对今后很有指导意义。
在应对突发大规模卫生事件中,护理人员的紧急科学调配是保障紧急救援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文献显示,很多单位采用应急救援人才库的形式,即按照规定的条件挑选护理人员,组成应急救援护理人才库,进行相关培训后作为突发紧急事件的一级响应人员[8-9]。这种形式保证了护理人员的资质和救援能力。而本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救援人员上前线前均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这就说明大多数医院没有建立应急救援梯队,没有一级响应人员。吴群红等[10]对我国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缺乏专业的应急医疗救援队伍是当前我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王志银[11]研究发现,被调查人员中有66.4%的人没有参加过应急医疗救援培训,大批人员知识陈旧、专业技能无法适应突发事件的实际需求。因此,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尽快完善护理应急救援梯队,提高护理人员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应对水平。
本研究发现护士群体整体年轻,经验不足。有研究[12-13]在分析传染病突发事件(如“非典”)应对经验教训时,指出缺乏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是有效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主要阻碍因素。在2003年之后,我国开始修订并建立了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的“一案三制”体系预案,但是其内容主要指导救援的组织与开展,针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说明较少并且较宽泛。有研究表明[14],我国大多数医务人员仍缺乏专业的应急救援培训。因此,建立持续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对护士进行常态化的专业、系统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有关部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尽快完善应急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的培训机制和详细的管理制度,探讨护士核心应急能力指标体系,针对护士的核心应急能力进行培训;同时,采用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会更快、更好地提高护士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护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往的培训往往注重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和技能[9]。本研究发现,对批量救援工作流程的掌握和实践非常重要,尤其是救援开始阶段,没有合理的工作流程,救援工作忙乱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出错,这与夏哲远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不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做好医院顶层设计,联合医护一起,定期进行突发事件实战化应急救护演练。演练的形式包括:紧急集合、模拟抢救批量传染病患者、意外事故现场、模拟启动各级应急预案、护理工作流程等,通过应急演练可使小组成员直观了解应急预案的内容、预案是否科学可行、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根据演练结果及时做好补充、修改和完善;通过演练也可进一步检验应急救护小组成员的应急救护能力,从而为调整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通过对抗疫一线15名护士的深入访谈,挖掘出他们内心的真实体验,虽然有自我价值的高度满足感等的正性体验,但更多的是紧张、焦虑、担忧、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以及工作强度大、频繁的生离死别等负性体验。因此,采取人性化的科学管理,通过多措并举,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以更佳的状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