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蒙,刘 倩,李洁琼,李 婷 ,梁 茜 ,姚倩倩 ,赵 梦 ,辛 霞**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陕西 西安 710061,limeng2000@126.com;2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陕西 西安 710061;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院医院整形美容颌面外科,陕西 西安 710061)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医疗队前往武汉参与救治工作,派出精锐医疗力量达到4.2万人,其中,护士为2.86万人,占总人数的68%,护士在患者救护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由于疫情救治工作的紧迫性,部分护士在较短时间内报名并前往武汉支援救治工作,在抵达初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相关心理压力。本研究旨在探索异地护士前往武汉进行新冠肺炎救治工作的心理压力,为今后发生紧急疫情,建立有效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提供参考。
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纳入12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异地赴武汉支援救治工作的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注册护士;②异地援助武汉救治工作的临床一线护士。排除标准: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质性研究样本量的确定标准为资料饱和,即受访者的资料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出现[2]。根据此标准,当完成12名研究对象的访谈后,资料呈现饱和状态。研究对象年龄为24~35岁,平均年龄为30.25岁;工作1~5年的有3名(25%),5~10年的有5名(42%),工作超过10年的有4名(33%);均为本科学历;有3名来自外科,8名来自内科,1名来自传染科,详见表1。
表1 受访者一般资料
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因此,采用微信音频访谈及发放电子调查补充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访谈时间为20分钟,以详细记录受访者表述的信息。
访谈前由研究者本人向受访护士讲述研究目的及过程,承诺自愿、保密原则,征得同意后由受访者在无人打扰的独立空间内完成半结构式访谈和补充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与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其中相关问题如下:①得知您要去武汉支援一线护理工作后,您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您有什么表现?您的家人是什么心理表现?②抵达武汉进入隔离病房前,您有什么心理感受?您有什么感觉?③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工作的第一天下班结束,您有什么心理感受,表现是什么?④第一次给重症患者进行床旁护理时您有什么心理感受?如何表现?⑤在出发前提供什么样的培训能够使您更好的适应工作,减缓您的压力?⑥当您遇到新冠患者死亡,您的感受?
采用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3],即认真阅读所收集的资料,从微信访谈信息及问卷信息提炼主题并进行归类,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汇集,整合结果,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并辨别出类似观点,总结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经过分析总结,提炼出两大主题:
对职业暴露的恐惧感。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于某种危险因素或环境中,具有感染、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风险,引起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包括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社会性危险因素[4]。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新型传染病相继出现,传染病护理工作环境特殊,危险性高[5],护理人员除了要面对直接感染疾病的风险,还需在短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心理应激调适,完成传染病护理工作,导致护士的心理压力加重[6]。本研究发现赴武汉支援新冠肺炎救护工作的护士存在对职业暴露的恐惧,主要来源是担心自己感染新冠肺炎。护士1:“临走前爸妈一直叮嘱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千万别被感染,他们怕我被感染,我也很担心自己被感染。” 护士3:“由于带着防护眼镜起雾,加药时隔着两层手套操作很不灵活,注射器的针都戳进肉里了,钻心的疼,好害怕。”护士4:“我真的很害怕被病毒感染,万一我给患者操作时他对我呼气,那就太糟糕了。” 护士5:“下班后我发现我的手上起了红疹,脸上被护目镜压红了,好压抑啊。”护士7:“万一在给患者抽血时把自己手扎了,发生针刺伤,万一患者还有其他传染病可怎么办,想想就害怕。”护士11:“我感到压力很大,万一被感染了,可怎么办?”
对环境的陌生感。此次支援武汉的护理救治小组,多数是由多省、市护士重组的救护小组,面临着新的同事、新的工作环境与模式,对护士而言无疑是一次挑战。护士3:“第一天上班,第一次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防护镜,谁也不认识谁,脸部被护目镜压得特别疼,感觉自己缺氧,这样的环境真的很不适应。” 护士4:“这边的工作模式和我们当地的不一样,流程上不熟悉、电脑系统不会使用,压力很大,由于穿防护服,戴护目镜,导致头晕、眼睛疼,颧骨皮肤被压了个小水泡,各种不适应。”护士7:“我第一个班是大夜班,出发前外面下着大雨,闪电特别恐怖,从来没见过,而且这里没有暖气,来的时候也没带厚衣服,真的特别冷。”
对责任的未知感。一线护士深知救护工作的重要性,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救治患者的工作,自己是否能够将患者护理好,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预后。护士6:“因为我第一天上的是大夜班,没上班之前心里总是害怕,白天睡不着,饭也不想吃,心里总想着病房患者多不多,患者病情重不重,要给患者做治疗如何和患者沟通,患者是否都能配合等。”护士7:“以前从未参加过疫情救治工作,感觉责任重大,担心自己将患者护理不好,提醒自己要细心!”
对家庭支持的不确定感。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为成员提供支持、资源、服务及其他帮助的港湾,当成员遭受病痛或生活变故时,家庭作为社会环境中的基本单位,可通过提供支持和信息反馈来缓解精神压力而改善生活质量[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救治工作给一线护士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家庭支持系统的质量成了影响一线护士工作状态的主要压力来源[8]。护士1:“当知道我要去支援武汉时,家人一直哭,根本不接受,不想让我去,害怕我被感染。”护士11:“其实我心里还是挺激动的,到了自己能做贡献的时候,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很为我自豪,我自己也有了更多的信心。”护士12:“有点乱,家里人刚开始不想让去,最后也支持我去了,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我也有了信心。”
对抢救无效的无力感。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护士出现不同情绪体验,如“坦然接受、恐惧害怕、内疚自责”等,而在面对患者死亡时,护士出现强烈心理应激反应,产生自身悲伤情绪,难以遗忘患者死亡,没有充足时间处理情绪等情况,提示护士欠缺应对死亡的能力[9]。在第一次遇到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时,护士7:“刚来武汉遇到的第一例死亡患者,我的内心极度恐惧,感觉自己大脑一片空白,没有力气,自己马上就要倒下了,心里非常难受。”护士8:“看着患者死亡,我内心非常压抑,非常郁闷,感觉自己喘不过气来。”
生理表现:面对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人们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而作为抗疫一线的护理人员,即使进行了全面的防范,依然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10]。12名护士中有4名护士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症状;4名护士失眠;1名护士头晕、头痛;2名护士出现双手颤抖、心跳加速;还有1名比较严重,有窒息感。护士1:“我真的特别紧张,担心被感染,晚上睡不着,坐立不安。”护士5:“我满脑子都是穿着防护服的场景,感觉头特别疼,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我的手都在颤抖,心跳快得很。”护士7:“我可能比较严重,心慌、手抖,有窒息的感觉,真的好害怕。”
情绪及认知表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尚未研发出特效药,尤其是发生多起医护人员感染事件后,对一线护理人员造成极大心理压力[11]。主要表现有焦虑、紧张、害怕。护士6:“我就是心里犹豫,特别害怕和恐惧,担心自己适应不了。”护士11:“我心里还是挺激动的,到了自己能做贡献的时候,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所以我一点也不害怕,很期待上战场的感觉。”护士6:“我很恐惧,不敢看有关疫情的报道。”护士1:“我不愿意和别人说话,说话就会害怕地哭。”
此次援助武汉的异地护士中有些为刚入职的新护士,仅有极少数护士之前参加过“非典”时期的护理工作,赶赴武汉,参加抗疫工作,接触另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模式,使护士感到较大的压力[11]。
认知是个体通过媒介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通过多个媒体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基于获取的信息建立对疫情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有可能是全面的,也有可能是片面的。个体基于对疫情的认知,产生对疫情的态度体验,也就是对疫情的情绪反应,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担忧、恐慌、焦虑等;然后基于自己对疫情的认识和情绪,表现出与认知和情绪一致的负性行为反应。社交媒体上的部分信息内容与实际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是基于这些存在偏差的信息认识疫情,那么就会建立对疫情的偏差认知,进而导致出现与偏差认知相一致的负性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12]。在疫情发生早期,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信息正确认知疫情,加之,面对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导致护士出现强烈的对自身安全的恐惧感。Koh等[13]对10名华裔新加坡护士的研究显示,她们在面对“非典”“甲流”等传染病时,感受到极大的感染风险,甚至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此次疫情发生后,信息传递速度快,但是很多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量,信息的不确定性加重了人们的猜疑和担心,易引起恐惧心理[10]。本研究一线护士对疫情的反应也是害怕被感染并产生了较严重的焦虑、恐慌情绪,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因此,科学认知疫情的发生和发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缓解担忧和恐慌。
社会支持一般是指社会各个方面包括父母、亲人、朋友等对个体的精神或者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反映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14]。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变量,社会支持一方面可以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促进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使个体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被尊重的感觉[15]。本次支援护士出征得到了医院和社会的大力支持,配备的随行物资以及防护用品准备充足,在情感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后方同事为赴武汉支援护士的家属提供相关帮助,为支援护士的孩子提供教育支持等,护士及家属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温暖。社会支持可充分协同组织、家庭以及同伴等力量的支持, 同时,还应有额外的经济奖励和适当的假期补偿, 以保障医护人员在面临突发应激事件时,可以树立强有力的信心,从容应对[16]。社会支持在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支援一线护士的压力主要表现形式是失眠、食欲差、紧张、焦虑等。护士出征前医院安排了感控培训、心理疏导、睡眠指导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护士的压力。后勤保障为护士提供了可口的饭菜增加营养的摄入;提供了帮助睡眠的药物,改善失眠、焦虑等不适症状;提供了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增强免疫力。实施疫情期间护理的弹性排班,合理安排护士的上岗时间。上岗时间短使得护士频繁更换,易出现差错,过度浪费防护物资;反之,上岗时间过长,会使护理人员工作负荷加重、心理压力大、免疫力下降,易造成感染。在此基础上,护士个人的自我调节非常重要,通过合理饮食,睡眠及适当运动增加自身的舒适感,鼓励护士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并积极给予疏通指导,积极寻求应对方法。在抗疫期间,来自管理者的关心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希望得到管理者对其能力的肯定,对其主动报名参加武汉抗疫工作的肯定,并渴望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与温暖。建议管理者给予护士在此次抗疫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与嘉奖,进一步调动护士在特殊疫情救治中的积极性[17-18],安全顺利地完成救治任务。
未来的培训中应当以公共卫生应对、监测为重点内容, 以技能操作培训为主要形式[19]。根据此次疫情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提示:关于新冠肺炎的基本临床及流行病学知识、新冠肺炎的感控知识、自我防护方法、自我减压方法、疫区当地的基本生活情况、疫区当地医院及病区的基本工作流程和方法、床旁护理患者时注意事项、邀请已经在疫区工作的老师连线或者视频介绍自己工作体验及注意事项等的相关培训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减轻相关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