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芬,张小琴,梁 艳
(茂名市人民医院 广东茂名5250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终生接受治疗,使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和延长生存期。但在透析过程中,存在血压异常不稳定现象,而血压变异性升高会提高心血管病、卒中等发生风险,且由于治疗长期性特点,患者仍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及死亡风险[1-2]。自我管理能力与慢性病患者病情关系密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加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从而改善患者原发病主要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与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关系密切[4]。自我效能感水平变化可影响患者的行为选择和坚持,通过一定干预措施提高自我效能感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近年来,关于自我效能感水平是否直接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血压变异性及并发症的研究已有开展,但相关研究仍较少。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1日~2019年5月1日就诊并完成治疗与随访的1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自我效能感水平对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并发症的影响,以期为未来制定合理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调查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1日~2019年5月1日就诊并完成治疗与随访的1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血液透析治疗时间≥6个月者;②血液透析治疗2~3次/周者;③近1个月内干体重稳定者;④病例资料、随访资料、影像学资料均完善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相关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②除肾性高血压以外的继发性高血压者;③精神障碍者;④恶性肿瘤者;⑤凝血功能障碍者;⑥败血症或血源性传染病者;⑦休克或收缩压<8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⑧准备接受肾移植或行腹膜透析者。男74例、女56例,年龄22~74(46.72±9.21)岁;透析时间1~8(4.12±1.24)年;体质量指数(BMI)18.23~22.48(20.39±1.03);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89例、糖尿病肾病17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22例、不明原因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 调查方法
1.2.1 自我效能感 采用美国Stanford大学所创立的自我效能量表[6],包括症状管理和疾病共性管理2个维度,共6个条目。症状管理包括疲乏乏力、疼痛管理等4个条目,疾病共性管理包括按医嘱服药、控制水盐2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为1~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信心、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
1.2.2 血压变异性评估 于患者的非自体动静脉内瘘侧上肢肘横纹上两指部位,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透析开始前5 min、透析过程中每30 min及透析结束5 min时的血压水平,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采用离散系数公式计算血压变异性。离散系数公式:BPV=(收缩压或舒张压标准差)/(收缩压或舒张压均值)。共连续收集3~5个透析过程数据。依据血压变异性分为高血压变异性组和低血压变异性组,高血压变异性判定标准:24 h收缩压变异性为7.5~12.0;低血压变异性判定标准:24 h收缩压变异性为12.1~17.0。
1.2.3 并发症评估 记录全部患者并发症包括低血压、高血压、心力衰竭。低血压判定标准:收缩压<90 mm Hg、舒张压<60 mm Hg;高血压判定标准: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心力衰竭判定标准:经心电图示心肌肥厚、心肌缺血等,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增大或左心室射血分数大于正常等,且存在心悸、双肺可闻及广泛湿啰音等症状。若患者合并2种以上则视为发生1例。
2.1 高、低血压变异性组自我效能感水平比较 其中高血压变异性50例,占38.46%;低血压变异性80例,占61.54%。见表1。
表1 高、低血压变异性组自我效能感水平比较(分,
2.2 自我效能感水平对血压变异性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感各维度水平作为协变量,将患者有无血压变异性作为因变量(1=有,0=无)。见表2。
表2 自我效能感水平对血压变异性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是否发生并发症组自我效能感水平比较 本组发生并发症26例,发生率为20.0%;未发生104例,发生率为80.0%。见表3。
表3 是否发生并发症组自我效能感水平比较(分,
2.4 自我效能感对并发症发生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感各维度水平作为协变量,将患者有无发生并发症作为因变量(1=有,0=无)。见表4。
表4 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并发症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长期透析前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发病风险增加有密切联系,血压变异性越大,波动越明显,引发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越高[7]。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机制较复杂,不仅包括一般人的昼夜规律、长时间容量超负荷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造成的影响,还包括透析过程短时血压变异性作用[8]。
血压变异性可对一段时间内的血压波动程度进行反馈。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透析时,由于体内液体快速被清除、电解质平衡及血浆渗透压等多个环境突然变化及血管活性介质清除等原因,加上患者自身合并炎症反应、动脉硬化等,导致在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较大[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无彻底治愈方法,需长期接受治疗,故患者自身需要长期承担对自身的管理任务[1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自身管理有效性对血压波动程度及生存率产生一定影响[11]。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影响个体选择活动及选择该活动后的坚持性,且可对人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及活动时的情绪产生较大的影响[12]。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群期望值较高,遇事能够冷静解决,且积极乐观面对突发事件,良好掌控产生的自暴自弃想法,能够及时发挥自身的才能;但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群无法理智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极易受多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13]。临床认为能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及情境条件等[14]。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在疾病管理过程中可最大化地激发自身潜能,从而使患者持有积极乐观态度,善于应对疾病过程中的应激和压力,加强自身管理能力,从而控制血压状况。因此,分析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变化,可能对控制个体血压水平波动、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相关研究已有展开,自我效能感影响血压出现较大波动已被证实,但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结果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仍需加以明确。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变异性组症状管理、疾病共性管理评分均低于低血压变异性组(P<0.01),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可影响血压变异性。进一步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各维度水平较低(自我管理能力减弱)可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究其原因可能是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战胜疾病的信心越弱,对自身症状的管理能力越低,无法通过行为管理合理控制血压水平,导致血压波动程度较大[1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虽可有效延长,但多数患者存在低血压、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多种并发症风险,而并发症是影响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6]。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但关于自我效能感水平直接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研究较少,尚未明确。为证实自我效能感水平在并发症发生中的具体影响,本研究对比发生与未发生并发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感各维度水平,结果显示,发生并发症组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0.01),提示自我效能感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各维度水平较低(自我管理能力减弱)可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究其原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躯体不适、形象改变等多种原因,导致自我效能感水平下降,患者对液体控制、营养失衡等多方面的管理缺乏信心,治疗依从性减弱,负性情绪产生,继而造成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普遍存在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下,可能会增加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临床管理者应尽早评估患者自我效能感状况,并针对性采取合理干预对减少患者血压变应性和并发症发生有积极意义。